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第十八演播厅。导演、摄影师、节目主持人都在紧张地忙碌着,准备摄制“与你同行”中的“三味书屋”。在“历史与文化”这个节目标题下,刘心武、李国文、林斤澜、叶楠将向电视观众介绍由他们缩写、接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插图本。时间已是下午4点,还没来得及开拍。而作家们2点半以前就如约来到了。一个多小时已经过去,我担心太耗费他们的时间了。况且除刘心武外,三位作家都年过花甲,从出发到等候拍摄,连续几个小时一定累了。我向他们抱歉,特别对林斤澜先  相似文献   

2.
漫忆汪曾祺     
邓友梅 《出版参考》2005,(35):39-40
汪曾祺和林斤澜是建国后我结识的最早的朋友.说这个没有自吹之意.他二位成仙得道,我望尘莫及,是后来的事.四十七年前还处在大哥二哥相差不多的阶段.曾祺虽已出过小说集,是沈从文先生入室弟子,但这没给他戴上光环,倒还挂点阴影,被认为曾是另一条道上跑的车;斤澜在台湾是地下党员,蹲过国民党军事监狱,九死一生跑回来后只着迷写剧本,写的不少却一部都没上演过(至今也没听说有人上演),相比之下当时处境最顺的倒是我.小八路出身,写工农兵,在"批判武训传"等"战斗"中表现得既"左"又"粗".文章虽写得平平却被认为"党性较强".我与曾祺、斤澜感情密切,好心的同志还提醒:"交朋友要慎重,不要受小资产阶级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漫忆汪曾祺     
邓友梅 《出版参考》2005,(12):39-40
汪曾祺和林斤澜是建国后我结识的最早的朋友。说这个没有自吹之意。他二位成仙得道,我望尘莫及,是后来的事。四十七年前还处在大哥二哥相差不多的阶段。曾祺虽已出过小说集,是沈从文先生入室弟子,但这没给他戴上光环,倒还挂点阴影,被认为曾是另一条道上跑的车;斤澜在台湾是地下党员,蹲过国民党军事监狱,  相似文献   

4.
工作中经常发现来稿中有将一些地名写错的现象。若是属于一些名气较大的地名,编辑在编审中比较容易纠正;如果属于人们不太熟悉的地名(如公社、大队、村庄等),编辑则难以发现,往往随错载于报刊,造成不良影响。如“长治市郊区堠北庄公社”,错成“垢北庄公社”。“堠”字的读音为“hon”,而“垢”字的读音却是“gou”。这两字不但读音不同,就是词意也大相径庭。为什么不少人错写错用呢?我向有的同志了解过,他们认为“堠”字的读音来源于它的右边部分,觉得“垢”  相似文献   

5.
研究“带响的报道”,习惯总是先说说它包括哪些体裁及各自特点。在这方面,有些同志看法不一致,又缺少权威定论,只好各说各的理。我想,如果给“带响的报道”取个较科学的名称,应该把它叫作“录音报道”。所谓“带响的报道”中的“响”字,就是“音响”的简化,这个“音响”也有特定含义,即“新闻事件实况音响和新闻人物谈话的录音”。  相似文献   

6.
从维熙 《出版参考》2009,(12):38-38
“中国传说中有一种不死鸟,经过烈火涅檠而又重生而且比过去还美丽、还强壮。文学就是这样的一只不死乌!”林斤澜被公认为“短篇小说圣手”、与汪曾祺并称“文坛双璧”  相似文献   

7.
“你采访时用录音机吗?”《纽约时报》前驻北京记者福克斯·巴特菲尔德在回答别人提出的这一问题时说:“我不用,太麻烦了。整理录音太费时间,我每天采访的工作量很大,实在没有工夫去整理它,整理一次录音比采访所花的时间还要多,我就用一个小本子记下要点,这样很方便,发稿也快。”巴特菲尔德是一个有丰富采访经验的记者。在谈到采访技术时,他说采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预先做好研究,心中有底,知道还缺什么  相似文献   

8.
近些时候,曾任《北京文学》主编、北京作协副主席的林斤澜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中国文学界特别是短篇小说领域内又少了一位老一辈优秀作家,林斤澜先生一生大部分时间几乎都花在了短篇小说的创作上,他的《台湾姑娘》和《头像》已被文学界公认为当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他的关注重点是普通知识分子在社会变动中的坎坷命运和心历路程,  相似文献   

9.
一、周培源先生来信(1962年8月29日) 余章瑞同志: 《相对论浅释》一文业已整理出,并已请几位专家看过。他们提了些意见,我已作了相应的修改。看来在科学上文章没有基本错误。全文约长一万一千字左右。  相似文献   

