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者如分火     
赵艳艳 《云南教育》2005,(26):47-47
在黑暗迷茫中,点燃一根蜡烛,它就能发出熠熠光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人们给予蜡烛很高的赞誉,甚至赋予它一种精神内涵——无私奉献的象征。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比喻教师奉献精神,相比之下,我更欣赏“教者如分火”的比喻。这个比喻出自明代庄元臣的《叔苴子》。  相似文献   

2.
蜡烛与水库     
蜡烛是人们用来照明的。它的特点是燃烧自已,照亮别人,常常被人们用来赞美献身精神:教师是用知识和精神教育人的,与蜡烛照亮人有相似之处,因此蜡烛精神长期是社会普遍认同的教师精神。“舂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甘为春蚕吐丝尽,愿为红烛照人寰”,这些古今名言一直用来赞美教师。教师也乐于把自己比作红烛,且甘为红烛,为学生,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相似文献   

3.
有的人往往以惋惜和鄙夷的神情把教师比作“蜡烛”。其实,蜡烛是非常崇高的,因为它不仅可以照亮人们前进的路,还可以点燃人们的心灵之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中学时代的老师王维克先生,就是这样一支“蜡烛”。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人们常常把教师隐喻为“蜡烛”,而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的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它的光太微弱了。蜡烛一味燃烧,会越烧越短,不能加能,终有熄灭的一天。还有人把教师隐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教育质量观看,工程师论似乎暗示了一种固定的、统一的质量标准。教育被作为一个大工厂,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将教师比喻成能照亮他人的蜡烛,用照亮他人却将自己化为灰烬的蜡烛精神点赞教师.这种比喻有一定的道理,这是基于蜡烛燃烧这一物理现象的外在描述.往深里想,这种比喻也很悲凉,教师勤勤恳恳、教书育人,传承了知识、传播了真理,最后自己却变成了灰烬,落得个一无所有.  相似文献   

6.
淡泊名利,舍弃追逐,默默奉献,倾其所有,为了教育事业,永不言累,永不言悔。这就是教师的风范,教师的情怀,教师的精神——蜡烛精神。这正是师德之所在。这一切都可配以“神圣”的桂冠。多少年来,这一种神圣的蜡烛精神激励着教师,也铸造了无数优秀教师的辉煌。 而今,改革大潮汹涌而至,人类社会已开始从工业社会转型为信息社会,封闭式教育开始转型为开放式的教育,人们发现那神圣的师德正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质疑。一位老教师为了给毕业班的学生多补一些知识,一次又一次地占用了学生的自习课,学生便给校长写信,说他侵占了自  相似文献   

7.
<正> 1989年第6期《教育研究》的微型论坛刊载了罗增儒的《蜡烛观的争鸣》。读后,颇有同感。罗文指出:“把教师比作‘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己。”“在我的老师当学生的时候,人们已经这样说,到了我的学生也当老师的时候,人们还是这样说”。是的,现在,人们仍然是这么说。这种观念给教师的精神王国涂上一层“自我牺牲”的“毁灭论”的灰色色彩。这种毁灭说,同教师的神圣职业不容,  相似文献   

8.
淡泊名利,舍弃追逐,默默奉献,倾其所有,永不言累,永不言悔。这种风范、情怀被赋以蜡烛精神之美称,多少年来,这种神圣的蜡烛精神与师德联系在一起,成为教师奋斗的目标和追求,时刻激励着教师,也铸造了无数优秀教师的辉煌。而今,人类社会已开始从工业社会转型为信息社会,封闭式教育开始转型为开放式的教育,我们发现那神圣的师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 “蜡烛精神”的尴尬之一 ——爱你没商量 “蜡烛精神”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爱的奉献,问题是这种爱的表达往往缺少对学生需要的关注,以致于学生不予接受和理解,造成“爱你没商量”之尴尬。…  相似文献   

9.
教者如分火     
在黑暗迷茫中,点燃一根蜡烛,它就能发出熠熠光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人们给予蜡烛很高的赞誉,甚至赋予它一种精神内涵———无私奉献的象征。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比喻教师奉献精神,相比之下,我更欣赏“教者如分火”的比喻。这个比喻出自明代庄元臣的《叔苴子》。庄  相似文献   

10.
教师四角色     
“教师是蜡烛”这一隐喻使人感到既喜又忧。一方面,它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一种重要的师生关系,即生重于师。光是有方向的,光总是朝着一定的目标照;而作为教师的光只能跟着学生走,围着学生转,教师的自身发展没有得到重视。而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  相似文献   

11.
淡泊名利 ,舍弃追逐 ,默默奉献 ,倾其所有 ,为了教育事业 ,永不言累 ,永不言悔。这就是教师的风范 ,教师的情怀 ,教师的精神———“蜡烛精神”。这正是师德之所在。这一切都可配以“神圣”的桂冠。多少年来 ,这一种神圣的“蜡烛精神”激励着教师 ,也铸造了无数优秀教师的辉煌。“蜡烛精神论”(我们权且这样称呼 ) ,它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 ,即教师单向传输知识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关系。过去 ,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源泉 ,承担着把人类代代相传的知识继续传承下去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为了完成这神圣的职责和使命 ,教师把一生的爱倾注…  相似文献   

