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编排氧气的化学性质演示实验的顺序是这样的 :先在课本第 5 3面安排了一个纯净氢气在空气中能安静燃烧的实验 ,该实验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检验气体纯度的方法在此之前课本上还没出现过 ,而且此处也没有介绍怎样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 ;接着在课本第 5 4面安排了一个不纯氢气点燃会发生爆炸的实验 ;然后才在课本第 5 5面单独介绍怎样检验氢气纯度的实验具体操作。本人揣测编教材者的用意可能是为了突出点燃之前检验氢气纯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强安全知识教育。这个用意是好的 ,但本人在具体演示操作这几个实验过程中却总觉得…  相似文献   

2.
一、简易、安全、直观的氢氧爆鸣器“氢气与空气混和点燃发生爆炸”的课堂演示实验,课本中选用油墨纸筒或铁罐头盒做实验仪器,由于爆炸的气浪把纸筒(或铁罐头盒)高高掀起,易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因而有的学生双手掩耳,个别学生甚至连看都不敢看,这样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改进。选用“蜂花牌”洗发香波的透明塑料瓶(体积  相似文献   

3.
氢气可燃性实验方法的改进江苏省靖江市斜桥中学吴金南初三化学课本中介绍的氢气与空气混和点燃发生爆炸的实验方法,花费时间较长,学生看不到究竟通入了多少氢气且难以掌握。笔者通过多次实验,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事先准备若干个容量为500克左右的空塑料袋,当用启...  相似文献   

4.
氢气作为初中三大可燃性气体,多次出现在教材中,不纯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很多化学教师为了提升兴趣、讲解安全知识会进行氢气爆炸的实验演示,在前人改进实验的基础上,收集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利用激光笔和火柴组合的方式点燃氢气,改进实验后,具有安全、爆炸效果明显增强、体验感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氢气具有可燃性,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燃烧且生成水,产生淡蓝色的火焰,并放出大量热量;而不纯的氢气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氢气的性质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课本中以"最轻的气体"为标题,以"拓展性课题"形式呈现,供学生选学,让学生了解未来最清洁的能源物质之一--氢气.  相似文献   

6.
一、氢气爆鸣实验 科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134页中氢气爆鸣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会怎样呢?原教材实验经常出现点火后没有发生爆炸.有时要连续做几次才能成功。由于有一定危险性,甚至连老师自己操作时也躲躲闪闪,引起学生哄笑。  相似文献   

7.
错在哪里     
在学习初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六章时,同学们常常会产生下列错误认识。现帮助大家分析错在哪里。1.电解水所生成的氧气一定比氢气多。分析:电解水产生的氧气与氢气的质量比为8∶1,体积比为1∶2,因此,从体积角度看,氧气比氢气少。上述说法不够全面。2.点燃不纯的氢气一定会发生爆炸。分析:点燃不纯的氢气发生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前提,即:(1)氢气中混有的气体必须是氧气等助燃性气体;(2)混合气体中氢气的体积分数必须在4%~74.2%这一范围内;(3)混合气体必须置于一个密闭或开口很小的容器中。如果缺乏上述前提,即使氢气不纯,点燃后也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8.
1氢气可燃性实验在做氢气具有可燃性的实验时,在玻璃管口点燃,气流大,点不着;气流小,现象不明显,即是坐在前排的学生也不易看到。气流要保持适中,很难掌握,若导管漏气或氢气不纯,还可能发生爆炸,具有危险性。1.改进方法门)先在表面皿中加10~15mL洗发香波(图l-(  相似文献   

9.
中学化学教学中,揭示化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使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特点,改进学习方法,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一、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传授化学知识加强直观教学在讲化学基本概念、原理时尽量从演示实验引入,使学生获得了感性知识再概括出概念和原理。例如“氢气和空气混合气体点燃会爆炸”,除做书上的实验外,还补充用带有小孔的铁罐做了“氢气爆鸣实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讨论了为什么一开始氧气能安静燃烧,以后却发生了强烈爆鸣?为什么纯净的氢气能安静燃烧而氢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点燃则爆炸呢?我们还采取比喻和联想的方法,用“米和红豆”来比喻,这样今后学到CO、CH_4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爆炸时,也能触类旁通了。另外,利用幻灯、图表、模  相似文献   

10.
1 改进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教科书中,以点燃氢气和空气混合气发生爆炸的实验证明:氢气的可燃性及使用氢气前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的原因.其方法是:取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筒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如图1.  相似文献   

