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悲剧净化的心理机制──亚里斯多德“净化说”新解张效玺“悲剧……借激起怜悯与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Catharsis)。”—亚里斯多德《诗学》第六章对于亚里斯多德的悲剧“净化说”,美学史上主要有两种阐释;一是“宣泄说”.主要是从生理、病理角度....  相似文献   

2.
在《美学概论》一书中,王朝闻先生在审美对象的形态这一节提到悲剧这一审美范畴,并着重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这一范畴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系统地体现在他的《诗学》中。写作于公元前四世纪的《诗学》,对这以前的希腊悲剧创作进行了理论总结,并提出了著名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那么,悲剧何以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下面,结合《诗学》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3.
悲剧,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诗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小说的悲剧并不是古希腊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4.
卡斯特尔维屈罗卡斯特尔维屈罗(1505—1571)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很有创见的文艺理论家。早年曾学习和教授法学,与当时的人文主义学者,诗人多有交往。1555年,因异端罪被宗教裁判所缺席审判,被迫流亡国外。他对但丁、彼特拉克的作品都深有研究,而尤其深入研究过亚里斯多德的著作。他用意大利语翻译了亚里斯多德的《诗学》,1570年所写的《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诠释》是他最有影响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就中广泛地探讨了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首先,卡斯特尔维屈罗继承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和想象说,强调论述了文学艺术反  相似文献   

5.
高爽 《华章》2010,(25)
亚历斯多德的<诗学>历来是后世文论家学习借鉴的典范之作,其中关于悲剧艺术理论更成为悲剧理论的奠基思想.在其关于悲剧的众多理论中对于人物行动论的阐释尤为引人关注,因为它是构成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框架的基石.本文从行动的特征、行动的类型和行动的原则三方面总结归纳了对此理论认识;并从中得出了属于个人的对亚里斯多德悲剧行动理论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戏曲悲剧理论探微徐安琪悲剧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自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著《诗学》创立“悲剧说”以来,美学领域出现了大量有关悲剧的论著,并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在东方中国,虽然有悲剧,但很久以来无人提出和使用“悲剧”这一概念,更...  相似文献   

7.
一、西方悲剧的人文阐释 1.悲剧观。西方悲剧理论一般是反对喜剧结局(团圆)的。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说:“完美的布局应有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如有些人主张:应有双重的结局。其中的转变不应有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不是所谓的“双重的结局”,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团圆结局。亚里斯多德认为:既然悲剧的目的在于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那么只有悲剧的英雄从顺境转入逆境的情况,才能引起这两种感情,因而是重要的情节。而双重的结局中  相似文献   

8.
对于悲剧作品来说,“悲”并不是它的主要特征。世界上最早较系统地论述悲剧理论的著作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的《诗学》认为:悲剧应着意于“严肃”,而不应着意在“悲”。因此,他在《诗学》第六章把悲剧确定为“对于一桩严肃、完整、有相当广度的事件的摹拟。”事实上,优秀的悲剧作品,总是使人在悲剧的黑暗里看到一线乐观的阳光。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真可谓感天  相似文献   

9.
在教修辞格的时候,我遇到这样一个例句:“谁要怀疑亚里斯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见湖北省中师函授教材《语文基础知识》第三分册)教材将最后一个问句归入“反问”一格。我认为值得商榷。“反问”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即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以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如果说上一例的最后一句是反同的话,根据这个特点判断,其意思成了“不是要违背人类的真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的文本分析,结合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试图寻找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在具体文本上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模仿说和功用论,是亚里斯多德解决文艺对现实的关系问题的两个基本方面。文艺对现实的关系问题,是美学和文艺学的基本问题,就其完全的意义讲,应该包括文艺如何反映现实和如何反作用于现实两个方面。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和其他著作里,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解决文艺对现实的关系的。他主张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又主张文艺的社会功用;既主张文艺要揭示事物的规律,又主张文艺应给人们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他在其《诗学》中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对于早期中国而言,“悲剧”是一个舶来之词,悲剧的概念是随着近代中国学术的建立才出现的一个研究范畴。王国维先生于1904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第一次运用悲剧理论对《红楼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悲剧概念从柏拉图最先涉及,亚里斯多德系统阐述到近代,一直是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演变发展也是源远流长的.而在中国则不同,除了近代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提到悲剧概念以外,中国一直没有出现“悲剧”的概念,而中国诗学关于悲剧观念的历史演变,正如中国古代其它文论一样,是散见在各种伦理、文学、史学的著作中的.孔子最先提出“怨”的审美范畴,继之有“愤”、“不平则鸣”、“想而必怒”等说法,虽没有明确的“悲剧”概念,但其内涵的发展则是一脉相承的.通过考察中西方悲剧观念的历史流变,我们是否会对各…  相似文献   

