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新闻的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受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获取新闻,也可以通过网络甚至手机获取新闻信息。多元化的新闻传播方式或者说受众获取新闻信息手段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今天的受众对新闻变得更加挑剔。他们不再担心自己能否获取新闻信息,也不再关心自己通过哪一种渠道来获取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2.
《出版参考》2015,(3):5
信息传播的行为古已有之,但如今天这般对社会生活影响之大则前所未有。在网络时代、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将信息传播用于不正确途径的危害性也在呈几何级数递增。当前,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利益化倾向严重。  相似文献   

3.
《出版参考》2015,(2):5
信息传播的行为古已有之,但如今天这般对社会生活影响之大则前所未有。在网络时代、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将信息传播用于不正确途径的危害性也在呈几何级数递增。当前,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利益化倾向严重。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为传统信息传播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孕育于互联网交流空间中的语言文化形式——网络用语,也对新闻信息传播体系产生了影响。本文以网络用语为突破口,从语言文化的角度窥探新型媒介文化下新闻信息传播形态所面临的变革,并指出了网络用语对新闻信息传播所造成的正反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足不出户地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任何新闻信息。与此同时,网络的普及,也给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网络时代为背景,通过对比分析网络时代新闻信息传播与传统新闻信息传播的异同,得出网络时代对新闻从业者的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体传播缺陷与传统媒体发展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等新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的传播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使传媒生态变得更加丰富。虚拟世界有产生新闻的空间和基础,部分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事件与虚拟社会的网络事件有所重合,也值得传统媒体的关注。自从有了网络媒体,新闻信息的数量成几何级攀升,新闻内容日趋广泛,新闻表现形式日益多样。新闻影响力日益深入,受众数量急剧扩大。  相似文献   

7.
林纲 《传媒观察》2006,(7):43-44
网络新闻最引入注目之处在于它的时效性和海量信息的传播。网络的普及、媒体类型的增加,大大加快了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人们的新闻视野。由于受到网络语境等方面的影响,与传统新闻相比,网络新闻在语言表达上有时具有先锋性:相对比较活泼、口语化,所使用的语词在反映现代生活方式、吸收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和新鲜的外来名词方面更快捷、更加随意。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的应用使网络中的档案信息数量急剧增加,而从诸多零乱无序的网络信息中,寻求高质量信息的需求也更加明显。海量的信息资源和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促使个性化服务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服务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提高了公众参与档案活动的主动性,人们对档案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从而加快了信息的互动传播,使网络中的信息资源量无限增长;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新闻传播的方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加丰富多样。新兴媒体以数字化为基础,对社会的信息传播有很大的影响,改变了人们在生活中对信息获取的方式。网络的发展,增加了信息的传播量,需要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提高采编能力和自身素质,适应新媒体时代下对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要求,结合新闻采编现状,提出提高新闻采编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平民舆论: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社会监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宏  戴永明 《新闻界》2006,(1):20-21
网络的产生,使全社会的舆论通道更加多元丰富,语言环境更加宽松自由,信息传递的速度更加快捷,信息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阔和富有针对性,信息的来源也更加多元,人们公共信息的知晓意识也不断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从技术层面上,网络的产生与发展对传统的舆论监督产生了名副其实的深刻影响。传统舆论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媒介资源、传播渠道、话语权、公共议题等,都因网络技术而发生了结构性的革命,从而改变了舆论监督的图景。其中,基于网络的平民舆论的诞生就是这个新图景中重要的景象。  相似文献   

11.
万小广 《新闻实践》2014,(11):84-86
核心阅读:网络技术实现了新闻信息的海量、快速传播,但还未完全实现真实可信、有底线有品质传播。鱼龙混杂、真伪不一的状况,实际上破坏了网络作为媒体的公信力,也降低了其新闻信息传播价值。如何让网络新闻信息更加真实可信,这是一个国际性、普遍性的问题。近年来,国外有很多新闻创业项目致力于构建网络内容的事实核查机制,旨在为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网络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2.
苏月 《新闻世界》2014,(4):127-128
言论自由是公民享受政治权利的首要前提,也是国家民主政治的一部分。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更为自由和开放,给人们发表言论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平台,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然而,互联网自身的传播特性也使其成为负面信息传播的温床,虚假、偏激、暴力、色情、迷信等负面信息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有可能对个人或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因此,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和网络负面信息的遏制已经是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尽早探讨出相关解决措施,使二者协调发展,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处于"平面化"传播方式,从媒体传播角度,处于"水平面"上的信息,传播方向是发散而无序的,传播保真度和传播范围也是"平面无序"的,对于正处于或刚刚经过青年叛逆心理及社会适应心理,同时正处于网络主流使用者和接受者的青年网民来说,更加需要有效的甄别和引导,本文探讨在网络信息中能够获得认可并能够被有效接受而形成的"信息美学",以求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网民中把握主要信息导向,辅以深化和主题延展工作,力求将网络思想政治的效果与分析分门别类地结合到"信息美学"中去,在新的网络信息形式下,荻得更多的"关学认可"并取得信息导向的先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每个环节,基于网络的信息浪潮冲击着传统的新闻媒体,信息传播迎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新闻行业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化,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新闻媒体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变革的机遇。新闻采编是新闻传播的首要也是关键环节,而新闻采编人员则是最前沿的工作者,他们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功能。本文就目前我国新闻采编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培养新闻采编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钱钢 《新闻实践》2009,(8):78-79
网络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单向、封闭、被动"的模式,网络的草根性特点,又为公民实现话语权和知情权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通过网络实现意愿表达的形式和手段也日益丰富,党委政府对网络也日益重视,网络舆情对政府部门决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于是,网络论坛互动也就更加活跃了.  相似文献   

16.
王澜 《新闻导刊》2006,(3):41-42
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新世纪社会信息环境一个最显著的特征.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网络传播正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网络传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因其全方位开放性.给最广大的受众带来了方便、快捷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传播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技术优势与传播平台。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速度局限与地域限制,在传播模式方面呈现出崭新的特点。在网络及移动传媒空前活跃的大背景下,公共事件传播也获得了强劲的推动力,使得传播渠道更加广阔、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传播方式更加便捷。由于信息传播模式的新特点,公共事件传播呈现出明  相似文献   

18.
媒体大众化,是以网络媒体崛起为标志的新传播格局最显著的特征,大众传播不再像以往单向地由职业媒体向受众传播,而是融合传播,公众既可以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发布者。由此,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为大众传播、由大众传播正在形成。这样的新传播格局对新闻评论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可以说,新闻评论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新传播格局为新闻评论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一、可供评论依托的新闻信息空前增多,评论素材空前丰富。新传播格局中,公众广泛参与大众传播,使任何地方发生的新闻事件都可能被及时发现和传播,大众传播的盲区、盲  相似文献   

19.
群体传播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人人都是传者和受者.群体传播时代,UGC(用户生产内容)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成为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个人化、社交化、社会化和娱乐化等基本特征.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新闻价值观、网络平台利益驱动、新闻报道实践方法等原因,UGC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存在着虚假新闻、标题党、新闻侵权等问题.本文从传者的新闻素质、用户的法律意识、网络平台、网络推手、自媒体等多角度入手,深入探讨了实现UGC网络新闻信息健康传播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2007,(10):41-41
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国有关虚假新闻的法规政策和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是,虚假新闻的悖德性却是广泛的共识。尽管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但拒绝虚假新闻几乎是所有发布新闻信息的网站的明确承诺。一旦被证实发布或传播了虚假新闻,相关的网站通常的做法是删除虚假新闻、向受众或受害人道歉。美国的网络新闻媒体是这样约束网络信息传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