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廖仲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突出贡献。第一,思想上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认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政治的主要问题,而联合工农大众则是革命的可靠保障。第二,积极筹备国民党改组,为实现国共合作而努力。廖仲恺最早参与国共合作,是国共合作的总负责人,为促成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第三,国共合作实现后,努力维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黄埔军校这支新型军队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2.
廖仲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核心人物,他得到孙中山及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各方的信任,主持国民党改组工作。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成为国民党党务领导人,在其领导的中央工人部、农民部、黄埔军校等部门重用共产党员,坚决反击右派分裂国共合作的图谋,巩固和发展了国共党内合作。在广东工农运动和军人运动中,构建了由廖仲恺领导、中共广东区执委策划、共产党员负责实施的国共合作的典范模式。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帮助下,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和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进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的.作为当时我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为确立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帮助孙中山转变思想及改组国民党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国共合作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廖仲恺是一位深受中国人民尊敬的革命民主派的政治活动家,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为推进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研究和探讨廖仲恺的思想发展变化及其革命业绩,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和中国革命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民党左派与第一次国共合作莫志斌70年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孙中山、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人曾为之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谁也不能否认,以廖仲恺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为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出力甚多,功不可抹。然而对国民党左派与第...  相似文献   

6.
鲍罗廷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参与黄埔军校的建设,为粉碎反革命势力的进攻、促进北伐出谋划策;积极投身于工农群众运动;与国民党右派作坚决斗争。  相似文献   

7.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中,作为合作主体的中国国民党,从合作伊始到分裂之前,始终存在着对中国共产党的限制策略,这个策略在实质上反映了国民党巩固和加强自身对国民革命领导权的基本意图.研究国民党限共策略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对于深化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关系的认识,将有重要的价值.国民党的限共策略起始于孙中山决定联俄容共战略决策之时,伴随着国共合作的形成而确立.因此,孙中山时期是限共策略的确立时期.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在陈炯明叛变之后,痛下决心转变革命策略,决定对外联俄,以争取国际援助,对内改组国民党,以强化国民党的自身建设,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无论联俄还是国民党的改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在这一基本目的支配下实行国共合作,就必然采取对共产党既联合又限制的双重策略.  相似文献   

8.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国民党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第一个革命高潮。在这次国共合作中,李大钊作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他是促成国共合作的“主角”,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的楷模。  相似文献   

9.
谭平山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一位较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与他有一定关系:他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为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过贡献。他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曾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正确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国民党左派,为促进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蓬勃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还曾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并在会上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成品。中国委员会主席,从而使他的名字载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廖仲恺研究中的两个热点问题作了新析,指出将廖仲恺研究、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定为“小资产阶级的主观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等性质,不妥。要动态地分析其思想过程,应说具有从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发展到逐步向往苏俄社会主义思想的性质;不能笼统地说廖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的拥护者、执行者。其实,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国民党内,仅次于孙中山,排在第二位。  相似文献   

11.
何香凝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她一生追求真理、热爱祖国、无私无畏、兢兢业业,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本世纪初叶,何香凝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结识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并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成为最早加盟的女会员。自此,她全力协助孙中山,积极从事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革命活动。一九二四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两党合作以后,何香凝成为忠实执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坚强战士。第一次大革命期间,何香凝满腔热情,不畏艰险,  相似文献   

12.
在中共"三大"召开前后,瞿秋白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会前,率先提出建立反对帝国主义联合战线的观点,为中共三大制定国共合作政策做思想舆论准备;参与三大筹备和部分会务工作,负责起草三大的党纲草案,参加党章的修改工作,并担任会议的翻译,为大会的胜利召开做出了贡献;会中,就起草《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和共产国际"四大"的情况向大会作了报告,积极主张同国民党合作,给予了马林全力的理解和支持;会后,为实现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政策,致信季诺维也夫和积极参加国民党一大及国民党改组试点工作,为促成和实现三大确立的国共合作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反帝反封建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关系,推动了大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打败了北洋军阀,将革命势力推进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向导》周刊,为促进、发展和维护第一次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共合作建立之初,《向导》周刊为推动国民党改组,促成国共合作建立,做了大量促进工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国民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它关系到当时国民党的生死存亡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并对我们研究当代政治制度变革有很大帮助。所以,国民党改组的原因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以往的文章在分析原因时主要强调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与国共合作的关系,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孙中山思想的变化、改组前国民党的不足、苏俄革命成功对孙中山的借鉴作用等方面来探究原因。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实行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推动了全国人民和国民党的先进分子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共产党人李大钊是我党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积极宣传者和执行者,他为建立、发展和巩固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不辞辛劳,奔走在大江南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积极同孙中山联络,努力促成国共合作。国共两党酝酿台作,开始于一九二二年。当时国共两党都愿意改善彼此的关系,以适应革命的需要。一九二一年六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中国,打算与孙中山直接见面,交换关于中国革命的看法。李大钊请蔡元培把马林介绍给孙中山。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十日,马林在张太雷的陪  相似文献   

16.
张治中虽身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但他能却一生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坚持国共合作是他一生的主要政治主张。无论政治形势多私险恶,他都能一本所信并努力地去实践,自皖南事变后开始介入国共和谈起,后又积极参加了重庆谈判,整军谈判和北平和谈,从而留下了“三到延安”的历史佳话,他的这种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诚意和努力,赢得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的尊敬。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先行。这主要表现在:孙中山是最早在中国宣传社会主义的先进人物,他终生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出用社会主义来赶超西方的资本主义;他最先欢迎和支持俄国的十月革命,提出“以俄为师”,走俄国式革命道路,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孙中山还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与方法作了最初的探索。重新评价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治中虽身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但他却能一生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坚持国共合作是他一生的主要政治主张.无论政治形势多么险恶,他都能一本所信并努力地去实践.自皖南事变后开始介入国共和谈起,后又积极参加了重庆谈判、整军谈判和北平和谈,从而留下了"三到延安"的历史佳话.他的这种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诚意和努力,赢得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的尊敬.  相似文献   

19.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左派的认识及其实行的政策是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在中国的初步实践,是推动大革命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综观中共对国民党左派政策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廖仲恺遇刺以前,中共对国民党左派的认识虽然肤浅,但其政策基本上是可行的,这使得国共合作不断巩固,工农运动蓬勃开展。1925年10月中共中央二次扩大会议之后,中共在国共合作中的妥协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实行的政策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廖仲恺早期参与中国人首次对社会主义学说的探索,受到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这时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未达到科学的高度.但对于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传播起了积极作用.廖仲恺把西方社会主义与中国土地问题相结合,宣传和实行以“平均地权”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这是孙中山的名义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发展资本主义的主观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使廖仲恺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中国将来之光”在社会主义.廖仲恺的社会主义思想,使他坚定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捍卫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