11.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四节《氢气的性质和用途》介绍了氢气的可燃性,如果氢气(或其它可燃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甲烷等)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遇到明火或火星、火花就会发生爆炸。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课本同时介绍了用纸筒演示混有空气的氢气点燃爆炸的实验,但该实验操作不便且费时,稍不注意就不成功。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和取得明  相似文献   

12.
三 氢 1.氢的实验室制法 目的: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分析: 实验室制取H_2并不难,但也有失败的情况出现,如果使用锌和酸太多,反应过分剧烈,把试管里的酸也冲出来,或者点燃氢气时,因为氢气的不纯而发生爆炸,把塞子冲脱。如果使用锌和酸量太少,产生氢气量不足,导致点燃现象不明显。如果用浓H_2SO_4与锌粒反应,则得不到氢气。如果用纯锌粒与酸反应,则反应太慢而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讲授初三化学《氢气的性质》一节时,增加了一个能说明氢气“可燃而不能助燃”的演示实验。该实验的装置如下图:操作:按图1将一根蜡烛点燃后,慢慢插入盛氢气的集气瓶内(如图2),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阅读了贵刊八三年第八期(中学版),我对该期《“分子”教学中的一个补充实验》一文质疑,特来信商讨。该文中说:“原来不含有氢气的集气瓶,罩在通有氢气的竹筒上后,变成含有氢气的空气(点燃爆鸣),说明氢气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能透过竹筒壁),这种微粒就是氢分子。”我认为其结论:氢气能透过竹筒壁不一定正确。实验证  相似文献   

15.
1改进目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教科书中,以点燃氢气和空气混合气发生爆炸的实验证明:氢气的可燃性及使用氢气前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的原因。其方法是:取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筒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如图1。教材演示方法有三点不足1.1纸筒或塑料筒质量太小,稳定性差,在桌面上不易放平稳。1.2危险性大,给坐在教室前面同学造成心理压力,使学生害怕做学生实验。1.3收集HZ时不易观察,看不…  相似文献   

16.
钟健 《化学教学》2000,(8):40-42
在化学教学中 ,特别是在复习备考时 ,常有学生问到这样一类问题。例如 :在光照条件下 ,氢气与氯气的混合气体能发生爆炸而化合 ;浓硝酸见光易分解。H2 Cl2光照2HCl4HNO3(浓 ) 光照2H2 O 4NO2 ↑ O2 ↑但是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 ,上述反应仍能进行 ,且产物相同。H2 Cl2点燃2HCl4HNO3(浓 ) 加热2H2 O 4NO2 ↑ O2 ↑那么 ,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光照条件下能够进行的化学反应 ,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也一定能够进行 ,且产物相同 ?有些学生还提出 :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是不相同的 :F2 H2冷暗2HF(剧烈…  相似文献   

17.
氢氧混和气体爆炸方法探讨娄善平(山东省临沂师专化学系九二级)氢气中混有一定量的氧气,在点燃时则会发生爆炸。初中化学课本(全一册)为了验证这一性质,通过锌粒与稀硫酸制取氢气,在空气中通入上方留有小孔(通氢气时用手指或棉球堵住小孔)的纸筒中,然后在小筒上...  相似文献   

18.
现行初中化学课本第二章共选入十个演示实验,其中关于氢气的制取和性质的演示就有八个。可见做好这些演示对于加强“双基”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态度以及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意义重大。笔者仅就“氢气吹肥皂泡”、“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点燃爆炸”的实验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实验 .其知识要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二” .一、两点注意组装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应注意两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以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到试管底部 ,引起试管炸裂 .(2 )通入氢气的导管要伸至试管底部 ,且在氧化铜上方 ,目的是尽快排出试管内的空气 ,同时使氢气与氧化铜充分接触 ,反应更完全 .二、两个先后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步骤可概括为“两个先后” .(1)实验开始时 ,先通入氢气 ,待试管中的空气被排尽后 ,再给氧化铜加热 ,防止试管内的混合气体受热发生爆炸 .(2 )实验结束时 ,应先…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二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镁和铝一课中[实验4-2]铝片与浓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气的演示实验,在点燃氢气时,教材采用反应一段时间后直接点燃试管中氢气的方法,这与初中教材中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的说法相矛盾,不利于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及安全意识的培养。而若要进行纯度检验,由于试管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