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8 毫秒
1.
田登作郡(指作州官),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chī,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老学庵笔记》译文:田登虽然官职只是太守,但却和皇上有同样的毛病,不允许别人说自己的名字“登”,连同音字如“灯”都不允许。手下吏卒偶尔说了“灯”字音,必定被重重地打板子。几个月下来,成绩不俗,州里百姓都学会了将“登”、“灯”说成“火”。元宵节到了,按惯例要办灯会,俗称“放灯”。但现任州官不允许用“灯”字,被打怕了的吏卒只好在告示上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老学庵笔记》X…  相似文献   

2.
登枝捐本是历代官吏腐化堕落的根源,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为官清廉、“登枝”不“捐本”也不乏其人,《晋书》中记载的殷仲堪既为典型,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封建士大夫尚且做到的“登枝”不“捐本”,共产党人更应能做到,“登枝捐本”为党为国为民带来了极大祸患,一定要提介“登枝”不“捐本”彻底清除那些“登枝捐本”的腐败分子,恢复党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登枝捐本是历代官吏腐化堕落的根源。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为官清廉、“登枝”不“捐本”者也不乏其人,《晋书》中记载的殷仲堪即为典型。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封建士大夫尚且做到的“登枝”不“捐本”,共产党人更应能做到。“登枝捐本”为党为国为民带来了极大祸患,一定要提倡“登枝”不“捐本”彻底清除那些“登枝捐本”的腐败分子,恢复党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4.
“登轼而望之”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一文中有“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几句.今人对其中“登轼而望之”解释不同,一种认为此句中的“轼”是名词,作“登”的宾语,“登轼”是登上车前横木的意思.另一种认为“轼”是动词,“登轼”是连动关系,即“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郭锡良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一版)在“登”后专门加了标点.哪一种更符合情理呢?我认为“登轼”解作动宾关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更准确.首先,从古战车的规格看,“轼”是能够登的.《中华大字典》解释“轼”为;“古代车厢前面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术,有三面,其形如半框,也作式.”清人戴震在《考工记图》中说:“式中较皆车栏上之木,周于舆外,非横在舆中.较有两在两旁,式中有三面.”《周礼·考工记》上说:“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叁如一,谓之叁称.叁分车广去一以为遂.叁分其遂,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其下郑注:“兵车之式,深尺四寸三分寸之二.”据此可知古代兵车的式,车厢前面的长六尺六寸,两旁的各长一尺四寸多.(均为古代木工尺)车轼的高,《周礼  相似文献   

5.
《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一语如何解释,近年来聚讼纷纭。《古代散文选》上册注:“轼,车前的横木。人立在轼后,可以把手靠在轼上。轼较高,登轼可以望远。”①这条注释可以说代表了传统的看法,即认为“轼”是名词,在句中作动词“登”的宾语。但前几年有人著文反驳,说“轼”仅是“手握的一根木棍,不可以站脚”,这“轼”是名词用如动词,是“凭轼”的意思,而原句的标点错了,应改为“登,轼而望之”才对。②新近出  相似文献   

6.
郭锡良先生主持编写的《古代汉语》所选《左传》庄公十年长勺之战“登轼而望之”作“登,轼而望之”这样读似不无可商之处。此处,“登轼”实不能拆开读,“轼”不但可以登,而且必须登。据《周礼·考工记·舆人》载,“轼”是镶在车厢前部墙板上的木条,(参见戴震《考工记图》)一般供人凭扶,作战则成为登高望远的凭借。(见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吕氏春秋》中即有“登轼”的例子:“吴王欲杀王子庆忌而莫之能杀,吴王患之。要离曰:‘臣  相似文献   

7.
说话难 ,听话也难。说话难在做到真正得体很不容易。听话难在把握说话人所处特殊语言环境和他的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心态是很难的。例如 ,当年阮籍登广武古战场 ,叹息道 :“时无英雄 ,使竖子成其名 !”这话常被引用 ,但也常被误解。苏东坡的一个朋友指责阮籍说 :“岂谓沛公竖子乎 ?”东坡说 :“今读李白《登古战场》诗云 :‘沈湎呼竖子 ,狂言非至公 !’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语 ,与余友之意无异也。嗣宗虽放荡 ,本有意于世 ,以魏晋间多故 ,故一放于酒 ,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东坡志林》卷一 )照东坡的理解 ,阮籍的竖子指的是魏晋时代的人 ,不…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断句目前有三种情形:一是在“辙”下用逗号隔开:“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春秋左传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都是这样标点的。二是在“下”和“辙”下点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见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三是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在“下”、“辙”、“登”下点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三种不同的标点,反映了对这句话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是将“下视”理解为偏正关系。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有一种跟森林火灾作斗争的方法是迎着大火的来向放火,又叫“以火灭火”法。我国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火灾时,灭火大军曾经使用过这种方法。此法的奥秘则是极普通的初中物理知识的应用。现简要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0.
说“阙”     
“阙”,是古代宫廷大门外的高大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以二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如汉刘熙《释名·释宫室》:“中间阙然为道也。”“阙”又可以称作“观”、“魏”、“象魏”、“魏阙”。如晋人崔豹《古今注》云:“古者每门树两观于前,所以标榜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其上皆丹垩,其下皆画  相似文献   

