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对历史学性质确定产生歧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近年来中国史学理论界关于史学性质的讨论提出了热切希望;讨论不能只局限于确定历史学性质,应结合是否有利于中国历史学社会地位的提高、发展和现代化;是否有益于历史学更好地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进行;反对不顾国情需要,重炒西方冷饭。  相似文献   

2.
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在历史认识论方面,他解答了历史学的性质;提出了历史学的任务——解释和描述;指出了历史学的选择性和历史认识的相对性;阐述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意义。波普尔的历史认识论内涵丰富,既有不少有益的见解,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试论历史学在社会转型期的价值所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只有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角度,才能真正认识当代社会的性质与未来发展方向.历史学对现实社会的指导作用,大大超越了以往简单的经验教训的总结,而是在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以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为依据,科学地认识当代社会的性质与未来发展方向.同时,社会转型阶段也面临着一个人文精神的传承和重建的艰巨任务,而历史著作中的价值判断和历史主体意义阐释,既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又是人文传承和教育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4.
社会需求是促进科学认识发展的首要因素,社会历史文化及宗教对科学认识具有促进和制约双重作用。人类认识能力是科学认识的基础,科学自身发展水平和科学认识手段限制着科学认识,学科分化对科学认识具有制约作用,非意识后果对科学认识提出了新的挑战。弄清楚这些问题能为人类解决科学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寻求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学的发展体现在民族性与时代性上,二辩证的结合才能推进史学进步,近代史学从不同方面表明了这一事实,在全球化趋势下,当代历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问题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要研究全球化对中国史学、对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还要研究中国民族传统史学遗产在发展当代史学上的重要价值。讨论历史兴衰是历史学的主题,研究历史“势”同样是当代历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究天人之际”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多重考据应当是当代史学考证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的双重交叉学科。如何从历史学学科性向角度去建设一门高质量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我们认为应该充分认识这门课程对于历史学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上不断强化其历史学专业性向;全面理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与中国历史诸方面的现象联系与内在沟通。通过对"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历史学专业性向认识的深化,促进历史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是艺术,还是科学?在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家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李大钊很早就开始关注与思考这一史学理论中最基本而且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近代中国,李大钊是对于历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论述较早,也较为成熟的史学家。李大钊关于历史学特有性质的论述,是他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否认历史学不具有科学性的一些人,往往是从否认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立论的。李大钊关于历史学性质的论述也是对这一不正确的认识的积极回应。李大钊坚定地指出:"史学之当为一种科学,在今日已无疑义。"李大钊在坚持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是科学的同时,也承认在具体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存在艺术性的工作。历史学研究含有艺术性的工作和历史学是艺术是两回事。历史研究中所体现的这种艺术性是工作层面的事情,并不等同于学科层面。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认识论方面,波普尔解答了历史学的性质;提出了历史学的任务——解释和描述;指出了历史学的选择性和历史认识的相对性;阐述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意义。波普尔的历史认识论内涵丰富,有不少有益的见解,也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史学曾先后发展出三种价值观和使命观:政治家注重它的实用价值.把历史看成是意识形态、制度政策、经验教训的源泉;哲学家关心它的观念价值,通过建立历史发展模式树立社会信仰;书斋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学的首要任务是重构或再现历史面貌。这些史学观的科学性和实际效用皆可质疑。历史学还有科学价值,然而遭到大多数哲学家的拒绝。本文列举哲学家七个论题加以分析,以为皆不足成为反对历史科学的充分理由。为此,文章介绍了文化要素分析方法,并强调史学科学化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问题,只要历史学家能够更新历史观念,历史学成为科学并非异想天开。