10.
记得文化大革命前,报刊上出现过一些署名“×××讲”、“×××口述”的文章。近十多年来,这类“口述”文章很少见了。给报刊投稿,不仅仅是有文化和会写文章的人的事,没有文化和不会写文章的人也可以投稿。这些人虽然不会写,但是会讲,他们脑子里装着不少值得见报的好东西。我觉得,作为报刊编辑部的编辑和记者,应当主动去采访,向他们约稿,把他们的“口述”内容,请人或由自己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发表。那些愿意投“口述”稿的同志,也不妨经常请人记录整理自己的“口述”稿,或者主动去报刊编辑部“口述”自己的文章。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报刊的读者和作者肯定会大大增多。我认为,报刊登载一些“口述”文章,实在有提倡的必要,不知办报刊的同志以为然否?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魅力     
1980年到1986年.我在北京市文联当了六年专业作家。那时候。还不兴将专业作家“折合”为行政级.没有什么一级、二级之分。但作家们开会,必分为两组,而且要错开时间。开头儿,我不知何以为此。一次,我们那组开会,一贯给我忠厚温和印象的骆宾基老前辈.在一位发言者平淡的话语中.忽然满脸溅朱地大声插入一句:“端木是个坏人!”大家愕然,发言者才知,自己不该偶然提到端木蕻良。事后,我听林斤澜大哥当面指点,才了解到事情的原委。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武汉大学新闻系几名研究生、本科生和干修生来到了我的住所——淘石山房,他们就《新闻知识》1989年第1期和第3期分别发表刘惠文同志《论新闻报道的分类及对“深度报道”的质疑》和何光先先生《再谈深度报道——兼与刘惠文同志商榷》这两篇文章提出了一些问题,有谁知在我回答这些问题之时,我的夫人将无线话筒放在了我们的旁边,在隔壁房间录下了我们的所有谈话。因此,现根据录音整理如下,以求教于二位先生和新闻界同仁。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新闻摄影爱好者,也许对“新闻圈”里的事没有什么发言权。但看了《中国记者》去年第9期刊载的题为《失真》的文章,总觉得有许多话犹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斗胆写了这篇文章,谈谈我的一点看法,兼与孙佑天同志商榷,不妥之处,请行家们指教。首先恕我直言,尽管孙佑天同志不惜笔墨解释了“失真”和“失实”“本质”上的不同,可我翻遍了手头所有的字典、词典后发现,真和实是相互得以解释的,真实两字并联在一起,我想全中国识字的人都能接受这个词儿。当《失真》一文作者为这两个字前  相似文献   

14.
录音报道,同其它形式的新闻报道一样,必须严格坚持完全真实这条原则。录音报道的突出特点,是可以再现报道现场的各种声响,听来常常使人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往往比一般文字报道更加可信。然而,我们广播电视界的一些新闻工作者,由于主客观原因,往往闹出笑话,制造出虚假的录音报道。常见的虚假录音报道有以下几种: 一、伪造现场,照稿讲话。如讲话录音,稿子明明说“某同志在劳动现场对记者说”,但讲话录音里一点儿现场的音响都没有。稿子里明明说“某同志向记者介绍”,但录音的腔调却象在大会上作报告。有的被采访  相似文献   

15.
十三年前北京一位大学教授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讲授经济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得到作者授权并按政府有关部门规定支付报酬的情况下。将该教授的讲课制成录音磁带下发至各省、市、自治区广播电视大学。南方一个省的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省电大”)将教授的讲课录音整理成“讲义”,印制二万多套向省内外广播电视大学学员发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出版工作》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出版史上的奇迹”一文所述情况,有几处于事实不符: 一、二十二页倒数第一行:“七机部的白如冰和李冬冬同志”,这两位同志不是七机部的人。我们曾收到他们各自搜集、整理的三百余首诗词。盛家驷同志也不是七机部的。所以,“七机部的”四字应删去。二、二十三页第二行:“中国科学院保卫部的同志们不仅抄下大量诗词,  相似文献   

17.
一本《邓拓散文》,使我爱不释手。看一幅画、听一出戏、听一首歌,在邓拓同志的笔端就流出一篇篇优美动人的文章。读后会使人增长知识,同时能悟出写文章的道理。我觉得邓拓同志的文章贵在“准确”二字上。  相似文献   

18.
“两”和“二”在表示数目时,意思基本一样,但读音不同,“两”读 Liǎng,“二”读ěr.其用法也有区别:1.与量词结合,组成数量词时.在量词前面用“两”不用“二”。如“两匹马”、“两群羊”、“两头牛”、“两块砖”、“两个人”等,不能说成“二匹马”、“二群羊”、“二头牛”、“二块砖”、“二个人”。这样既拗口,又不符合口语习惯。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斗、里、尺、寸、斤、升)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不过用“二”为多,如“二里路”、“:二尺布”、“二斤米”,  相似文献   

19.
许多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身边某些大家公认的模范人物,写成人物报道登报后,读起来好像并不感人,某些“好人好事”甚至于很难让人读下去。为什么呢? 笔者以为大概原因有三个:一是作者对模范人物缺乏深层了解,没有抓住人物的特点。二是人物报道没有很好地构思,没有找准“切入点”。第三个原因,可能是文章中的套话、空话、废话太多。 根据十几年的写作经验,我认为写好人物报道《通讯或特写》,除了精心构思,找准“切入点”和写出特点以外,最重要的,是遵守11个字的原则:少说套话,少说废话,少说话。 有人说,第一个把少女…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的一位同志光临寒舍,要我为他们的书写一篇序。为什么找我呢?他说:请你看看“前言”就知道。一看之下,没错,有那么回事,十年前有那么一段“公案”同我有关。 1978年10月,我和两位同志作为新华社记者到黑龙江友谊农场五分场采访,报道了该分场二队20人耕种一万多亩土地,平均每人产粮20万斤。不久,新华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批评我们的计算方法不对,夸大了成绩,报道不实。新华社有一个内部刊物,专门刊登读者来信。编辑同志拿了那封信来,要我看看,问我怎样处理。我说:当然全文照登,登了再说。不久以后,又传来黑龙江省某位负责同志的批评,说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