12.
蜡烛与电脑     
曾几何时,蜡烛成了教师的代名词,而"当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成了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我的身边,就有许多受人尊敬的教师在默默地献身于杏坛。白天,他们驰骋于讲台前,夜晚,他们耕耘于灯光下。心是他们的课堂;爱是他们的课本;平凡和辛劳是他们的生活;而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不断进取更是他们的信念。如今,年轻的我走进了教育这片国地,走进了神圣的课堂,面对着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我的心深深地颤动了,我顿时感到肩上担子之重、责任之大,同时也真正理解了"蜡烛精神"的深刻内涵。人们常说"教师是一种特殊…  相似文献   

1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似乎从李商隐的《无题》开始,蜡烛便成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现在人们仍然常用它来赞美那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如果说第一个用蜡烛来比老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育,在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几乎是无法言喻的。而今天,教育这个原本圣洁的殿堂,似乎不再那么令人神往。“园丁精神”、“蜡烛风范”、“春蚕胸襟”这些美好的词藻已不再是人民教师的光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遭遇着追求名利、金钱的尴尬。由于教育塑造美丽的功能在减退,所以中小学教育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缺陷。笔者认为,这主要来自教师的诸多缺失:一、缺失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教育的真谛。然而在中小学课堂上,它似乎不受到青睐。教师站在讲台上夸夸其谈,要求学生拾金不昧,而自己却把集体的财物视为己有;教…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教师就像蜡烛,总是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这话,在赞美教师巨大社会奉献的同时,似乎也蕴含着某种悲壮的感慨和叹息。难道因为选择了三尺讲台,教师的一生永远只有无尽的付出?难道在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情感和心血培育一届届学生“桃李芬芳”之后,教师的生命之火果真如那成灰的蜡烛,再也找不到一点踪迹?不!许许多多的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写就了人生的华彩乐章。他们从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深切地体验了创造性劳动的真正乐趣,找到了追寻梦想、实现自我的现实途径。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他们也找到了“…  相似文献   

16.
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再简单不过的照明用具了。为了照亮别人,它毫不吝啬地燃烧着自己;为了赢得光明,它无怨无悔地化成了灰烬。虽然它一生短暂,但却一世光明!由蜡烛你我自然都想到了我们教师,因为在我国,人们不是常把教师比做蜡烛吗?是啊,“不为物欲所驱  相似文献   

17.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似乎从李商隐的《无题》开始,蜡烛便成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现在人们仍然常用它来赞美那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如果说第一个用蜡烛来比老师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材了。小小说《蜡烛》是否也落人窠臼了呢?当然不。作家胡炎可不是依葫芦画瓢,他用老瓶装新酒,赋予了蜡烛以全新的含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照亮别人,也燃尽了自己;人们又把教师比作犁铧,在荒芜的原野上耕耘,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却一点点磨损了自己,这是人们对教师献身精神的赞扬。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是通过人体的动作、手势、表情、舞姿来表达一定的情绪、情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是一种体现心灵美和形象美的艺术。舞蹈之所以称为高  相似文献   

19.
《天津教育》2008,(9):11-11
千百年来,人们都用最美好的词句赞美教师:蜡烛、春蚕、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无疑是社会对教师精神的普遍认同和真诚礼赞。教师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知识学养赢得了这些当之无愧的称号,自然也领受欣然。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教师对此却深感苦涩:蜡烛固然悲壮但不该效仿,教师应有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尊严,不应该只去扮演悲壮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谈蜡烛     
“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已”——五十年代中叶,有些人用蜡烛比教师,做为“吃尽了亏”的表示。至今回顾,多年来,尽管我们走过崎岖的路,大家的思想也曾痛苦地混乱、糊涂;但循着前进的规律,历史仍迈动蹒跚的脚步。已见否——用来修辞的“蜡烛”,正在光华夺目? 照明用的蜡烛,古今中外也都借做比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引过的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苦心焦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使前面所举的,也表明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多么辉煌高尚的形象呵,有人甚至借重它比喻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然而,正象列宁引用过的俄国谚语:“比喻总是跛脚的”。这里,我们取其褒意以喻教师,并加以必要的注释。一、这“蜡烛”并不曾毁灭了自己“毁灭”若是指自然生命的消失,那就不论干什么均无二致;每个人都沿着少——壮——老——死一天天地过下去,也就是削减着生命,日复一日。不过早年的说法不是这意思,那是由“有状元弟子,没有状元老师”衍化出来的,它是说:有些学生可以在学术或事业上卓有成绩,远远地超过老师。这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去妒嫉?那句老话合乎实际,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