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析认知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及其未来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它共有三种研究取向,分别是符号加工取向、联结主义取向和生态学取向。这三种研究取向都不能单独说明认知的本质。认知心理学未来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的生态学研究相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曾碧 《甘肃高师学报》2013,18(3):135-137
从20世纪中叶认知心理学经历的重大变革出发,对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作详细评价,描述了从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取向发展到认知心理学吸收了联结主义的思想形成了具有后现代主义特色的新的研究取向的过程,阐发了一种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即认知心理学的生成观。  相似文献   

3.
认知心理学和常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种不同存在水平,认知心理学属于西方主流的科学心理学,而常识心理学则属于本土心理学中水平较低的、习俗的心理学理解,是常人对自身及他人行为的性质、构成、功能和根源的归类、假定、猜想、解释和干预,它使用了大量的日常用语,因此,长期以来一直被西方的科学心理学排斥门外.但是随着科学心理学在发展中逐渐显露的许多自身发展的不足,特别是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生态学效度和共生主义的出现,使科学心理学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常识心理学,特别是常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认知过程模型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对认知过程的理论研究作了系统的阐述 ,分析了几种主要的认知过程模型 :认知发展模型 (皮亚杰的图式模型、凯斯的控制性结构模型 ) ;信息加工模型 (符号表征取向、联结主义取向 ) ;自组织模型及认知综合模型。从综合的角度研究认知过程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5.
人格和认知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两大基本领域,对二者的研究具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内容和方法论取向,二者分属不同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其理论和研究都很少有交叉。尽管许多心理学家为促进其融合做了相当的努力,但这一过程远没有完成。未来的研究如能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取向出发,通过寻求表征人格特质的有效行为指标,则有望促进二者的融合过程。然而,针对人格特质开展的认知实验研究具有脱离传统人格特质研究的生态化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同时引入现场研究和纵向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6.
认知心理学在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影响下走向了自然科学的发展道路,但在其发展中并未真正解决心理学的根本性问题。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认知心理学吸收了它的某些思想,阐发了一种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和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7.
符号加工认知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种重要的研究取向。符号加工认知论强调知识对行为和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强调对认知过程的整体性研究,并把"心理活动像计算机"作为其隐喻基础,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知觉、注意、记忆以及问题解决等认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模拟研究,在揭示人的认知本质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由于隐喻本身的局限性,也使这种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是近10多年来在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其产生有着深刻的心理学背景,主要包括对传统标准社会科学模式的反对、对统合心理学理论构建的关注和对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载体的活化。  相似文献   

9.
从时间知觉到时间心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研究的领域逐渐拓展,逐步走向多方法多取向的、全面综合的研究。在早期的时间知觉阶段,研究了刺激的时间特性的影响;在时间认知阶段,研究了个体的认知因素的影响;在时间心理学阶段,研究了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影响。我国时间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在时间知觉阶段,我国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到了时间心理学阶段,我国的研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相似文献   

10.
认知发展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研究发展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认知两方面融合的产物,由于它对认知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最终成了一门独立的新分文学科。本文在简短回顾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之后,着重介绍当今心理学研究中三种最主要有关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测量学的智力发展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最后概括性地指出目前认知发展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内隐地存在着两种研究取向,即认识模式与存在模式。认识模式又分为认识论取向的认识模式与自然科学取向的认识模式两种,前者是哲学认识论问题在心理学中的反映,而后者则是严格效法自然科学的结果。存在模式则以关注整体的、在世生存的、活生生的人为旨归。两种模式对心理学的发展都有其贡献及不足,二者的有机融合将会更好地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心理学的视野看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学取向主张在现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认为心理不会发生在文化背景之外,而是在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基础上,心灵和世界的共同生成.从生态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就应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心理健康问题,因为心理活动本身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心理发展水平只是这一系统中的一个层面,不能割裂联系孤立地看待心理活动,任何心理的发展都是在一个社会生态环境中实现的,心理问题不是单一因素孤立决定的,而是自然、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心理健康的实质就是自我的平衡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平衡的统一,因此,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也只有两个,即自我的平衡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依据“新基础教育”研究性实践的经验,借鉴文化发展心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观点,本文着重探讨了以学生发展工作为主题的学校文化生态建构问题。学校文化生态建构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价值取向。为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学校文化生态建构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发展和文化运作的机制。敏锐觉察儿童发展的势头,顺势开发儿童潜能,将学生组织建成文化生态系统,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建构自己的发展。本文从学校文化生态组织、学校文化生态能源及功能、学校文化活动设计角度和主要活动形态几方面探讨了学校文化生态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在读女博士的婚恋观和婚恋状况为着眼点,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在读女博士婚恋观总体上是健康的、理性的,但仍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文章尝试探索在读女博士这一群体的婚恋价值取向,浅析影响因素及策略,完善社会心理学中群体心理的研究领域,为博士生培养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共同构建当代青年人的健康婚恋理念,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5.
The relevance of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to education and learning has been recognized for long tim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as thus, one of the first subdisciplines of applied psychology to emerge on the academic scene, and most scholars in the area — internationally as well as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 have had a firm grounding in psychology. For a couple of decades or more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is centu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eld a central position within education in most of the Nordic countries. Research within this field has been varied and vigorous. However, although psychological theories should be seen as important intellectual resources, it must be recogniz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general discipline such as psychology and a particular area such as education is complex. Important problematics inherent in this relationship are illuminated and discussed in the contribution by Säljö on Sweden. It is argued, that recent attempts to develop a cultural psychology, explicitly recognizing the socio‐cultural nature of learning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promise to pave the way for conceptions of human activities that are relevant to human concerns in general. The second article in this section, on Finland, contrasts with the first by focusing on educational research performed during the last few decad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rends in the content and methodologies of this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al orientation has been very strong in Finnis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uring the whole of the post‐war period. Early research was highly influenced by a differential‐psychology approach, whereas later research has adopted social, motivational and cognitive frameworks. This article discuss the influential theoretical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双重属性:以认知促进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以提升主观幸福感为目标的情感培养。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了该课程的双重属性,是对积极心理学课程进行定位的粗浅尝试。  相似文献   

17.
Byrnes and Fox (1998) present the case for the relevance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cluding both logical and empirical arguments. In this commentary, I begin by briefl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e case for including the brain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Early educational psychology—as reflected in Thorndike's (1926)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extbook—emphasized the neuronal basis of learn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as reflected in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tends to ignore the brain; and futur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ill need to overcome the pitfalls encountered in previous misuses of brain research. Next, I examine two logical arguments for Byrnes and Fox's case, namely, that including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search mak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more complete and more plausible. Then, I examine the empirical argument of Byrnes and Fox by focusing on the value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search in attention and memory as well as in reading and arithmetic. Finally, I suggest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cluding the need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ally relevant tasks and issues.  相似文献   

18.
种族心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包括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种族刻板印象和群际接触等方面。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本族效应、种族刻板印象和群际接触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体现在不同的 ERP成分上;fM RI的研究表明,梭状回、后扣带皮层、杏仁核、前扣带回和额叶皮层等大脑区域参与了种族心理的认知加工过程。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与种族心理相关的脑机制,并且要关注间接接触减少偏见的认知神经机制;国内研究者在借鉴国外种族心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本土化的民族心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