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初读张籍的这首《节妇吟》,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一定会为“恨不相逢未嫁时”玩味良久。  相似文献   

2.
唐诗二题     
"妾自未分明,何以拜姑嫜"解杜甫的著名诗篇《新婚别》,描写"安史之乱"时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他用了一个典型事例——新婚别:"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相似文献   

3.
论必要条件的二难推理和回溯推理高玉楼传统逻辑的二难推理,其结构形式被定为:大前提是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小前提是一个二肢选言判断.结论或者是直言判断,或者是选言判断。如:元朝作家姚燧写的一首曲子:“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守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  相似文献   

4.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引自张籍诗全集382-16) 《节妇吟》是唐代张籍的一首诗歌。初读这首诗,一位可爱可亲、可钦可敬、美丽温柔多情重义的年轻节妇形象跃然纸上。她,一个有夫之妇,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地拒绝他人求爱,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交际的特定情景中,有些话不便明言或难以明言,但是又不得不说,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古今一些聪明的文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创造了“双关诗”这种特殊的表达技巧,为世人所称道。唐代诗人张籍碰到过这样一件难对付的事:大军阀李师道为了削弱朝廷,增强自己的威望和实力,千方百计地罗致文人,张籍也成为他企图拉拢的对象。张籍不愿为这个大军阀效力,但李师道权势显赫,他又不敢得罪,于是写下了《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委婉地表明心迹: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从《聊斋志异》中的相关作品看作者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值得注意的是,在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中有一系列诸如既否定片面贞操观又反对寡妇改嫁,既赞扬男子痴情、为情付出又崇尚男子爱情不专一、肯定一夫多妻制,既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地位又仇视无辜女性等看似矛盾而内在统一的思想,而蒲松龄提出并推崇的关于婚恋方面“妾为君贞,君为妾义”的道德规范是其爱情婚姻观的关键内容,也是导致其思想表面矛盾深层统一的原因之一。正因如此,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是独具特色,既进步又局限,既矛盾又统一的。对此,我们应该持客观态度,既不应过分拔高也不应过分贬低。  相似文献   

7.
富锦 《教育艺术》2010,(5):30-31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元代词人姚燧的这首《寄征衣》,把妻子对身处远方丈夫的两难抉择心境写得凄婉动人。这位少妇哪里知晓,像这样处于两难困惑而痛苦揪心的何止是她一个人!它是古今中外社会时时处处发生  相似文献   

8.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题。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相似文献   

9.
《孔雀东南飞》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对“相”字的读音和意义 ,列举了八个例句对其进行强化区别训练。其中的第七句是“朱文子相三君 ,妾不衣帛 ,马不食粟”。此例句中“朱文子”实乃“季文子”之误。据《左传·襄公五年》载 :“鲁国大夫季孙行父相三君 ,妾不衣帛 ,马不食粟 ,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宋代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 ,引用此例告诫子孙亦是“季文子相三君 ,妾不衣帛 ,马不食粟 ,君子以为忠”。该例句将“季文子”误为“朱文子” ,给古文知识本不丰富的学生造成一种错觉 :也许除季文子之外 ,还有一个类似的朱文子吧 !…  相似文献   

10.
李颖 《初中生》2018,(17):44-46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酬张十八访宿见赠》《酬张十八病中寄诗》《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闺意献张水部》,这些诗题里面的“张十八员外”“张十八”“张员外”“张水部”,指的都是同一个人:张籍.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下面文言文,把划线处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一、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为有益于  相似文献   

12.
闻欣 《教学随笔》2014,(11):38-39
<正>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相似文献   

13.
周路兵 《语文知识》2006,(10):48-48,F000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5题。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候。  相似文献   

14.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一曲哀词,见证了一段世间亘古不变的誓言,纵天上人间,难负深情。 仲卿情真意切,晶月共鉴,愿与妻“结发同枕度,黄泉共为友”。兰芝情意无限,“感君区区怀”,“结誓不离别”。无奈其家逼之,惜得有情人,徒有“怅然遥相望”。  相似文献   

15.
一、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为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翻译:。二、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  相似文献   

16.
女织     
<正>1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2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  相似文献   

17.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豰,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  相似文献   

18.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君心是坦途;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君心是安流。君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古称色哀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为君盛容饰,君看珠翠无颜色。行路难,难重陈,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不独人家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相似文献   

19.
曹长发 《语文知识》2006,(10):27-27
“卿”,古时高级官名,作第二人称代词时,一般用于君称臣,也可作为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但在魏晋以前.“卿”作为夫妻间的称呼仅限于丈夫称妻子,妻子对丈夫不能称“卿”,而要称“君”。如《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对话——“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或人或鬼,或神或妖,大都鲜活靓丽,风情万种。她们或为贤妻良母,或为悍妇妒妇,或为红颜知己。从蒲松龄对她们的不同情感倾向和态度中可以透视出蒲松龄既否定片面的贞操观又不反对寡妇守节;既否定父母之命又不反对媒妁之言;既提倡妾为君贞,君为妻义又不反对一夫多妻;既尊重女性又不仇视无辜女性的婚恋观。这是一种在继承了传统婚恋观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