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的艺术从文艺复兴启动,到18世纪成形,在19世纪得到基本定型,20世纪初方最后完成。这一西方现代进程中形成的美的艺术,具有世界性的意义。美的艺术由建筑、雕塑、绘画在文艺复兴领跑,然后在音乐和舞蹈、文学和戏剧中,丰富展开,最后形成以上七大门类为基础的美的艺术体系。在理论上,经过文艺复兴的Arti del Disegno(心创艺术)、18世纪“美的艺术”(法语Beaux arts、英语Fine art、德语Sch9ne Kunst)、19世纪的黑格尔的美的艺术哲学即?sthetik(美学)三大阶段,世界知识体系中的“艺术”得到定型。  相似文献   

2.
高尔泰美学和李泽厚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对峙互补的两大主干.在主体存在和主体实践、感性动力和理性结构之间,高尔泰更偏重前者.强调美与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重视美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关注美和艺术现代形态的生成等,是高尔泰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美是自由的象征,美感点燃了美,美必然是负熵的等命题,在20世纪80年代曾激励了一代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也必然在新的世纪得到更深远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势力的消长过程及原因。英、法、俄、美、德、日等国是近代侵略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晚期,英、法、俄三国特别是英国在华势力最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三国特别是美国在华势力急剧扩大;一战后至20世纪40年代,美、日两国成为争夺中国  相似文献   

4.
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最杰出的领袖,是18世纪人类哲学思想、文学思想、绘画思想和美学思想的杰出代表。 狄德罗在《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美在关系”。在狄德罗看来,美不是一种物质,物质可以离开人而存在,美只有在人的一定关系中才能产生并存在。人是实  相似文献   

5.
郭风20世纪40年代的散文诗把艺术触角伸向生活与生命的深处,传达自己对故土人民生存方式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深切感受;20世纪50、60年代继续对大自然和故乡的歌赞;20世纪80年代则从牧歌转向对人生的感悟与省思。他的散文诗大都有优美或柔美的意境,像是一幅幅风景画、风俗画,具有色彩美和构图美。郭风的散文诗的语言注重旋律和节奏,具有音乐美。  相似文献   

6.
中国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正式文体产生于清末民初,是一种为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学类型,中国儿童文学文体风格是20世纪初语言变革而定型的。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中国儿童文学具有真实美、荒诞美、情趣美和音乐美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曼 《文学教育(上)》2008,(23):126-127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是19世纪后期在欧洲最先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它强调艺术本身的美。“美”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有关对美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到了19世纪的唯美主义这里,“美”的涵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着力梳理清这半个多世纪“美的艺术”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散文从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着自然、社会、人生,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更深层次地进入对于人的、人类的、人性的前途、命运的思考,具有哲思之美、闲适之美、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9.
爱美是人的天性,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对形体美、姿态美、精神美和气质美都有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对于他们的道德修养、知识长进、美好心灵的培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美育人,育人以美,育美的人”是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的理念.英语教学应展示教师的形象美,营造内容的情景美,挖掘素材的内涵美.让学生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从而激发学习激情.  相似文献   

11.
文鹏 《考试周刊》2010,(31):19-20
对于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农村小学教师面临着挑战,需要提高全面素质。审美能力是21世纪的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小学教师通过追求美、崇尚美、走进自然去感知美、博览群书去领悟美、欣赏艺术去品味美、亲自实践去创造美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为构建美的社会,培养、造就一大批美的人,成功地完成自己肩负的神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美国19世纪作家爱伦.坡的作品常以死亡为主题。他笔下的死亡充满了悲伤之美、恐怖之美和浪漫之美,他认为死亡之美才是极致之美。他如此钟情于死亡之美,有这么深的死亡情结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对死亡的描写也体现了他在失意的人生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3.
学校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学校的任务在于把美感和许多世纪以来创造的美变为每个人心灵的财富,变为个人和人们之间道德关系中的审美素养。”而学校的审美教育应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使教学活动成为集生活美、科学美、道德美、艺术美、自然美和创造美于一体的高级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主动探求、钻研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使他们既学得懂、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以美为对象,运用相应的课堂、课外形式,寓教于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使他们能表现美、创造美;它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健全的心灵,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全面发展人才.  相似文献   

15.
黄芙蓉 《课外阅读》2011,(10):120-120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汹涌澎湃,时代赋予学校更高的使命,社会对于学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一种竞争机制下,学校办学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树立以美育人的思想,积极进行美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探索,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和渗透美育,坚持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引善、以美陶情,对于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发挥了独特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图书馆界。随着全球网络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图书馆这项新兴的社会文化事业日益受到全球瞩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英、法、日等  相似文献   

17.
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到20世纪的庞加莱、阿达玛,历史上数不清的数学家无数次地宣称数学是最美的科学,集和谐美、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于一身.而且,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似乎从来没有人怀疑过数学的美丽.但是,现实情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电化教学的教学之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化教学是 2 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电化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 ,而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因此 ,该文基于电化教学对教学之美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于半个多世纪以前获得该奖之后第二个荣获此奖的作家。他是20世纪国际文学界的名人,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等。他的作品带有日本传统的纤细美和悲哀美,在文学领域里,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新修订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的《花未眠》,就是他的一篇启迪美、传播美的佳作。  相似文献   

20.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是19世纪后期在欧洲最先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它强调艺术本身的美。美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有关对美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到了19世纪的唯美主义这里,美的涵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着力梳理清这半个多世纪美的艺术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