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深受大众喜爱,亦颇受学界关注的典型艺术形象,本文将紧密结合文本,运用卡里斯马概念对其形象的人性化特征进行分析,着重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理性意识因素.  相似文献   

2.
尘衣 《初中生》2006,(19):4-8
印象 "你看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吗?""你知道孙悟空吗?"如果问100个人这样两个问题,从大人到小孩,可能会有98人回答"看过""知道"."那么,你知道孙悟空的扮演者是谁吗?他的本名叫什么?"相信大家同样会脱口而出:"六小龄童!"是的,从上世纪80年代直到现在,每年的暑假黄金档,打开电视,至少会有一个电视台在播放那部经典电视剧<西游记>.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神魔世界,孙悟空是作者在神化和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同时,作者在处理孙悟空这一形象时,摒弃了"西游"故事中宣扬佛教、弘扬佛法的宗教思想,突出了孙悟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王彬 《华章》2010,(31)
作为小说<西游记>的最主要角色,孙悟空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自小说诞生以来,各个时期的文人学者对其形象给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有着种种的看法.本文拟从一个现代社会的人的角度出发,对孙悟空形象从诚信原则、不断觉悟及东方精神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形象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用喜剧性的叙事手法,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中心人物形象.前七回是表象的"悲剧",实质的喜剧,作者以喜剧化解了表象的"悲剧".明代精英文化人的作用,使孙悟空成为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英雄",以后又从<西游记>主题中转换为母题,形成大众化审美典型.  相似文献   

6.
杨婧 《华章》2013,(32)
《西游记》中孙悟空变化多端、有勇有谋、视权利为无物、积极造反、乐观向上、至情至性,反映了人类本性对自由的追求。因此,而成为许多人理想的寄托和象征,因而人们习惯于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看做一个喜剧的角色,然而,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实则是一个更为深层次上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7.
李真 《文教资料》2008,(28):21-23
本文将试图通过对古典名著<西游记>主要人物孙悟空形象的解读.重点在其身上体现的.也是作者竭力想要表现的童心在现实的道路上发生的嬗变以及角色性格的现实妥协,力图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深入认识这个形象单纯而不简单的塑造魅力.  相似文献   

8.
小说<西游记>多次采用了以假乱真的创作模式.所谓以假乱真模式是指作品中原有一个人物形象,后在小说故事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一个与原有的人物形象外形相类似的形象,并与原有的人物形象产生矛盾,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大故事的容量.<西游记>中的以假乱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并不出现真假难分的场面,假象与真象之间矛盾并不激烈,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由假象来推动.如孙悟空变成的假牛魔王、假有来有去,观音变成的假凌虚子,红孩儿变成的假观音,牛魔王变成的假八戒等.另一类是出现真假难分的场面,假象与真象之间有激烈的矛盾斗争,故事情节的发展由假象与真象共同推动.如第五十七回里的真假孙悟空,连观音也不能分辨清楚,于是真假孙悟空上天入地,一直争论打斗到如来佛祖那里.众多的以假乱真使<西游记>这部小说异彩纷呈,给人以妙趣横生,目不暇接之感.  相似文献   

9.
艾文是一位六年级的学生,他爱读书,尤其喜欢看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特别喜欢那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这天,艾文正在为写一位家乡的名人而绞尽脑汁,只好拿起妈妈给他买的<西游记>作为消遣.  相似文献   

10.
吴承恩以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贯穿了整个表达个体化理想的“西游”世界。孙悟空是作者心志的流出,对此形象的分析是理解《西游记》全书旨要的关键。文章以孙悟空是吴承恩所塑造的“理想人”为出发点,试图从作者赋予理想人的特质、孙悟空作为理想人活动的背景与对立面、理想人在神魔世界中的边缘化处境和原因三方面入手,着重探讨孙悟空作为“理想人”模型的内在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努力构建出对孙悟空形象的个体化理解并对此作出美学意义上的阐发。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被人们定义为爱情和复仇小说,但在这简单的爱与复仇背后还蕴藏着更为深层的人物悲剧原因。这场爱不仅是人物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作者在全书巧妙运用象征艺术来揭示人物性格。它承载了人物命运和小说主题的众多内容。  相似文献   

12.
论丑     
“丑”作为一种美学范畴(种类、形式),不仅是构成喜剧、悲剧和崇高的一种因素,而且它还以其自身的“个性”特征,自我否定的形式和对异化的抗议,在工业文明时代成为一个新的美学种类。  相似文献   

13.
论丑     
“丑”作为一种美学范畴(种类、形式),不仅是构成喜剧、悲剧和崇高的一种因素,而且它还以其自身的“个性”特征,自我否定的形式和对异化的抗议,在工业文明时代成为一个新的美学种类。  相似文献   

14.
对明惠来说,都市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因为它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与异化甚至毁灭人性的残酷性是同时存在的。由于欲望不切实际的膨胀,明惠将自我实现依托于男性身上,因此一再落入欲望的陷阱而走上了成长的歧途。幻想破灭之后,精神世界的崩然倒塌导致了明惠生命的殒殁。明惠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折射着市场经济背景下底层人们尴尬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5.
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痛斥了种族歧视的罪恶;同时,表现出莫里森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和强烈的民族感情。文章从叙述结构上对该小说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心灵的异化。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艺术魅力在于她鲜明的性格特征,病态的精神世界和女性性别的悲剧。曹七巧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情欲与钱欲的不可调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对情爱的渴念的激烈冲突,最终在“金的枷锁”下,情欲与钱欲一起耗尽人的生命。《金锁记》中鲜活的“七巧”形象,源于人性自我的深度审视。  相似文献   

17.
比德,是指以自然物象之美来比附人物的道德之美,是先秦重要的美学观念之一。作为一部极富象征隐喻意味的大书,《红楼梦》中多处以花喻人、花人互喻。以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为纲,着重论述《红楼梦》中"花"的象征意义。花开盛极一时,花落则颓败不堪,贾府之兴衰、众女儿之命运正是这样的悲剧。因此,《红楼梦》中的花与别处不同,极具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8.
在普法战争浓浓的炮声中,尼采构思着《悲剧的诞生》,展开他的现代性文化批判,构建着德国民族文化未来的梦想。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德国民族文化想象已初见端倪,对希腊悲剧及其神话的思考是尼采发现文化隐秘的开端,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成为尼采文化构建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中,充斥着作者对女人的理解和怜悯。在这个悲剧的"生死场"上,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些女人在这个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从女性学角度理解和阐释小说中众多的女性形象,我们感受到了女性作为他者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质和悲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来阐述悲剧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