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赵华 《湖南教育》2003,(3):50-51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师:“奇观”是什么意思?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师:你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CAI课件播放潮来的过程)(生不断发出赞叹)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  相似文献   

2.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变化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记叙。课文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生动地描述了潮来时大潮由远至近声音和样子的变化。写得有声、有形、有势,是全课的重点。教学  相似文献   

3.
一、注重生成,鼓励学生自化地辩论 在我校的一次教学比赛中,有位教师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都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汤姆该不该放掉这条鱼?”课堂响起了两种声音“放!”“不放!”有些教师适时抓住了契机组织学生展开了一声激烈的辩论:不放,“我觉得汤姆好不容易才钓了一条大鲈鱼,放了?谁舍得.”  相似文献   

4.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精选四篇课文和一篇“语文园地”。作者始终抓住“奇”这条主线,贯穿课文始终.以平实、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观潮》记叙的是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相似文献   

5.
观钱江潮     
一天早晨,我兴奋地跟着妈妈到海宁市盐官镇去观看钱江大潮。预报大潮到来的时间是中午12点。在江堤上远望钱塘江,水天一色,苍茫无垠。再看钱塘江湾口,那里的江道像一只大喇叭。此时的江面风平浪静。我们焦急地等待着。12点后,忽然传来一阵“刷刷刷”的声音,好像在下雨。我十分惊奇,又非常疑惑。这时,有人大叫:“快看喇叭口!”只见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银白色的线,那条线慢慢地、慢慢地变宽、变粗,像一条玉龙锁住了江面。啊!大潮来了!忽然,那条“玉龙”被斩成了好几段,一会儿又汇合在一起。我拿起望远镜,对着潮头看,…  相似文献   

6.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它有两条线索:一是明明的笑;二是明明的笑对作者的感染。教学中,我抓住描写明明笑的句子一次次感悟,一次次回到主线,引领学生逐步明确“番茄太阳”的含义,让“番茄太阳”永远挂在我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观潮》一文,介绍的是雄伟壮丽的钱塘江大潮来临的壮美景象。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将“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将“潮”的三种声音和四种形状作对比;将“潮”来前后人们的心情变化作对比;将“潮”来前后江面变化作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 我先板书课题:《观潮》。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再听录音,使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又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问:《观潮》这篇课文是写哪儿的潮?钱塘  相似文献   

8.
这篇课文作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个板书就是抓住题目的字眼,以突出本课的主要内容。作者首先是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然后按照观潮经过,“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三部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和雄伟的画面。教学时让学生懂得作者写的顺序正是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顺序。“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在这段里,作者根据观察顺序,由远而近地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叉在一起写了出来。这部分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是: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材六年制第五册《灰雀》一,别具匠心地安排了两条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线索: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另一条是孩子的心态变化。因此,在教学《灰雀》一时,应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课内容,理解章内容。  相似文献   

10.
《荔枝蜜》一文运用一条情线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在阅读这篇课文时要设法抓住文章的线索,并沿着它步步分析,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步骤可概括为一“定”、二“找”、三“析”。一“定”,就是确定文章的线索。我们可以借助“预习提示”来确定《荔枝蜜》的线索。“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根据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确定本文是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的。二“找”,就是找出显示文章…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有时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教师三令五申,学生却无动于衷?这里面就有个“心理效应”问题。教师只有自觉运用“心理效应”这个杠杆,才能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一、“海潮效应”:引发兴趣,增强磁力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出现大潮,引力小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这通常被称为海潮现象。如果翻开事业成功者的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约经历了这样的三部曲:激发兴趣———钻研入迷———获得成功。在这里,兴趣成了支撑事业的重要支点,成功与爱好结伴而行。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2.
一位教师在讲《观潮》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注意文中对潮来时潮水声音和形状变化的描写,并出示下面五个句子: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相似文献   

13.
三角形是最基础、最常见的几何图形,在《三角形》这章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该抓住两条线索: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边,②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内角和外角.在这两条主线上有两个常见的“陷阱”,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识破它们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4.
征文述评     
“我最怕……征文”,一听题目,就挺有意思。这不,有时看着征文,编辑大朋友也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此次征文有以下两大特点:一、征文内容丰富多彩,新鲜有趣。同学们害怕的内容还挺多,有狗、虫、打针、天黑、打雷……有自然现象,也有周围环境。虽然内容不同,但同学们描写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二、抓住了“害怕”的本质。我们知道,害怕是一种心理活动,同学们在写的时候,都能抓住这一本质,把这一段心理的变化写得有层次,有进度。经过认真筛选,此次征文评出三大奖项:最夸张描写奖:江苏陆禄《我最怕狗》(理由:被一条小狗吓得魂…  相似文献   

15.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以谜语、故事导入。学生很喜欢猜谜,也愿意听故事,以谜语或故事做“诱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好理解,如何让学生感悟“叶子”和“人”的相似之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时采用谜语导入:老师这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猜,“小时四条腿走路,大时两条幄走路,老时三条腿走路”。  相似文献   

16.
《观潮》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以富于表现力的笔触,描绘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图画,热情地讴歌了大潮的伟力,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文章开头总领全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抓住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以“天下奇观”发端,使读者产生探求的意向,形成一种大潮般的心理落差。教学时,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它究竟“奇”在哪里?教师在这里要引而不发,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习第2自然段,老师略加提示:人们观赏大潮  相似文献   

17.
<正>"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那天,一个香港年轻男子,背着一个黑色的大袋子,手里拿着一台高清DV,站在钱塘江边,那镜头对准江的东面。他看了一下手表,问我:"钱塘潮是不是1点50分到?"我点点头,因为我刚通过手机上网查到了潮涌的时间。钱江大潮如约而至,先是远处隐隐约约有一条白线,紧接着,这条白线越来越清晰,城市阳台下的江面开始荡漾起来,继而听到涨潮的声音,潮声越来越大,越来越雄浑……大潮  相似文献   

18.
我在教学初中物理“观察水的沸腾”这一学生实验时,曾多次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有许多小汽泡?”,“为什么会发出响声?”等问题.当时,我只能简略地回答说:因水中有气体,烧杯发生了振动.为了能具体而准确地回答这两个问题,我翻阅了有关书籍.  相似文献   

19.
蔡亚 《教学与管理》2014,(12):52-5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珍珠鸟》。 设计思路 本文的教学设计了两条主线:一是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与“呵护”;二是感受珍珠鸟对“我”的情感变化--由“害怕”“不怕”“喜欢”到“信赖”的过程。两条主线构成了课堂学习的两个主要板块。由作者称呼珍珠鸟为“小家伙”入手,体会“喜爱之情”;由精心呵护小家伙的顽皮来体会“呵护之心”。当然,重点是放在小家伙逐步信赖“我”的过程上:让学生抓住表现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起先……随后……渐渐地……先……再……然后……”,体会珍珠鸟从空间上逐渐靠近“我”的过程;通过想象珍珠鸟的内心世界,来感受彼此心灵逐渐靠近的过程;通过睡醒的珍珠鸟给作家写一封信,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之间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从而产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上海教育》2007,(8A):88-89
近日,总感觉忙。不在于忙于事,主要在于忙于“思”。因为面对教育改革信息潮,新观点、新思想、新做法扑面而来,招架不住。这一条思想线索来,那一条思想线索去,脑子里真的是很容易打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