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英译一直是困扰翻译界的重要问题之一.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审视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研究从该理论的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等多维度转换对我国八大传统节日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整合适应度较好的英译,并对那些不能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英译作必要的改进.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戏曲是古代艺术的精华,凝聚着华夏文明的美学思想精髓。目前译界对戏曲的翻译研究较少,尤其是在经典戏曲英译文本对比研究方面还很欠缺。文章立足于戏曲的民族文化之根,在翻译美学的框架内研究中国传统戏曲的对外译介,以《长生殿》的两个经典译本为例,从戏曲修辞英译的"凝炼美"、戏曲人物台词英译的"含蓄美"、戏曲曲词"诗性智慧"的传译等方面来传递中国戏曲特有的"诗意的芬芳",以期达到文化传承以及对外译介与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把这位当代文坛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贾平凹的作品英译,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贾平凹,让世界读者熟知更多优秀的中国小说。"敢从《废都》开始英译作品,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英美文学与翻译专业硕士生导师胡宗锋,经过27年来的积淀与坚守,终于在今年7月,与英译合作者Robin Gilbank(罗宾·吉尔班克)博士,历时3年上千个日夜,40万字首部英译版《废都》(英译名:The Abandoned Capital)终于完稿,《高兴》《白夜》《带灯》等作品也相继都在翻译中……胡宗锋一直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化与翻译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译作和评论文章200多篇,《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工作导读与翻译》《陕西作家走向世界的英译研究》等项目的提出,引起了陕西乃至全国翻译界同仁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4.
张培基先生的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得到各界的认可,在散文翻译方面给予我们很多启发。本文旨在运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结合英汉两种语系的特点,从层次转换(level shift)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角度赏析张培基先生的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重申翻译转换理论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五大戏曲英译及其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燕燕 《海外英语》2013,(21):174-176
文章首先分别概括了我国五大戏曲的英译及其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这五大剧种英译及其研究所出现的问题,文章发现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如何面对文化差异问题,二是如何对待文化缺省现象的替换和再创造问题,三是如何对待五大剧种英译的视角问题。文章认为,在五大戏曲的英译及研究中,只有正视文化差异,才能保留戏曲的特色;从戏曲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文章并不赞成替换和再创造等类归化策略的应用;戏曲英译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于文学翻译和演出字幕的英译。  相似文献   

6.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为了保护和传播赫哲族文化,国内研究者已做了一些相关工作和研究,其中包括赫哲族文化作品的汉译和英译。本文主要对赫哲族文化作品英译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确定国内针对该民族文化所进行的英译研究现状,同时探究现今学术界在赫哲族文化英译工作方面有待于完善之处,旨在推进中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英译,向世界展示赫哲族的独特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其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发扬优秀的中国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而湖北省是华夏民族灿烂楚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本文将从旅游文本翻译需要遵循的标准以及跨文化交际翻译的视角出发,以功能翻译论为理论指导,以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武当山道教文化为例,主要探讨和研究该景区人文景观介绍英译出现的问题,提出旅游文本英译过程中需要注意问题以及英译技巧,并呼吁将旅游文本的翻译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纳入到翻译教学体系中去,更好的帮助湖北省优秀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戏曲艺术作为优秀中国文化的代表,为诸多译者所关注。戏曲是一门由文学、舞台、音乐等要素构成的综合性艺术,其外译研究具有多模态的特点。在诸多优秀戏曲中,《牡丹亭》辞藻精致华丽、唱词婉转悠扬、声腔扣人心弦,是我国明代万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在中国戏曲外译史上的影响力最为深远。本文以西方汉学家白之、国内译者汪榕培、许渊冲的《牡丹亭》译本为例,结合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重感官符号,讨论多模态理论视域下的戏曲英译,为戏曲外译提供新思路,力图探索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中西化交往渐多,翻译中国各种献的译作也与日俱增,但中国古作外译则不多。现对中国古的一些英译译法,特别是其中带有修辞的英译译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5,(3):21-25
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中有大量方言俗语,从而使得该戏曲亲切自然,感染力强,但方言俗语的英译也是该戏曲英译的难点。该戏曲中的方言、俗语英译应遵循语言的通俗性、简洁性和个性化的翻译原则,可采用直译、意译以及借译等翻译方法。该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商洛花鼓戏翻译研究的空白,为以后该领域的翻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雁  刘玲妍 《海外英语》2023,(23):45-48
翻译是中外文化传播的桥梁。广西是中国对东盟开放的前沿,其壮医药文化是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东盟背景下提高壮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英译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分析了壮医药对外传播英译存在误译、文化缺失、术语缺乏规范化、理论不足的困境,基于生态翻译学提出了英译策略、“忠实性、文化性、交际性”三大翻译原则和“直译、意译、直译+注解、增译”四种翻译方法,助力提高壮医药英译质量,促进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8,(25):5-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中国优秀古典文化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优秀的翻译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播优秀中国文化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声誉最高的英译版本是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的两个版本。本文从翻译批评的角度出发,以第二十八章为例,着重从语言及文化两方面,将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的两个版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其翻译差异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总结,以供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3.