14.
“再现”从字面上讲就是重新展现的意思。艺术再现就是说艺术作为现实的反映,可以重新展现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客观的存在。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文艺理论(少数极端者除外)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艺术的这一再现性质。影响深远的古希腊文艺理论甚至把艺术的再现性质看作是艺术的本质。不过那时用的不是“再现”这个词,而是说“摹仿”。例如柏拉图就把文艺的本质确定为摹仿,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摹仿,但摹仿在柏拉日那里被解释成象镜子一样地反照。他说,艺术家就象“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非常轻易地就创造出世间的一切。因此,艺术只是摹仿了现实的“外形”,根本不能反映现实物的本质即“理式”本身,“摹仿和真实体隔得很远,它在表面上能制造一切事物,是因为它只取每件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那一小部分还只是一种影象”。这样,柏拉图的摹仿论就成为他否定文艺的认识价值,贬低文艺活动的口实。~(1) 亚里土多德提出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摹仿论。他认为,摹仿不能被简单地理解成镜子似的反照,镜子式的反照是照抄和复制现实的外形,而“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而“诗所描述的事~有普遍性”,诗不仅摹仿事物的外形,还能够深入地摹仿事物的本  相似文献   

15.
布莱希特是德国著名戏剧实践家和理论家。长期以来,西方戏剧都为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论所左右,从古希腊悲剧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家都追求“给大众以真实幻觉”。布氏登上戏剧创作舞台以后,一直力求打破亚里斯多德的幻觉主义,追求建立“在生动的表达中叙述”的史诗剧观,他曾将这种史诗剧观命名为“异化”或“陌生化”。1935年,中国戏越大师梅兰芳应邀访问苏联。  相似文献   

16.
《俄狄浦斯王》著名的“因果倒置”叙事法曾让亚里士多德叹为“十全十美的悲剧”,其实,不仅其结构,它的主题和突出的悲剧行动也都可以冠上“十全十美”这个形容词。本文就此深入地从主题、结构和悲剧行动入手,从情感的角度来阐析它如何引起人们的“怜悯和同情”,净化人们的思想的。  相似文献   

17.
中西美学对文艺社会作用的观点有着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见解,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和亚里斯多德的“卡塔西斯”说便代表着中西方在文艺的社会作用观上的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18.
但丁的《神曲》、《论俗语》、《飨宴》、《致斯加拉亲王书》等作,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和诗学思想。但丁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世纪神学和亚里斯多德哲学,也间接吸收了一些从君士坦丁堡传来的阿拉伯哲学家的思想。但丁的美学思想充分显示出从中世纪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特点,他在强调上帝是一切美的本源、艺术的象征性的同时,也提倡“艺术取法自然”,并应表现个人主观感受与激情。但丁对学语言特性及审美性的认识、关于诗的定义和基本体裁分类等诗学见解,也是卓有识见的。  相似文献   

19.
三黑格尔曾经评价亚里斯多德道:“如果真有所谓人类导师的话,就应该认为亚里斯多德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概念深入意识的一切领域,而通过概念所作的详细特殊的闸述,由于同样也是必需的,就在每一个领域里面包含了最深刻的正确的思想。”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哲人中自觉而全面地系统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人,而且完备地构造了人类知识的概念体系。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多少世纪以来举世公认的思维教养的主要负荷者。在这一点上,亚里斯多德同赫拉克利特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一个是直观领悟,一个  相似文献   

20.
高语教材《鸿门宴》一文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字,课下未作解释。《教师教学用书》悔整个句子翻译为:“只叫张良留下辞谢。”其他参考资料均依此说。可见,资料编写者都认为这里的“谢”是“辞谢”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这里的“谢”应该是“道歉”、“谢罪”的意思。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