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蒙元时期.中央王朝结束了分裂格局,在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甘肃青海地区藏族的统治。凉州会晤是蒙元时期甘肃最具历史性的活动.萨班和阔端的友好会谈开创了蒙、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以蒙古贵族为首的封建专制政权通过宗王分封、设立行省、设置站赤、清查户口等举措对甘青藏区进行管理;甘青藏区作为西藏与内地联系的必经通道.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甘青藏区的“茶马贸易”加深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汉、藏、回等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甘青藏区藏传佛教的发展,使得佛教建筑及绘画艺术在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清至民国时期,甘青藏区市场发展呈现出多样性与独特性相交织的现象。由于生产诸因素积淀,至清末民初,甘青藏区市场已初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体系。这种独特民族市场体系的形成,不仅丰富与便利了藏区内部的生产生活需求,加强了藏蒙与汉回民族的经济交往,还对藏区内部的社会整合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设立甘青川藏族经济开发区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快藏区的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从甘青川藏区发展对整个藏区发展的影响来看,藏区的开发应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藏族经济核心地区,建立内地与藏区经济有效交流传承的平台。具体而言,应对区位与资源条件优越、藏汉交流便捷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合作市优先开发,通过实施合适藏民族地区特点的优惠政策,使合作市尽快成长为甘青川藏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它御接内地、辐射藏区的特殊地缘化优势,带动甘青川藏区的发展,为省际边缘民族地区的开发和整个藏区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蒙元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甘肃青海地区藏族的统治。本文从蒙元早期与甘青藏族的关系及凉州会谈说起,分析了蒙元在甘青藏区的统治及蒙元与甘青藏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5.
由于甘青藏区所处宋夏沿边的特殊战略位置,以及错综复杂的西北边疆民族关系,宋朝在甘青藏区相继实施了以"和断"为核心、以重罪轻罚为变通的"因俗而治"的刑事法律政策,并强调民族边区人道主义的刑罚处罚方式。结合对此问题的探讨,考察宋代边疆民族法制的独特地域特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西番诸卫”看明朝对甘青藏区的统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史》把设置于河、湟、洮、岷地区的河州、西宁、洮州及岷州四卫称为“西番诸卫”。这些卫所在明朝统治河、湟、洮、岷及整个甘青藏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以“西番诸卫”为线索,就明朝对甘青藏区统治中的几个问题略作探析。 (一) 《明史·西域二》言:“西番即西羌,族种最多,自陕西历四川微外皆是,其散处河、  相似文献   

7.
1980--2010年,中央召开了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促进四川藏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四川藏区和我国东南沿海以及与其他内地相比,发展差距依然很大,藏区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也比较明显。四川藏区农村贫困问题突出,新老致贫因素交织,形势依然严峻。拟在对四川藏区的贫困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四川藏区贫困的原因,针对提高贫困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叶以来,甘青藏区以寺院型集镇为龙头,带动集市、街市、小市等集团式发展,寺院会集密集丛生的市场格局形成,深刻体现着其以虔诚的信仰为前提,以寺院社会中心地位为依托,以活佛的崇拜中心为感召,构成的藏传佛教寺院对人口与商业组织聚集的中心引力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陈亮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31-132,135
元明清时期土司制度是中央政权管理西北边陲的重要政治措施。西北土司制度经历了产生、发展以及衰落三个阶段。李鲁土司均是甘青地区声名显赫的土司家族,明代为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并对该地区产生过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依据正史和家谱资料,从家族的角度浅析明代甘青土司的发展及其原因,以及特殊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保安教案是近代甘青藏区发生的一次重要的宗教冲突,这次教案对基督教此后在藏族地区的传播影响巨大。洋教士破坏保安地区的传统风俗而导致的谣言,是教案发生的直接原因;洋人在保安地区买卖羊毛,与保安番民经济利益上的冲突是经济动因;而清政府在保安地区的权力运作机制是导致教案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自平定罗卜藏丹津之后,清朝为实现对青海的完全统治,实行了"蒙藏分治"政策,对青海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文献档案史料全面阐述清廷的"蒙藏分治"政策,进而深入分析青海地区蒙藏关系发生变迁的原因以及蒙藏冲突的表现,旨在全面客观地看待青海蒙藏历史。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青海、四川、甘肃三省藏区的九所藏汉双语学校的学生和家长采用问卷法调查藏汉双语学生的藏汉双语水平,家庭语言环境、社区语言环境、学校语言环境,学习和使用两种语言的不同社会背景及开始学习藏汉双语的年龄等的基础上进行了藏汉双语学生类型分析和学校类型分析。  相似文献   

13.
青海藏式工艺品原始的审美艺术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得它在现代工艺品在市场中受到人们的重视。青海藏式工艺品的开发保护与设计将对民族工艺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清朝实行了“蒙藏分治”政策,进而实现了对青海的完全统治。随着青海蒙古族的日益衰弱和藏族的逐步强大,原蒙古族统治青海时期的蒙藏格局打破,“分而治之”下两族所占牧地与发展人口之间的不协调局面客观存在。因藏族部落人众地狭的客观矛盾日益突出.黄河以北环湖草原成为各藏族部落争向迁移的游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民国建立以后,青海省政府加强了对青海藏族游牧区的管理力度,其基本方式是任免部落头人,取消部落的治民之权,废除寺院的政教合一体制,重组部落等。伴随着这一过程,青海省政府的行政治理权在藏族游牧社会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全面启动和发展西部的社会经济,制定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应该从西北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考虑西北各省间的发展差异。本文在对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人均GDP、劳动力从业状况、教育卫生医疗水平截面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十年来,我国政府不断补足政策短板,乡村教师政策聚焦于村庄学校、教学点教师,再进一步深度聚焦于最薄弱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通过细化补充、强化保障、优化管理和深化质量等多方面不断加强乡村教师政策体系建设,有效缓解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为提高乡村教师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打下坚实基础。但乡村教师政策仍有缺失,尚需进一步以调查、监测手段,夯实政策改进的研究基础,并彰显教师政策制定的乡村立场。  相似文献   

18.
《凤凰台》是杜甫陇右诗中从秦州至同谷所写的第一组诗中的最后一首,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位一片赤心、忠君报国、有抱负、始终念念不忘民生疾苦的自我形象,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审美特征,深刻体现了杜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