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会打比方     
要把一个事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少不了要用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明喻,其公式为甲(被比喻事物)像乙(用来设喻的事物),可用“如”、“若”、“好比”、“似的”、“仿佛”等词作比喻词。二是暗喻,其公式为甲是乙,不用比喻词,而用“是”(成为、成了)表比喻之意。三是借喻,这种比喻形式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也不需要比喻词“像”或判断词“是”,而直接用设喻的事物乙来指称被比喻事物甲。例如:春天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明喻)春天是美丽的姑娘。(暗喻)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了人间。(…  相似文献   

2.
同类属事物可以设喻。设得贴切、契合语境,效果有时比不同类属事物的比喻还要佳。何以同类属事物能设喻?因为它有社会实践基础。实际语言运用中,古今中外都有同类事物比喻的存在。要是不囿于“必须  相似文献   

3.
用表示某事物形象的词作度量该事物的量词,使之不用喻词就能对事物作具体而生动的比喻,这就是量词设喻。量词的这种比喻功能可以用“(数词) 量词(喻体) 名词(本体)”这一格式表示,其中的量词既表计量单位,起语法作用,又作为喻体喻本体,表示“像……一样”的意思,起修辞作用。例如:“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菜园小记》)句中的“窠”就是量词比喻。由于这种用法把量词所表示的事物与  相似文献   

4.
设喻明理,就是在论证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或典故作比喻,来说明人们比较生疏的抽象的道理,以达到喻理结合、虚实相生、深入浅出的效果。这种议论方法,可以提高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一扫议论文中常见的枯燥、严肃之风,读后给人以新鲜活泼之感,是使议论文出“新”的一种常用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说穿了,就是在议论文中运用比喻,但目的是为了说理,为了使道理深入浅出,易于读者领会和接受。就设喻在说理中的运用篇幅来看,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局部性的设喻明理。这是相对于全篇而言的,也就是在文中的某…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运用标点符号设喻,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使比喻句更加新颖,既扩大了喻体的范围,又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种值得人们学习借鉴的方法。用标点符号设喻大体有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就近设喻”是一种古已有之但尚未引起研究者充分注意的修辞手法。所谓“就近设喻”,其喻体不像一般比喻,取之于规定情境之外,而是依托在规定情境之中。如《高山下的花环》写韩玉秀深夜在梁三喜坟上哭泣,作者这样就近设喻:“满天星斗像泪人的眼睛,一闪一眨……”这里,状物写人与抒情绘景融为一体,有“天然浑成”的韵味。就近设喻最大的艺术优势是:基于就地取材,因物赋形,因而形式  相似文献   

7.
《人与蚌》是一篇精巧的小品,它巧妙设喻,美不胜收。比喻点明主旨文章紧紧抓住人与蚌的关系,巧妙设喻,言简意赅,喻事说理,给人以广泛、深沉的哲理思考。深刻阐述了厄运与不幸可以铸就辉煌的人生,可以成就光彩的事业。美丽有时会给人造成痛苦,  相似文献   

8.
张峰 《语文天地》2008,(8):16-17
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比喻借丰富的联想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的相似之点作比较,使被比的事物或现象的特点更加鲜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意思是事物虽然是北胡南越相隔遥远,  相似文献   

9.
成语是各民族人民长期以来语言使用的结晶,是语言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髓,它蕴藏着极为细腻的文化传统及特有的生活习性.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成语中常采用比喻这种修辞格,并且其比喻情况相当复杂.文章就这两种语言中习用性比喻的设喻情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正>人们的认知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先占有大量感性材料,再经过概括、加工、分析,就变成道理。所以,我们想要在议论文中讲透某个道理,就要借助一些具体的感性事物,借助一些形象的思维。在议论文中,比喻论证就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说理方式。比喻论证是设置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用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和深奥的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之一,这些论证方法能帮我们写出逻辑严密、说理深刻的议论文。另外,比喻论证法,归纳论证法和演绎论证法又各有千  相似文献   

