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体现“三特”,即报纸的“时代特征、地方特点、晚报特色”,是春城晚报20多年来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本,也是今天的晚报面对都市报类报刊激烈竞争的生存之本。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在我们的报纸已进入多版化、彩色化的时代,如何以发展、改革的眼光看待“三特”,如何以创新的形式与手段来体现“三特”。一、报业大战中对晚报“三特”的再认识1.凸现自身特点,实行错位竞争。在昆明的报业零售市场,有这样一种现象:一元钱买3份报纸,尽管这3份报纸可能从所登新闻到版式都大同小异。这种情况始于1998年…  相似文献   

2.
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作为机关报晚报,虽然受到各方面的挑战,但在竞争中的优势不可低估。“机关报晚报”兼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的特点进入寻常百姓家。办好“机关报晚报”首先要有明晰的定位。我们平时常说:合肥晚报投“党”名“晚”,字“合肥”,就是说既具有市委机关报性质,又有晚报特色,还体现地方特征,在指导性与可读性的结合上找准着力点。为此,我们在新闻改革中坚持的原则是:新闻软硬兼具,树立权威性、突出指导性和强化可读性、实用性,追求社会公信度;增设当日版,追求新闻时效性;增加服务类特刊,以好看有用为原则…  相似文献   

3.
文林 《新闻前哨》2004,(4):59-59
目前,恩施晚报已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州级晚报,发行量从开办时的2789份上升为近3万份。一支能吃苦、能吃亏、能战斗的编采队伍亦随之成长起来。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恩施晚报能有所发展和进步,主要得益于坚持了“三贴近”。  相似文献   

4.
武汉晚报从1961年5月1日创刊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文革”前的“市委机关报”时期;从1984年9月 1日复刊到1992年7月,日报主办晚报时期;从1992年8月到现在,作为独立的晚报时期。 三个历史时期,武汉晚报虽然扮演了不同的“晚报角色”,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晚报特色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近年来,还把创自身特色当作新闻改革的首要目标。 在探索晚报特色的过程中,我们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是:晚报特点到底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和多媒体的“前夹后攻”,如何继承和发展已有的晚报特色?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报思想、办报观念、宣传方式和报道方法,哪些在新形势下仍需继续坚持,哪些需要改变,哪些需要创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 这些年来,武汉晚报在创自身的晚报特色的实践中,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和作法,简而言之,可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 所谓“一”,就是一个目标:创自身更加鲜明的晚报特色。 1984年9月1日,武汉晚报复刊时市委为我们确定的办报方针是:“面向社会、进入家庭、指导生活、陶冶情操”;1992  相似文献   

5.
地市报如何彰显摄影报道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华 《新闻记者》2005,(5):75-76
今天,各级各类报纸已进入“厚报时代”、“渎图时代”,新闻摄影报道也进入了“电子时代”、“数码时代”,在保持和发扬晚报特包的前提下,推进新闻摄影报道创新,为读者提供思想性、新闻性、可观性兼备的图片.是新闻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报业竞争的要求,更是读者和市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新民晚报的社会新闻拥有众多 读者,始终被作为新民晚报的拳头产品。无论是报纸复刊的当初,还是报业竞争激烈的今天,社会新闻都被列为晚报的强项,从版面的安排到大力的配置,都予以适当的倾斜。在长期的发展探索中,新民晚报的社会新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一、社会新闻的传统特色 新民晚报的社会新闻主要特色是: 一、新鲜性。晚报的社会新闻以时效性见长,大量见诸版面的是“昨夜今晨”的社会新闻。尤其是当日新闻备受青睐,有时为了及时刊发这类新闻,往往先报选题,确定字数,留好版面,再拼装合成,同行们将其称为“抢稿”。只要…  相似文献   

7.
新闻策划是报纸竞争的一柄锐利之剑。当前,报业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在晚报、都市报“横行”突起的今天。地市党报如何在众多媒体中独领风骚,抢占先机,在竞争中获胜,在读者中受到好评,新闻策划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新闻策划会带给读者强烈的冲击力,从而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对报纸媒体的形象塑造、对发行量的提升及提高媒体综合竞争力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多年在《闽南日报》从事时事新闻编辑工作,注重以现有的信息与资源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实际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时事新闻策划的主题、选题、立足点入手,坚持“三个突出”,彰显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8.
本地新闻是地方晚报的特色,凭借其贴近性,地方新闻更可以说是地方晚报抗衡省级强势媒体的一大“法宝”。但区域优势从另一角度来看,又可能成为“区域之茧”。因为固守区域,报道面狭窄,新闻的亮点、份量难以与省级强势媒体相比,加上各大城市内部报业竞争激烈,独家新闻越来越少。对于地方晚报来说。如何突破“区域之茧”。是摆在地方晚报面前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9.
晚报的优势是什么?这本来是个十分明确的问题,但是这几年随着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这个本来十分明确的问题变得似乎模糊起来了。比如说,晚报与日报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时间优势,能够出今日新闻,这是日报无论如何所不能比拟的。但是近年来,“晚报早出”现象,似乎使人们对这一“优势”产生了困惑。今天,晚报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已成了人们特别是晚报工作人员极为关注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晚报的特色定位,同时也关系到晚报的生存和发展。时间优势不能丢 我们认为,“晚报早出”的现象是报业竞争的结果,有的晚报和日报一块…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不断有地方报业集团推出“滚动新闻”。传统报媒主动向网络媒体、手机报媒体靠拢。这是一场报业的集体苏醒?还是一场网媒的常规扩张?亦或是手机报媒体的第一声啼哭?现象:报业集团的“八级地震”2009年3月,在古城长沙,这个报业竞争异常惨烈的文化之都,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推出的一个举措:涵括旗下长沙晚报、星辰在线、湘江手机报媒体在内的200多名记者、300多名编辑济济一堂,倾听集团滚动新闻“冲锋”号令。  相似文献   