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背景下历史学的发展应将全球化、人文与进步等因素注入唯物史观中,将精神的追求与知识的生成看作是历史学的功用,将整体系统的观点与文化史的观点作为认识论,将比较的方法作为普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在中国史学发展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则是从史学本身来看,这一百年的史学在性质上的变化和成就上的辉煌都值得大书特书;二则是从史学同社会的关系来看,这一百年的历史发展对于史学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史学发展对于历史发展的反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于历史学的认识,进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及其丰富内涵与现代价值的认识。这种变化和进步是空前的,尽管历史学在这一百年中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和坎坷的,但这并不能改变其根本性质与整体面貌。引言:怎样认识20世纪的中国史学怎样认识20世纪中国史学?首…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启发人们的智慧、开发其荒芜的第一要素和主要工具。对个人而言,它有助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对社会而言,它有助于认识历史传统、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反思过去,可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国情,少走弯路,科学决策。因此,任何人必须懂得一点历史知识,任何民族,不能忘记历史。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不仅对客观历史及其发展变化提出了自己的系统看法,而且对历史学本身的认识也是卓尔不群的。司马迁肯定论载历史是史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稽其成败兴坯之理”这学目的论的一家之言;在历史编撰学上创立了纪伟体通史体裁,堤出了历史撰述三重宗旨说和历史研究三层境界说。司马迁还努力将自己对于这些历史学问题的理解系统地贯彻到《史记》的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4.
源于法国并活跃于20世纪中叶的年鉴学派在历史主义问题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是人类的活动,其特征是进步,表现在文明的连续性与多样性上,而其动力则是抉择,即"回应",亦即对来自于地理、经济、社会与精神等不同方面"挑战"的反击;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及其所构成的社会,其任务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则、构建客观性的历史事实,其性质为科学,其功用在于思想与精神的审美、理解现实及其缘由、构建人文学科知识,提供社会学研究的独特方法;历史认识的基石是时段,包括"短时段"即"事件史""中时段"即"社会史"与"长时段"即地理环境史,其认识方式则是基于社会学上的总体史学,或者说是整体史学,它要求用分门别类、条举件系的形式描述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其方法则是问题史学,即历史学家抱着"求知释疑"的动机,针对现实生活中所涌现的人类社会各方面出现的问题,"历史学从事物发展的角度予以阐述解释","从历史中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从蒙昧而古老的远古时代到繁荣而现代的今天,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斗转星移的结果是给一代代的历史学家不断带来新的课题。同时,历史科学也以其广博、厚重、深邃而散发着它特有的魅力,它记载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辉煌和人类过往的足迹,给后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确分析历史学的功能,认识历史学当代的意义,是促进历史科学发展和繁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学对于社会和人的发展之重要意义的必要条件。史学的当代意义可从史学的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中得到充分证实。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学科育人价值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本专业学生特点,剖析历史学与学生管理。首先在学科育人价值下从宏观上分析历史学思维与学生管理,其次从微观角度分析历史学与学生德育教育、历史学与学院学生活动开展、历史学与党建工作。进而讨论学院学生管理与学科育人价值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学院管理者应当首先对本学科的学科育人价值产生认同,进而使学生管理服从于服务于学科育人价值,在学生管理中彰显学科育人价值,进而真正得以使学院学生工作立足学科创品牌、树特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的认识,中外学者观点各异。这些看法可以最终划分为两类,即历史学学科属性的科学说与非科学说。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唯物史观以来,历史学的研究就开始在科学的轨道上不断进步。但是,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同时也不能误解和歪曲这个理论。加大对于唯物史观研究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正是对历史学学科性质“非科学说”的有力回应。  相似文献   

18.
对史学史的理论思考应当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即历史学本质的历史性形态与历史学家的具体精神状态和现实生存状态,真正意义上的史学史属于历史学的现在;而真正的历史学家必须善于通过对史学史的理论思考,自觉地引申出对历史学现状的深刻批判,保持独立的写史权利。  相似文献   

19.
历史是前进的,社会是发展的,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性劳动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对生产性劳动的性质的认识不应该拘泥于物质生产领域,认为只要能够满足社会物质化的需要,能直接或问接提供某种使用价值(实物或非实物)并用于交换的劳动就是生产性劳动。我们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是前进的,社会是发展的,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性劳动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对生产性劳动的性质的认识不应该拘泥于物质生产领域,认为只要能够满足社会物质化的需要,能直接或间接提供某种使用价值(实物或非实物)并用于交换的劳动就是生产性劳动。我们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