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陌生化”是由什克洛夫斯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核心概念。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陌生化理论在艺术领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是去“自动化”和机械性的奇特化、反常化和反熟悉化,强调的是“反常规”、“反惯性”的一种异常状态,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普适性,我们把它用于网络广告领域,可以使网络广告变得不同寻常,引起人们的新鲜感和专心关注,达到网络广告唤起人们对熟悉事物的独特感受,增强网络广告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诱导其消费,达到广告应有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是使事物奇特化的艺术手法。它的奇特之处在于不断给予受众持续的新鲜感,延长或改变他们对人物和情节的自动感知,在细细地咀嚼和品味中,形成渐进的审美效应。将“陌生化”艺术手法运用到以神话为题材的国产电视动画中,把握住动画叙事中的奇特程度与理解范畴,便会与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理念同频共振。本文通过“陌生化叙事”与“讲好中国故事”两个角度对我国神话题材电视动画的叙事策略进行探寻,以便为形成以抒写家国情怀、讴歌精神力量、提升审美价值为方向的神话题材叙事的新业态和叙事新亮点提供理论支持,从而使神话叙事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用得较多。它通过艺术变形使文学形象更加生动,使作品更具艺术张力,从而更加吸引读者,这已是文学界的共识。但是,尽管“陌生化”艺术手法实际上已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而新闻教科书和新闻论著中却少有涉及。因此探讨一下“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对丰富新闻写作理论和增强新闻写作手段都很有必要。“陌生化”唤醒读者的“新”感觉 新闻要新,人人皆知。一篇新闻作品是否新鲜,当然首先取决于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但是对读者来说,评价新闻是  相似文献   

4.
相当多的读者对"套路化"的正面报道方式难以产生新鲜感,怎么去唤醒读者对"新"的感觉?"陌生化"可说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关于"陌生化"手法,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说:"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识的那样."新闻写作可以借鉴这种手法.它绝非对生活(事实)的陌生,恰恰相反,它更强调忠于事实.  相似文献   

5.
现场瞬间纪实美——新闻摄影美感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感是人们都能体验到的普遍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在对美的事物作出反应时所得到的精神愉悦和享受。美的事物被人们发现和感受时产生美感,对某些事物多次产生美的体验也会形成美感。现实生活中凡是美的事物,新闻摄影中凡是美的事物和形象都能引起人们的美感享受。美感是整个世界历史的产物,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对象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6.
记者与访问对象交往的难点 记者几乎天天要跟新的访问对象交往,又怎样使他们像老朋友似的尽心竭力地合作,不仅能对他们所目击的事物做一般的介绍,而且能把他们目击时的多种感官的感受回忆出来,最终把记者的采写对象——已属时过境迁、事过境迁的事物“复原”出来?这实在是记者与访问对象交往的一个难点。 有位新闻研究生向笔者抱怨:不愿接受记者访问的人就挺多。谁愿意接受访问并能对他目击的事物做一般的介绍,我就要朝他打拱作揖了。岂敢奢望  相似文献   

7.
安晓虹 《青年记者》2006,(8):107-107
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悟”字.悟性高,感受能力强,领会问题快,理解问题深,对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能迅速抓住问题的实质.悟性差,就是面对极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也“不识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是将熟悉的事物或景象,用人们不太熟悉的面孔呈现在受众面前,从而引起注意和思考,提高影像的传播效果;在当前摄影创作中这一技巧正被广泛采用。在摄影创作中,陌生化技巧主要体现在题材的陌生化和画面的陌生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吴凤娟 《大观周刊》2013,(9):109-109
怎么样才能使小学生写好作文?我想,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去发现自己的身边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小”和“事物”,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事物。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不断思考,不断发掘,现在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0.
李卫召 《大观周刊》2011,(16):225-228
“陌生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学中尤其是诗歌语言中,是20世纪2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一个核心问题,后被布莱希特等戏剧家应用到戏剧中,进而延伸到其它各个艺术领域,发挥了奇特的效果。通过分析研究“陌生化”在视觉传达中的体现及作用,确认其在视觉传达中的视觉共鸣,进而引起视线关注的功能;可以得出对“陌生化”理论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和丰富视觉的趣味性,进一步揭示视觉艺术的生活来源性、阐释视觉媒介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性、有效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传播背景下,“标题党现象”充斥网络新闻.标题失实、标题模式化以及“标题党”造成的新闻可信度下降,引发了受众的逆反心理.“标题党”的制作由于大量关注报道软新闻扭曲了受众的阅读取向;同时,通过使受众产生陌生化,引起受众无意注意,又对新闻传播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最终当陌生化消失后,“标题党”的命运也只能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时期宣传某种指导思想或新精神时,大量内容相似、面目相仿的稿件会连篇累牍地(扌翁)进编辑部。编辑看到这些稿子,常常为其缺乏“个性”而发愁。这时候,如果遇上一篇与众不同,具有鲜明的新闻个性的报道,就会使编辑如获至宝。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和写出有“个性”的新闻呢?这就要在采写中抓住事物中具有与众不同、新鲜、特殊的新闻事实。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抓“个性”,就要善于从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形态寻找事物的特  相似文献   

13.
张锦 《新闻爱好者》2010,(2):102-103
偏离是文学语言实现陌生化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文学语言通过对语言要素的偏离和日常语言区别开来.从而具有所谓的“文学性”.即诗性功能。雅各布森(Jakobson)曾在论述涛歌的陌生化语言时.对偏离有过详尽分析。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是把熟悉的事物或景象用人们不熟悉的形象呈现在受众面前,引起受众的关注和思考。在现代体育摄影创作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本文主要从体育摄影作品中瞬间形象、摄影手法、拍摄角度和光影结构等方面来阐述"陌生化"的技巧在体育摄影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张一鲲 《信息系统工程》2011,(12):152-152,155
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曾晓剑 《新闻界》2007,(5):175-176
“陌生化“是将熟悉的事物或景象,用人们不太熟悉的面孔呈现在观者面前,从而引起注意和思考,提高影像的传播效果;在当前摄影创作中这一技巧正被广泛采用,成为获胜的一大法宝.  相似文献   

17.
李敏 《大观周刊》2012,(38):300-300
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用游戏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基本的音乐教育。游戏化不仅使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受,能自觉自愿快乐而不知疲倦地投身于活动之中,而且能在唱唱、跳跳、玩玩和敲敲打打的过程中感知音乐。  相似文献   

18.
想象在任何创造性活动中都有重大作用。但是,人们在想象中也有可能超越现实,使思维脱离事物运动的规律,不一定能合规律性地反映客观实际。如古希腊人有着杰出的想象力,在解释世界的本原时,创立了形形色色的“元素说”、“种子说”、“原子论”,形成了将自然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的自然哲学。恩格斯对此评价说:自然哲学是“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守望者,传递美、感受美的能力如何将决定其作品的价值,因为媒体能够引导社会大众的审美趋势。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具有对美的感知、欣赏能力,从而具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能作出积极的反应,在“美无处不在”的生活世界中感知美、欣赏美。很难想象一个不会感受美、不会欣赏美的人能创造出美的事物来。  相似文献   

20.
人人都有直觉。人对某个事物所做出的判断,往往不是经过严格的推理进行的,而常常是凭一种直觉。直觉有着人不知以什么器官感受,受哪种认识、观念支配的不可名状的特性,人们通常称之为“第六感官”。它虽然在人的感觉器官中无形无态,无一锥之地,但在人对事物、对他人的判断中却常常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可以说它是人最多地使用的“感官”。直觉是人直观把握事物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