11.
谈荀子《劝学》篇取譬设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譬设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在诗词戏曲中固为多用,在散文中亦不罕见.譬喻,即打比方,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抽象的思想感情,一用譬喻就变得具体;枯燥的道理,一用譬喻就能变得生动感人;不可捉摸的事物,一用譬喻仿佛也可感触得到.所以作家秦牧说:"譬喻,可以说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用譬喻说理,本为先秦诸子的共同特长,然荀子之文取譬设喻却更令人喜爱.荀子之取譬与庄子不同.《庄子》中取譬多引寓言,有的还是一些神话传说,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令人不可捉摸,也难以从字面上理解.而《荀子》所取之譬喻多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寓深刻  相似文献   

12.
设喻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比喻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运用得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能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记忆;还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便于化难为易。总结其运用规律,大致有三要。  相似文献   

13.
比喻的本质是"两者似是而非",由本体、喻体、相似点、相异点和喻词等要素构造.着眼事物(概念|词语)的相似处设喻,是事物性比喻,简称物喻,长于状物;抽取事件(命题|句子)的共同点设喻,为事件性比喻,略为事喻,传统语文学称作比或引喻,重在明理;而在事物和事件之间打比方,形成混合型比喻,简称物事喻,便于摹态.中学语文里,三类...  相似文献   

14.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15.
以女性为喻体,是朱自清散文设喻的一大特点。这些女性喻体赋予描美对象以女性美,使读者通过对女性美的联想,更鲜明生动地理解散文的思想蕴含。首先,朱自清先生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选取女性同本体事物的相似点,无论形似、神似抑或是神形兼似的比喻,都能充分而恰切地表现事物。请看下面的例子: (1)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象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搀着;又象是月儿披着的发。(《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相似文献   

16.
比喻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喻词都齐全的,比如甲像乙;暗喻喻词是是、为,比如你是红花,我是绿叶。借喻则是本体、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比喻的事物即喻体。比如下面故事里的这副对  相似文献   

17.
设喻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比喻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运用得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能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记忆;还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便于化难为易。总结其运用规律,大致有三要。  相似文献   

18.
比喻又叫譬喻,根据甲乙两种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的修辞方式。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的格式是“甲像乙”,用“像”字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使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相似点上来打比方。但是有“像”字的句子并非都是比喻句,这里主要谈两种不是比喻的“像”字句。一、比较不是比喻。性质相同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在“像”字句中,相同的事物往往构成比较,以表示相类或相同之处,或者表示看起来有些像,有时用于对具有相同点的事物的推测,或含有推测的意味“。像”含有“如同”的意思。例如:“黄山真像…  相似文献   

19.
《湘南学院学报》2020,(4):66-69
从不同角度对字谜歌谣中借助比喻的拆字之特征进行探讨,发现这种修辞方式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既有比喻的特征,又有拆字的特征,本质上仍是拆字;比喻的本体是从谜底汉字中拆分出来的部件;作为本体的部件可以是偏旁、笔画,也可以是笔画的一部分;从谜底汉字中拆分出来的部件,可以是一个或几个部件用比喻,也可以全部部件都用比喻;一般是从肯定方面设喻,不能从否定方面设喻;其中的比喻,一般都是借喻,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用明喻。  相似文献   

20.
巧用比喻     
比喻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比喻用得工巧与否,是会影响到表达效果好坏的。怎样才能做到巧于设喻呢? 首先要弄清用喻的目的。用喻的目的不外有三:其一,把远地的、冷僻的、不为人所习知的事物,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熟知的来比拟出之;其二,把习见的陌生化,给人们以强烈的、新鲜的感觉,化平为奇;其三,把抽象的、微妙的、不易传达的,例如感情世界中隐秘的活动化为具体而又可感的。因前一种目的而设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