曹广涛 《培训与研究》2010,(11):119-121
在英语世界的中国戏曲研究中,对元明经典剧作的翻译和研究是一个重要领域.从事戏曲英译研究的名家主要有美国学者白之、柯润璞等,他们的研究,涉及面较广,包括戏曲翻译的原则、以文学性阅读为目的的戏曲翻译、以演出为目的的戏曲翻译、曲词(包括曲牌句格词格的处理、韵律和节奏的处理、素体诗译法的得失等)、双关语等,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是对以演出为目的的翻译研究方面,理论联系实际,时有创见,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可操作性,对国内的古代戏曲翻译工作者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诗英韵》是晚清官员兼学者蔡廷干英译中国古诗的代表作,也是近代中国英译汉诗的开山之作。本文从译介动机、译介策略、译文接受三个方面探讨这一译作以及蔡氏的翻译实践。研究发现,蔡氏译诗具有明显的文化和政治动机,而为了实现其动机,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有利于目标读者接受的归化策略和明晰化策略,体现了强烈的读者意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当下语境下探讨蔡氏译诗,对译者素养、翻译模式、读者意识和翻译策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典籍是承载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典籍英译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本文探寻如何将英译出来的优秀典籍传播出去,让典籍翻译工作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羲 《海外英语》2014,(4):144-146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翻译,目前是莫言在海外销量最佳的英译作品。葛浩文的译作超脱出归化异化之争,翻译手法灵活,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同时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习语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水平。该文以《红高粱家族》中习语的翻译为例,探究葛浩文习语翻译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译者在英译中国民间文学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把翻译看成文化交流的手段。基于这些认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应按照文化翻译观的要求,采取一切可用的翻译手法,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医奠基石,《黄帝内经》的英译尤其受到中外译者的青睐,迄今已经出现了12种译本,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内经》英译史中,《内经》译本不断被完善,译者的翻译目的逐渐从介绍《内经》这一书籍转变为了通过《内经》翻译展现中医文化;翻译策略也从以读者为中心的归化向以原著为中心的异化倾斜。本文将以《内经》翻译三个时期代表人物的译作为研究基础,来探究《内经》在这一百年来的英译趋势。  相似文献   

19.
孙芳  肖志兵 《文教资料》2013,(19):20-22,27
《道德经》英译涉及核心概念的转换,研究“天地”一词的翻译,弄清楚“天”“地”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亚瑟·韦利虽然想竭力摆脱前人译作的束缚,试着开创一个《道德经》英译的新局面,也就是“语文学性质的”翻译。但是他对中国思想的索隐还是过于理想化,因而他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仍然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翻译美学理论,将朱纯深译《荷塘月色》中的第四段作为研究对象,从形式系统层面进行美学赏析,突出朱纯深译文在形式系统层面即语音层面及词汇层面的翻译美感。通过赏析片段,见微知著,指出优秀的散文译作离不开译者对散文的语音及词汇层面的仔细斟酌,从而再现散文英译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