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教育正遭遇着知识失业,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正在对学校教育产生着消极影响。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知识价值观变化及其在教育上的反映.分析了知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探讨了实现知识教育价值的学校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忠艳 《教书育人》2013,(12):52-53
自古以来,学校乃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场所。然而时至今日,学校教育却更多的停留在了知识教育上。知识教育并没有错。如果没有知识教育,就不会有现代科技文明。问题是,当传统教育转到知识教育以后,我们却丢掉了"传道"即价值教育的真正内涵。如何将价值教育补充进知识教育,从而构成完整的国民教育,是我们现在不能回避的,更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今日盛行的国学教育,即传统文化教育,正是中国价值教  相似文献   

3.
知识教育遭遇知识失业,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正在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本文历史地认识知识价值观变化及其在教育上的反映,论证知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探讨实现知识教育价值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伟平 《江苏教育》2012,(Z2):69-73
【我的主张】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自制度化的教育出现以来,为满足社会需求,学校教育基本上表现出"以知识为本"的特征,学校的存在价值在于满足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的知识,从而来实现文化的"代际传承"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产。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都会引起教育生存环境的变迁,因此,学校教育实践都需要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这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实践的现实形态。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从关注客观世界到越来越关注人的主观世界,人的生命特性越来越被  相似文献   

5.
立德树人是十八大报告提出并沿用的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要如何培养人。核心素养作为目前教育发展的热点,进一步刻画了教育要培养的人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体部分,在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的实现路径主要是学科教育,学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更承载着对学生进行素养渗透的重任,但目前还存在着学科"育识"和"育人"的分离。通过对立德树人理念下学科教育的深度解读,以及对核心素养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解析,进一步明确学科育人的根本价值和路径,以期引发对学科育人价值的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1.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校教育主要注重其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过于强调教育的社会教化目的,将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窄化了教育的外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弱化了教育的个体价值。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理念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一切为了中华  相似文献   

7.
教育在价值和观念、知识和课程、教学和评价、班级和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体现着对学生生命的"控制",但是,学生的生命又存在着与"众多控制"相抗衡的"无限可能性"。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中的教育思想对教育走出当下控制学生生命的困境,回归教育的本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价值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以生命的眼光观察与体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中的"人""知识""关系"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信息,学校教育也应当承担起生命的责任,实现其生命价值。生命视域中的学校教育应实现从崇尚"占有"到引导主动生存,从病态适应到唤醒生命自觉,从"制器"到培育完整生命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9.
做了20年的校长,始终被"教育与教养"、"知识与能力"这两个问题困惑着,纠结着。"有教育无教养","有知识无能力"这是很多人对中国内地学校教育的尖锐批评,虽然这种批评刻薄了些,但是在我看来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就"知识与能力"这一问题看,我们确实有太多的思考,我们的学校缺少为学生提供"能力"提升的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10.
臧顺英 《考试周刊》2014,(83):49-50
教师是年轻一代的培养者,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劳动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独特的个人价值,他们在这个职业上秉承着发展学生"德、才、学、识"的教育观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着一批批杰出的人才。但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里,教师以前那种只是传授知识的角色发生了悄无声息的变化,不再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与"解惑"者,角色内容和重心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样,这对基于"新课标"之下的"综合性语文教学"的教师素质也提出要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教育知识"不仅要坚持"求真",而且应当积极"向善",因此,理应具有价值品性。时代流变的价值取向、教育研究者的主观价值取舍、教育研究对象的历时性演进等注定了教育知识不得不接受"价值检阅",并表现出"在路上"的前进姿态。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的历时性进程裹挟着种种价值性危机,功利主义与市场主义携手,一步步逼退人文情怀的价值呵护。教育知识的价值参照与指引、内在结构的构成与融合等已然陷入价值迷惘的泥淖。廓清教育知识的价值性格,并匡扶其价值性本真,已经成为紧迫且严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蒙学教科书承担着"启蒙"、"养正"的神圣职责,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学不可或缺的"心脏"。蒙学教科书的编写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教育思想息息相关。清朝蒙学教科书历经岁月的洗礼,成为传统教育的精华,其前期的价值取向主要为"伦理本位"、"人格本位"以及"知识本位";后期的价值取向主要侧重"科学素养"。审视清朝蒙学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可以为当今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从教育与权力的关系人手、以意识形态冲突为视角来研究美国公共学校的"战争史",是美国公共教育史的一种解释路径.知识与学校从来就不是价值中立的,它体现着社会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从美国公共教育和公共学校诞生之日起,在当时社会和历史条件中居于主流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集团对公共教育和公共学校中"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为什么学"的争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使得公共教育和公共学校从一开始就沦为了灌输社会主流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工具,沦为了统治集团实现价值控制力的工具,沦为了阶级再生产、经济再生产、政治再生产、文化再生产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当不同主体的教育价值取向同质并合拍时,学校教育价值的实现就会顺畅,否则就会遭遇"观念阻滞"而实现困难。社会意识作为泛化主体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生着反制和颠覆,当教育对人的价值还处在"生存"需要的阶段,让学校教育独自为教育的问题承担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学校教育是以"关注社会"为其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为追求社会的均质化、地方性知识的失语、民族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割裂。可通过以关注生命发展为目标重构学校课程体系、以成全生命自由为宗旨重组学校课堂教学、以尊重生命差异为基础重设学校评价体系的具体策略重构民族学校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人作为人的存在,不同于动物的存在,人的存在具有价值性,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目标。人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生产者和延续者,教育要以人为本,去延续和传播人类的知识和价值,必然要与人的价值存在相联系。人的存在价值问题也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遗憾的是,在现代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绝大多数的学校和教师确实在这方面存在着视角的盲区。他们只认识到人的"生存问题",看不到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所以现代的教育归根到底就是"生存的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这种生存的教育给予了人们以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却没有给予人们以生存的理由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不仅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更担负着"育人"的神圣使命。山西省朔州市第一中学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本着做实过程、做亮细节的原则,把德育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中,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朔州市第一中学在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的许多做法,对同类学校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技术不仅关涉教育活动,也形塑、影响着教育理论生产。信息技术变革了教育实践形态,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表征认识论的新学校教育认识论,并革新着教育知识生产的逻辑,从而具有深刻的教育理论意蕴。技术内在目的的消解使得信息技术存在教育价值限度,技术二元性则内生了信息技术的教育限度与伦理挑战。面向信息技术的教育理论重建,需确立"人的生命成长"价值尺度,保持教育的开放性,以解决、回应信息技术的教育理论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学生是什么"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生存论哲学将人的生存作为哲学的根本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更根本的、更关注人的视角.在生存论的视野里,我们可以从三个侧面来理解学生,即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学生是意义的创造者、学生是学校民主生活的参与者,从而确立学生的知识与体验在教育中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学校因教育的存在而存在,学校管理因学校的存在而存在,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应指向对教育本质的实现,体现教育的本质诉求。论及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应当首先厘清教育的本质。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是这样论述教育的本质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台湾著名教育家黄武雄也在其扛鼎之作《学校在窗外》一书中阐述:学校教育应做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世界,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要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