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分别论述了不同地域、不同学习目的及不同年龄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过程中的文化学习状况,教师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突出实际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方法手段,以期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科学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2.
从介绍汉语文化负迁移的概念及原因入手,阐述它对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认为汉语文化负迁移对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产生的消极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加入文化渗透的模块,并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灌输中,培养学生在词汇自主学习中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汉语学习的文化干扰因素及排除文化干扰因素的策略,阐明了如何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尽快、有效地转变成交际能力,不断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除单纯的文化教学以外,语法、听力、口语等教学都需要借助文化渗透的释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文化渗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语言学习的需要和满足教学的需要。但在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人为划分教材、忽视语言实用性等问题。在教学中运用文化渗透需要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全面了解学生、把握文化渗透的尺度和遵循实用性的原则等来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相似文献   

5.
史海峰 《现代语文》2007,(10):107-108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外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也随之迅猛增长.目前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近一亿,约100个国家在各级各类教学机构内教授中文课程[1].如果每20人需要一名教师,那么就需要500万对外汉语教师而事实上目前全世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仅4万多人[2],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极大.  相似文献   

6.
对外基础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障碍常常会影响外籍学生对汉语的学习,作为汉民族的交际工具,汉语还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汉语的教学离不开中国文化的传授,所以在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知识文化、观念文化、词语文化是文化渗透的主要内容.而文化的渗透,可以通过让学生认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了解中国的日常生活模式、讨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了解中国人在交际中的言语行为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燕 《学语文》2008,(3):42-43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不能分开的,它们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目前,学界对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有四种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卢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1996,(2))等。我们拟在此基础上提出“渗透式文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有目的、有层次、有系统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传授与汉语学习和使用密切相关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也可以尝试一种无预先目的,  相似文献   

8.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必然要学习中国文化。近年来,随着在华留学人数的逐年递增,致力于向外国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层出不穷。然而,纵观数量繁多的中国文化教材,内容宽泛而缺乏针对性,题材陈旧深涩而缺乏趣味性。尤其是汉语进修生本身汉语基础相对薄弱,接受能力相对较低,学习动机和目的多种多样,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因自身经历等因素存在各自的偏好,因而进修生并不适应全景式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根据进修生的学习目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文化教材在内容和理解深度上应成梯度,大致分为初、中、高三级: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从实际生活和交际扩展到政治、经济、历史。  相似文献   

9.
《教育文化论坛》2013,(4):F0002-F0002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初年便有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汉语,到了盛唐,更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和日本“遣唐使”到长安学习,掀起汉语学习的高潮。中国把汉语作为外语在大学讲授始于1950。1982年,中国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名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迅速增长。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自2004年起,在世界各地设立的孔子学院成了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及平台。  相似文献   

10.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文化方面的障碍,影响了他们汉语交际能力的提高。目前,“语言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已成为中国对外汉语界的共识。但“如何渗透”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笔者在论述了“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文化渗透”的原则基础上,从五个方面,具体地、系统地论述了“文化渗透”所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吕俞辉 《中国教师》2010,(23):10-11
<正>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汉语教育作为一项国策越来越受到了国家的重视。许多国际汉语教师走出国门,走进孔子学院,走进国外的大、中、小学的课堂。他们从中国文化的环境走进了异国文化中,被异域文化所包围。即使在中国从事的对外汉语教学,也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小环境。如果没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依然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来教学,势必会引起跨文化交际的失误。如果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不但会影响到他们个人的生活,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生涯,进而影响到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学习必不可少,它是使学习者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汉语的必要基础,更是汉语魅力的体现.所以汉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尤为重要.对文化教学作过多的理论论证,其实际意义并不大,如何将语言与文化教学完美融合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汉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因素的引入值得探究.本文论述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基石地位,对外汉语教材中引入中国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并浅谈在汉语教材中引入中国文化因素的内容及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进程中地位的讨论积极活跃起来,同时唤起了外国全方位对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研究的意识与需求。所以外国人学习汉语显得非常重要。基于此,主要以新库兹涅茨克市第十九铁道寄宿学校为例,介绍初级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4.
7月盛夏,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世界汉语大会的目的是搭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繁荣和发展世界汉语教学,推动汉语文化的广泛传播,让汉语更快地走向世界。正逢其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国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汉语。截至2005年6月,汉语水平考试(HSK)已经在世界上37个国家设立了154个考点,已有40多万名海外考生参加了这一考试。为了支持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近10年来,中国政府陆续向几十个国家派出了汉语教师,并对外赠送包括汉语教材在内的中文图书60余万册。此外,中国政府…  相似文献   

15.
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不容忽视。汉语言文化一汉语语言构成的本身和以它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的内涵自始至终影响着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汉语作为母语较为自然地支配着中国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交际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活动,进而影响对英语接受体系的形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中,汉民族文化心理发挥着强大的调适和制约作用.如何使外来词融入汉语造词和构词模式,避免给外国人学习汉语带来障碍,本文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栽体,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传授,留学生汉语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的教学,注重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打造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对于提高留学生汉语教学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文化环境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还可以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帮助他们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对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对外汉语教学备受重视的今天,探讨高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的一大课题.“体验式”教学源于“体验”一词,主张把被动式的知识传授变为主动的体验式理解与吸纳.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在亲身经历中学习,感受中国文化,学习汉语知识,享受语言乐趣.  相似文献   

19.
朱怀  孙凡 《成人教育》2011,31(5):65-66
当前,我国成教院校的汉语教学存在教学理论性过强、知识点琐碎,学生学习感觉枯燥乏味的问题,而贯彻文化传播原则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汉语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人汉语教学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展开,同时不同学科应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进行文化教学,教学时需要渗透文化教学的原则,成人教育院校也应该相应地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20.
刘涛 《现代语文》2006,(11):41-42
一、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中离不开汉语拼音的应用 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胡锦涛主席曾题词"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世界汉语大会于2006年7月20~22日以"世界多元文化构架下的汉语发展"为主题成功召开.这一系列举措,都将加快汉语国际推广步伐.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汉语成为世界强势语言越来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