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备课要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备学法。这就要求教学重心必须从研究教师教法转变到研究学生学法上,即“教案”向“学案”转化。  相似文献   

2.
石东方 《物理教学探讨》2001,19(9):12-12,29
备课通常分为三个环节:“备教材、备实验、备学生”.备教材、备实验我们把它称之为“静态备课”,而把备学生称为“动态备课”,很明显,教师只有在备课时采取动、静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仅就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动态备课”.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的备课已从“备教材”走向“备学生”,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其实,备教材与备学生并不矛盾,备教材是备学生的重要手段,关键是教师不能为教材所限,要学会“用教材教”。笔者认为,“用教材教”主要是指教师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所涉及知识进行深挖与拓展。下面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的曲辕犁为例,谈谈自己在备课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抓精心备课 学校要求教师首先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内容,按照三维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其次强调备学生,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教学:再次强调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尽量使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有机整合。我们要求中青年教师坚持三步备课法:第一步,交流进度后,各自钻研教材,初备;第二步,相互交流对教材的理解及教学的流程,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深备;第三步各自轮流制作多媒体课件,共同切磋教学方法与步骤,精备。这样,既为上好一堂课奠定了基础,又使中青年教师在备课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备课怎么备”、“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写教案如何写”之类的问题。在大学读书时,教《教育学》的老师在讲到“如何备课”这一节时,苦口婆心地强调要“备教材”、“备学生”,以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情”作为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依据。记得期末考试时出的考题就是“怎样备课”。自己做了教师之后,我一直按“备教材”和“备学生”这两个要求来设计我的教学。后来我发现,“备教材”与“备学生”其实是合而为一的事情而并非分开的两个要求或两个程序。我将它理解为“根据学生的学情梳理教材的知识结…  相似文献   

7.
备课,如同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琐碎却离开不得。在备课资源、手段极大丰富的今天,仍有必要强调真正属于教师自己的“一次备课”。教师走进课堂之前,需要从文本、学生、自我三个维度进行深入的解读,做好基于教学意义上的“前备”,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刘红斌 《今日教育》2006,(7S):11-12
传统的数学备课要求我们做到“六备”:备大纲、备教材、备教参、备练习、备板书、备学生:钻透“七点”:钻透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点、能力点、切 入点、渗透点:研究“二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实施新课程后.我与许多教师一样对现在如何备课产生过困惑。难道我们以前的“六备”、钻透“七点”及研究的“二法”还不全面吗?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学习.我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备课强调的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以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为本.脱离社会交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新课改则鲜明地体现出“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数学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备课思想.才能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  相似文献   

9.
数学备课是数学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数学备课水平是衡量数学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新课程背景下,应全面深入理解数学备课的内涵,关注数学备课的主要工作,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备数学教材、备学生、备数学教学方法的目标与要求。备数学教材重在吃透数学教材,挖掘课程资源,拓展数学思维空间;备学生重在全面理解学生,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个性心理差异的基础上激发其学习需求,开启其数学智慧,活化其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能动地学习数学:备教法重在考虑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从而不断提高数学备课的实效性,并以此促进师生共同经由数学教学获得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师生合作备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传统做法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的内容,面对教学任务,根据个人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处理。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准备教具等,或参照教学参考书,写成教案,然后“照本宣科”。虽然也有关注学生情况。强调做到“备学生”,布置一些课前预习或相关的学习活动,但这样做没有深入学生的实际,是隔靴搔痒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影响备课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教师、教材和学生。教师传统上只注重备学生和备教材,而新课程不仅要求备学生和备教材,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2005年任中学历史教研员以来,每月组织本区高一、高二历史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经常对高中历史学科进行教学调研。现结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谈谈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备课所遇到的新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蔡华 《河北教育》2008,(1):41-41
新课程理念强调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有机整合,并强调备课要做到“五背”: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备学法。如果再按过去那样:照抄参考书上的教学构思,搞教师手册上的所谓成品,就再也应对不了灵活多变的课堂。别忘了,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泼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换一种思路、一种方法,用新的理念来设计规划每一节课,写出更加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备课笔记。下面,简单谈谈我对备课的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3.
教材是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生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基于文本解读的广阔内涵,关于文本解读的研究,本期着重就“教师应如何解读文本”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上与文本有效融合的解读之路”这两个层次展开讨论,有具体有效的解读方法,有可资借鉴的精彩教学片段,有轻松、隽永的教学叙事。之后,我们还将关注“名师解读文本的方法”和“文本解读的误区”等方面的内容,敬请期待。  相似文献   

14.
王楠楠 《学苑教育》2023,(15):27-28+31
备课和课堂教学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备课即是备学情,教学要关注学生在课上的疑问,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基于学情让教学有“学生味”。其实现途径是:基于学情,设计教学目标与内容;尊重思考,深究疑问与发现拓展思维;立足高效,鼓励质疑以促进课堂生成。  相似文献   

15.
一、在备课中体现分层 检验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那么,教师的备课就“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及教学经验,重新优化组织教材。对重点、难点问题要细致分析,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想方设法把比较抽象、难理解的问题通俗化,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弛适宜的结构,使知识结构层次化。  相似文献   

16.
教师要创造性的备课,这是创新的教与创新的学的重要环节.而传统的备课对教法、学法及学科思想、能力培养挖掘较少.创新的备课是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教学的禁锢,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变备教法为备学法,变备教案为备学案.用创新的眼光审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做到把好"两关"、"三个吃透"和"三个转化".  相似文献   

17.
课前教师为上好课而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就是备课。要备好每一节课,主要应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备教材;二是备学生。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备教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备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学活动的准备环节,起着制定蓝图、预先谋划的作用。实践证明,传统的“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虽有便利性和实用性,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完整的备课程序。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我们要对以往的“三备”程序重新进行创造性设计,即洞察学情、聚焦任务、陈述目标、配置检测、关注过程,简称“五备”,也就是“备学生、备任务、备目标、备检测、备过程”。下面就对这五项程序做以简述。一、洞…  相似文献   

19.
教师要创造性的备课 ,这是创新的教与创新的学的重要环节 .而传统的备课对教法、学法及学科思想、能力培养挖掘较少 .创新的备课是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教学的禁锢 ,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变备教法为备学法 ,变备教案为备学案 .用创新的眼光审视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 ,做到把好“两关”、“三个吃透”和“三个转化” .“两关”即学生关和教材关 .备课首先要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心理、学习态度、情趣等 .其次 ,要过好教材关 ,一是吃透教材教学内容所占的地位、作用、主要线索及纵…  相似文献   

20.
讲课就要备课,备课就是设计如何讲课,我们教师都耳熟能详“备课三要素”: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我看来,研究教材的同时就在研究教法,研究教法的同时就在研究学生。因为一个教师其教学的对象本来就是学生嘛,备课就是设计用什么样的教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不看对象,无的放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所以,这“备课三要素”在理论上可以分着说,实际上在真正认真备课时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