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和外部环境变迁共同作用的逻辑进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经历了“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社会哲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社会政治的需要看作其出发点和归宿;“人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现实的人”看作其出发点和归宿。这两种范式尽管都是为了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困境而建立的,然而其本身却又陷入新的困境之中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和挑战。科学实践观范式是扬弃“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利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虽然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是本体性的治疗哲学或快乐主义的伦理学,但是他也有很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伊壁鸠鲁的政治思想是围绕“社会契约说”展开的。文章主要从“社会契约说”的理论基础、思想内容及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对伊壁鸠鲁“社会契约说”政治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朱熹民本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基本原则、基本范畴是朱熹民本思想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践活动的理论内核。“天理论”是朱熹民本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得民心”是朱熹民本思想的基本原则,“尊君”与“民本”是朱熹民本思想的基本政治哲学范畴。朱熹民本思想的这些政治哲学意蕴,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与精神交往实践过程中,为了协调利益关系、维系社会和谐与涵养精神生活,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指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价值观念以及实践活动的一种摄取状态。它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状态、个体思想品德成长状况在需要层面上的折射。综合运用“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哲学范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意味着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需要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个体需要的主体地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问题的研究,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关键命题,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重建国际新秩序和全球伦理是当今人类社会遇到的两个重大问题,两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重建国际新秩序中,中国传统儒家王道政治哲学可资多方面思想资源。在儒家王道政治哲学里,“王道”与“儒道”即是合而为一的。具体言之,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仁义”“爱人”“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以及“无偏无党”“无反无侧”的原则和主张,为化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人权与国权关系上的尖锐对立和分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资源和启示。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制民之产”“与民同乐”“仁民爱物”“天人合一”等思想,对于克服因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产生的弊端,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警示和借鉴意义。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以夏变夷”的中国中心论观念,则从反面为建立一个更加互相包容、互相借鉴的国际文化新秩序提供了需要引以为戒的教训。在重建国际新秩序和全球伦理过程中,中国传统儒家王道政治哲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亦完全可以为其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是其政治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主张知识与权力的结合,力图挽救希腊城邦的危机。由于人们往往从现代政治理论发展的视角出发去解析与评价柏拉图的思想,导致对于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种种激烈批评。有鉴于此,从柏拉图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出发解读“哲学王”思想,并回应对于它的批评,无疑有助于全面的理解“哲学王”思想,并能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政治因素——主权国家特别是传统大国基于国家民族利益所做出的政治抉择一是推动全球化运动的决定力量的社会发展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当代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合力”论思想表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并不是单一的经济决定论,而是众多因素的辩证互动论;把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误解为单一经济决定论的深层原因在于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实践转向”:由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哲学理路转变为新的实践哲学理路。  相似文献   

8.
政治哲学的后现代视域:游牧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激活尼采哲学的过程中,德勒兹创立了一种以力本论为基础的新型政治哲学——游牧政治学,其中心旨趣是实现社会、国家和主体的彻底“解辖域化”,呼唤一个还不曾存在的“新地球”和“新人类”,因而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哲学,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德勒兹的游牧政治学是一种在思想中进行的“政治革命”,追求的是“不合时宜性”和“乌托邦性”的政治效果,因而实质上是一种游牧式的政治试验。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其政治哲学深刻而丰富。他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富有远见,超越了时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颇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意味。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以自身功能不断满足社会与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价值实现经历从“潜在”状态到“显在”状态的发展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必要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潜在”状态受内外因素的制约具有客观性、差异性、动态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显在”状态表现为不断“挖潜”的过程,其显示状态具有程度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从“潜在”到“显在”的过程要具备主观、客观、中介和环境等基本条件。历经认识准备、运行过程以及反馈调整三个发展环节,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身处后台的幕僚,能否施展自己的治国韬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其辅政艺术,既使如魏源这样的旷世哲人也概莫能外。魏源人生的黄金时期,基本上是在幕府中度过的,他的主要思想大多成形、成熟于这一时期,他的政治理想也多是以参谋辅政的方式进行实践的。毕生追求"经世济用"的魏源,充分利用幕府这个难得的行政参谋平台,以择木而栖、与时而变、为国而谋、躬身而为的精妙辅政艺术,将改革开放思想融贯其中,使其"师夷长技以制夷"和"除革弊政"的政治抱负在混浊的政治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  相似文献   

