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本文结合敦煌写本原卷影印资料、中土文献和佛经材料,运用训诂学、音韵学及汉语俗字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汉语词汇史和佛教义理二维视角对《愿文集》重新校读,试作拾遗补正,以便学术界更好地释读敦煌文献并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敦煌文字数据库是国际敦煌项目IDP的一个子项目 ,目标是利用敦煌写卷建立一个互动的中文文字数据库。这个项目不但能帮助学者研究写卷 ,而且为研究文字提供一个实用性很高的工具。由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 ,人们对研究古文字学的热情日趋高涨。尽管敦煌文献发现已经有一个多世纪 ,然而利用这批文献进行文字研究所做的工作还很少。迄今为止 ,尚未有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本项目即尝试填补这一空白。1 概况迄今为止 ,学者研究古文字的成果有印刷本和数据库两种形式。从其功用来讲 ,两者的差别不是很大 ,绝大部分网上古文字数据库可以说是印…  相似文献   

3.
关于敦煌文献中几种装帧形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敦煌文献提供的实物,深入研究了四至十世纪中国古代文献的装帧形式,纠正了以往书史著作和敦煌学著作中的一些错误观点,确认了一种被历史湮灭了八九百年的独立装帧形式——绳(或线)装册叶。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述了在数字化时代敦煌学文献数字化的必要性,以及数字化对敦煌学研究带来的积极影响,并概要叙述了敦煌学数字化的缺陷、现状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校录研究敦煌文献的某些文章和著作中存在一些误录、误校的地方,本文通过核对原卷,对这些疑难字词进行了重新校正,以期对敦煌文献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孙博  李享 《中国图书评论》2009,(12):112-114
敦煌学作为20世纪兴起的一门世界性学科,已然辗转发展了近100年。虽然目前的研究已经扩展到历史、地理、宗教、语言甚至数学、物理、天文学、造纸术、印刷术、医学、交通等领域,但对于藏经洞卅土文献的研究仍然是重中之重。敦煌遗书总数超过5.8万号,约2300万字,其所录诗歌便是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针对本文作者为了对敦煌壁画图像蕴含的信息进行语义描述、揭示与标注而提出的层次性图像语义描述框架(SDFDI),采用内容分析法验证其合理性。[方法/过程] 以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的237篇敦煌壁画图像研究文献为样本,借助人工编码,统计非语义A类信息、基本语义B类和C类信息、复杂语义D类信息的分布情况以及其与SDFDI框架的匹配率。[结果/结论] 统计结果显示,在敦煌壁画研究文献中,这4类信息呈现正态分布,匹配率也说明SDFDI框架可以作为图像深度语义标注的参照基准。  相似文献   

8.
敦煌文献是西北文献中独具特色而又极具价值的情报源。本文对敦煌文献的考查、整理、传播和利用的情报工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总结国内外敦煌文献编目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敦煌学情报工作有待于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观无量寿经》是大乘佛教净土宗开宗立派的经典之一,在敦煌文献中,我们发现《观无量寿经》及其注疏写本共112号,其中不少残片本出自同一写卷,后被撕裂而分离为数号。本文通过对敦煌本《观经》内容、裂痕、行款、书风、笔迹等不同角度的对比分析,把16号《观无量寿经》及其注疏残卷或残片缀合为6组,使一批原本分离的"骨肉"得以团聚,有助于我们对相关写卷的性质作出更为客观、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学术期刊是民国时期敦煌学研究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随着学术期刊的繁荣与定型,民国时期敦煌学也逐渐由文献刊布走向专题化研究,诞生了最早的一批敦煌学者,成为国际显学,完成传统研究范式向现代研究范式的转变,促进了敦煌学研究在20世纪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是作者走访调查众多知情人写成的。敦煌卷子流散问题是敦煌研究以及历史档案文献流散研究的薄弱环节,《档案》杂志多年来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本期推出的这篇文章,字数虽感略长,但很有价值,特别是对散存于民间历史档案的征集工作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敦煌悲天     
王道士留下了一张照片,一脸难以揣摸的神情。青衣道袍裹着五短身材,袖子太长,手指缩在袖筒里,看上去畏畏缩缩。盯着这张照片端详一阵儿,努力去看清他脸上的内容,猛然发现,那张脸像哭,  相似文献   

13.
介绍1921年叶恭绰等人初步成立敦煌经籍辑存会,1925年扩展辑存范围正式成立敦煌经籍辑存会,以及之后的会务进展情况,还有该会重要的代表性成果《敦煌劫余录》,最后探讨其停顿的时间及原因。  相似文献   

14.
15.
杨秀清 《图书与情报》2006,(3):121-123,134
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开启,是人类文明史的重大发现。文章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藏经洞文献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以期使普通大众对藏经洞文献有一个基本了解。  相似文献   

16.
赵声良 《图书与情报》2006,(6):95-98,107
本文通过敦煌壁画中反映出来的唐代社会生活画面,分析其所表现的唐代崇武与开拓精神、音乐舞蹈、服装与时尚、中国与外国人的交往等方面的内涵,揭示了唐代文明的许多细节和侧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创造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和文物资料,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文化典籍和文物资料,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风貌之后,有些已失佚不传;有些还遗存于地下,或密藏于洞窟山岩。古代,我国曾有两次文物典籍的发现,即汉代的“孔壁古文”和晋代的“汲冢竹书”,都与文化有极大的关系。 19世纪末和 20世纪初,又发现了河南安阳的“殷墟甲骨”、西陲的“汉晋简册”和“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其中“殷墟甲骨”和“居延汉简”属于“废弃物”,“孔壁古文”是躲藏秦始皇“焚书坑儒”…  相似文献   

18.
写本断代是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先行工作之一.综合前贤所论,本文认为敦煌写本的断代可从内容、书法、字形、纸质和形制四个大的方面着手,进行综合考察.本文条分缕析,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杜文涛 《兰台世界》2016,(16):130-132
敦煌文书人名研究经过时辈先贤们的努力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某些不足。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某个姓氏、某些个案名字、人名所蕴含的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其不足则是在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