11.
创刊于1993年7月1日的库尔勒晚报,是库尔勒市委机关报。创刊以来,库尔勒晚报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出抓好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晚报特色的“三特”新闻,走出了一条办报、发行、广告经营等一体化的报业经营新路子。期发行量由创刊初期的不足4000份、周二刊4开4版黑白报纸,发展到现在的期发行量4万多份、周六刊4开8版(《楼兰·周末》4开16版)彩色报纸;广告年经营额由创刊时的几万元增加到现在的600多万元;固定资产已达3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2.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仅是党委机关报必须做好的,晚报、都市报也都必须认真做好。 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晚报特别是地市晚报必须正确处理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增强贴近性、可读性的关系,既发挥好晚报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又发挥出晚报的独有特色,把报纸办得更贴近读者、贴近群众。一 党的中心工作是全党的“硬”任务,晚报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这一“硬”任务进行舆论引导;但晚报毕竟与日报有区别,它不能像日报那样刊发会议消息、领导讲话,而必须从晚报的特色出发,讲究贴近性、可读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正确的舆论…  相似文献   

13.
张培民 《中国记者》2015,(2):110-111
地市晚报要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需将社区新闻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可在三个方面着力:社区新闻突出服务性和亲和力;社区活动突出互动性和参与性;特色品牌突出草根性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陈浩 《新闻知识》2002,(12):21-24
《西安晚报》创刊于1961年,是中国西部历史最悠久的大型城市晚报之一,多年来,以其浓郁的古都特色和雄浑的西部风格为国内外广大读者所认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安晚报各方面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报纸质量不断提高,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经营收入稳步上升。但是,近几年来,在西安报业市场激烈竞争中,《西安晚报》由于管理体制、报纸内容版面老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晚报的品牌优势受到了严重冲击,报纸发行量、广告收入一度下滑,报纸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今年以来,在新一届市委的关怀下,西安晚报重整旗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前提下,按照“办一张市委、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满意的报纸”的总体思想,在坚持晚报  相似文献   

15.
当今报业市场的竞争,已经基本奠定了日报、晚报、都市报三雄逐鹿的格局。近十年来,晚报随着报业市场的激烈变化而不断进行自身调整。而近年来有一些声音指出晚报在新兴报业市场中存在不适应性,他们认为种种原因导致了晚报的“日渐式微”。事实上认为晚报老化的说法带有片面性。晚报在新的报业市场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  相似文献   

16.
地市级晚报应对报业竞争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 《新闻爱好者》2008,(12):37-37
在愈来愈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报业同质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容易给人“千报一面”、“万人一言”之感。晚报在内容上跟其他综合类报纸没有太大的区别,无非是“新闻+副刊+专刊”的模式,而且由于起步晚,队伍年轻,人力、财力、采编水平、整体策划等各方面都有所限制,加上地市级晚报地域范围相对狭小,新闻资源相对匮乏。种种不利因素要求地市级晚报必须根据报业市场的现状和读者日益变化的读报要求,及早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打造自己独有的风格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新年展望     
面对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态势,新的一年本报将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创刊65年来的历史经验和近几年的新鲜经验,千方百计地强化新闻的时效性,提高报道的“含金量”,增加宣传的晚报味,搞好报纸的“外包装”,努力向报业系列化、集团化进军,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力争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继续处于领先的地位。 关于改进新闻宣传方面的打算是: 一、为增加新闻的时效和容量,元旦起将对部分版面作适当调整,其中报道祖国各地新貌的《东西南北》版,  相似文献   

18.
搞好报纸的新闻改革,首先是观念的转变。作为报业结构中重要的、特点鲜明的一支,晚报的新闻改革,亦将由转变观念开始,进而走入新闻实践的新天地。笔者不揣浅陋,愿贡献我的三点意见于兹:强化读者观念以增强晚报的可读性;增强竞争观念以尽扬晚报的时效优势;摈弃过时观念以增强晚报的时代特色。首先谈强化读者观念。在众多的办报观念中,读者  相似文献   

19.
黄雄  唐弦 《青年记者》2006,(6):69-70
为与都市报争夺读和广告客户,不少晚报纷纷改为“早出”,加入都市报竞争的行列。晚报早出,无疑是晚报面对激烈竞争而采取的不得已的做法。事实上,加入都市报竞争的行列,进一步加剧了报业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了晚报与都市报的趋同。晚报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当日新闻和阅读环境,晚报早出实质上等于放弃了其固有的传统优势。  相似文献   

20.
当今报业市场的竞争,已经基本奠定了日报、晚报、都市报三雄逐鹿的格局。近十年来,晚报这被称为报业老大哥的报纸品种随着报业市场的激烈变化而不断进行自身调整。而近年来有一些声音指出晚报在新兴报业市场中存在不适应性,他们认为种种原因导致了晚报的“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