12.
《慎子》提出的法治为主,人治为辅以及礼法兼顾的观点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慎子》国家管理思想中所倡导的人治、法治、术治兼顾,既是刑主德辅思想的基本源头,同时也是从礼治到法治的一个关键环节,可以给现代国家管理者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魏徵是唐太宗统治集团中的主要决策人物之一,其政治活动表明,他既是一个谙于当代政事的史论家,又是一个富有历史感的政论家。魏徵之所以被史家誉为"雅有经国之才",同他在这两个方面的修养有密切的关系。魏徵政论的历史底蕴,是他的政治敏感和历史智慧相结合的表现,也是他的诤谏风格的突出特点。史学和政治的关系,在魏徵那里,实际上也就是古今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林世芳先生撰文用意在于“重新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这是针对“文革”期间学术界几乎一边倒地为秦始皇歌功颂德,阿谀之声贯耳的学风而提出来的。学术界对秦始皇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有挞伐其暴虐,骂为“暴君”;有歌颂丰功伟绩,美为“千古一帝”。历史学家只要坚持史德,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性、客观性。那么评价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就不难了。德才标准是评价领袖人物历史作用的尺度。所谓才,就是治国的才能,它包括在群雄逐鹿中能否独占鳌头,有能力去压倒群雄而统一全国,始终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又包括在和平年代,能否坚持发展经济,具有使社会顺应历史发展方向前进的治国本领。用这条治国才干、能力的标准去衡量秦始皇,应该说是值得褒评与肯定的。所谓德既包括法治与德治,又包括个人品德。如果以这条标准去衡量泰始皇;那么,他应该是遭鞭挞,被人民唾弃的暴君。总之,泰始皇是一个有才能的缺德皇帝。一个领袖人物,他统帅全国,要对社会历史发展起领航式的积极促进作用,“大节”固然重要,“小节”也不能等闲视之。在评价秦始皇时,不能因为他对统一中国,促进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步有功而一白遮百丑,避谈他的无德之“小节”。  相似文献   

15.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政治现实,当时的思想家开始重新反思“天人合一”的政治合法性问题。老子在反思的基础上,以自然之“道”取代传统之“天”,提出了“天人合道”的政治思维方式,并由此推出“道法自然”的政治合法性的形上依据,以及无为而治的人类社会的政治模式。老子由此开创了以“道”论治的先河。相对于儒家的以“仁”论治,法家的以“法”论治,老子的以“道”论治具有更大的原创性、批判性、包容性、适应性和智慧性,对中国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纳质是蒙古的一种传统。此政策经成吉思汗及后继者的发展,逐步成为一套独具特色的制度,它给蒙古国和元朝在政治、军事上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纳质是蒙古的一种传统。此政策经成吉思汗及后继者的发展,逐步成为一套独具特色的制度,它给蒙古国和元朝在政治、军事上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杨震是东汉安帝时期的大儒与名臣。他精通儒学,居官清廉,身居高位,却不愿恋栈自保,对于皇帝的失德失政,每每极言直谏。杨震对朝政的批评,触及到东汉统治体制的所有弊端:外戚干政、宦官弄权、乳母乱政、贪污成风、朋党之争。秉执儒家"修齐治平"之学,没有真正融入官场"利益集团"之中,是杨震被当政集团迫害致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民族思想是范晔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在其所撰《后汉书》中,范晔在记述各民族活动的范围、对前人成就的借鉴与分析方面,体现出自觉的民族史撰述意识;通过考察中国各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体现出突出的政治大一统的思想倾向。在对待民族历史与民族差异问题上,范晔也具备了客观的、积极的认识;从“德政”与“王化”的政治思想出发,范晔力主“怀柔”与“王化”的民族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20.
战争意识是柏拉图思考政治问题的重要出发点,但这一点常被柏拉图研究者忽视。实际上,战争意识影响着柏拉图对"理想国"的构建,"理想国"中的各项重大方案设计——比如城邦正义、哲学王统治、公共教育和公有制度,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战争意识支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