11.
贵 1998年第12期登了施茂枝老师的文章《是“这里”还是“那里”》。文章认为:《少年闰土》一文中,闰土说的“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这两句中的“这里”一词是作者的笔误,应该改为“那  相似文献   

12.
李健吾先生的著名散文《雨中登泰山》(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写道:“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笔者认为“岩岩”并非“积石貌”而应为“高峻貌”。“泰山岩岩”出自《诗经》中的《鲁颂·(门心)宫》,原诗是赞美鲁僖公功绩的,文多溢美,以泰山之高大来喻鲁僖公的所谓伟业。金启华先生在其所著的《诗经全译》中,将“岩岩”译为“高大”。众多辞书均将  相似文献   

13.
我家有四口人,可户口簿上却只写了三位,那另一位神秘成员是谁呢?它是一只乌龟。因为它背上有三道花纹十分突出,所以我们全家都叫它“三剑客”。别小看那只有七厘米的“三剑客”,它在我家的待遇可是最高的:吃饭用铜碗,睡觉用铜盆,还经常出来“遛弯儿”,真是无忧无虑。“三剑客”还有一个爱好———登山。我经常训练它登山。“三剑客”的架子可大了,普通的山它不登,要登就登“8848”。看,它又开始登山了。它慢悠悠地向上爬两步,就伸长头到处观望;然后又向上爬,又观望。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战,它终于上了一号营地———沙发…  相似文献   

14.
杜甫《遣怀》诗中有“气酣登吹台”句,《全唐诗》夹注云:吹台一作文台。看来,《全唐诗》编者持二说并存的观点,且必有所本。此后杜诗的诸多注本、选本均不加考辨地沿袭了“登吹台”之说,笔者认为,应以“登文台”为是。《遣怀》诗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其时诗人在夔州。诗的首句“昔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说文解字》释“登”提出疑议.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得失,概括了两种认识上的主要倾向:“豆非字”之说和“从(?)省声”之说,并结合合源字和文献用例的佐证,对“登”形义的分析作了新的尝试,笔者认为“登”是会意兼形声字,本为进祭之义。  相似文献   

16.
“祭”的左上是一块肉(像“鸟兽肉”的形状),右上是只手(“■”即“■”,像手的形状),合起来是“用手拿着肉”的意思。“示”是天神向下界垂示的意思。所以“祭”就是向天祭祀,求上天赐吉免凶的意思。包含“■”这个符号的常用字只有祭、蔡、察、擦四个字。“登”的左上右上各是一个趾,(“■”即“■”像脚趾形。指代两只脚)它们与“豆”组成“登”,原来表示是登车的形象。包含“癶”这个符号的常用字较多。如登、癸、葵、澄、凳……。  相似文献   

17.
说“白日”     
历来对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一句中的“白日”,讲法颇有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认为“白日”的“白”是“描写傍晚时分太阳光线不那么十分强烈的一种苍苍茫茫的色彩。”(见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马茂元先生说的“白日  相似文献   

18.
避讳杂谈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北宋时有个州官叫田登,为人专制蛮横,非常忌讳别人触犯他的名讳,所以州内百姓说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就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轻则挨板子,重则判刑,所以举州皆呼“灯”为“火”。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依照惯例州城里要点三天花灯表示庆贺,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准许百姓放灯。出告示的官员为“灯”与“登”同音而左右犯难,最后只能用“火”来代替“灯”,写成:“本州照例放火三日”。外地客商以为州府真要在城里放火三天,都争相离开这是非之地,本地百姓一见这个告示,无不气愤异常,…  相似文献   

19.
问:近见有人在一则短论中引用一个典故:宋人田登作州官,不许老百姓点灯。不知此典见于何书?是否属实?答:此典见于南宋爱国学者陆游撰写的《老子庵笔记》卷五,现录原文如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率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渭“灯”为“火”。上元〔节〕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册《雨中登泰山》一文第五段写道:“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洞,潺潺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这里的“山洞”应为“山涧”。两者虽仅一字之差,但事物迥异。凡游过泰山的人都知道,泰山沟壑众多,雨中自然涧流倍增。若论及山洞,则是寥寥。这里刚“山涧”,既合实情,用同又准。笔者又查阅了《散文特写选》(1959—1961)文集,更得到了确认。 又,高中语文第二册《琐忆》一文,在鲁迅讥讽国民党一个地方官僚假道学这部分内容中,有“我们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