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同学们刚入小学时,学习的第1课是《我是中国人》,识字单元的第1课是《天地人》。这两课中都有一个“人”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人”字。请看下面这两幅图:左边的图是一个人鞠躬的样子,右边的图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的“人”字,就像左边侧面站立的人的形象。可见“人”字就是古人根据人侧面站立的形象创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琥珀》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层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鼓励学生大胆设问教学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首先想知道什么?学生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琥珀。”有的说,“我想知道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没有解答,而是放手让学生查找资料、查字典,自己弄明白。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没见过琥珀,我就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几幅琥珀的图片,…  相似文献   

3.
有一次听课,老师在分析“叛”字的结构时问学生: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而在给“戎”字查字典时又问:这个字应查什么偏旁?有的时候干脆“偏旁部首”一起说。由此我想到,由于教师分不清偏旁与部首,学生也就错误地认为:偏旁就是部首,部首就是偏旁。其实,偏旁与部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偏旁:“旧称汉字中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习惯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旁边”一词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领会词义,然后让他们解词。有一个学生说:“‘旁边’就是不远的地方。”课堂上没有反驳意见,对学生这个不确切的解释,我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走到课桌的旁边面向学生站着,问:“老师的旁边放着什么?”一个学生说:“老师的旁边放着课桌。”我加以肯定,又问:“大家再看老师旁边还有什么?”多数学  相似文献   

5.
听了很多低年级语文课,我感到“搭桥”工作十分重要。所谓“搭桥”,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回答问题不准确、不完整的学生做诱导,启发工作,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注意做“搭桥”工作,使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在学习“掰”这个生字时,老师让一个学生说说怎么记“掰”字,那个学生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左边是手字变形,右边是个手字,中间是个分字,合起来就念掰’把一个东西掰成几半几的掰。老师又问:“书上说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顺手掰了一个。掰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学生回答不上来了。老师没有马上让他坐下,而是启发说:“在这里还是  相似文献   

6.
“拨”是课文《八角楼上》中的一个生字,这个“拨”与“拔”是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作业中很多学生把“拔草”写成了“拨草”。鉴于此,我想了个比较直观的办法,我先把“拨”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个字的右边是什么字呀?”学生立即回答:“是‘发’字。”我接着问:“文中的毛主席在写文章时,忽然发现油灯的灯光暗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学生回答:“毛主席用手轻轻拨了灯芯。”“对,这就是拨灯,你们可要记住‘拨’的右边是‘发现’的‘发’字,而‘发’的左上角的一小竖恰似一根拨东西的小棍棒。”然后我又指着“拨”字的右边说:“如果你…  相似文献   

7.
马新民 《师道》2014,(10):25-27
师:同学们好!许艺(一名在座的学生)老师好!(学生坐下)为什么我要说“许艺老师好”呢?因为刚刚上课之前咱们班的许艺同学教了我一个字。(展示ppt中的“逋”字)就是这个字,我问一下你们.这个字该怎么读啊?(有的读fu,有的读pu,还有的读bu)有了三个读音,好,我们让许艺同学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8.
谈爱色不变     
方芳特别爱哭。今天,她又哭了,旁边的小朋友说是杰杰惹的,可杰杰委屈地否认了。这时,方芳抽噎着说:“杰杰说爱我。”旁边的小朋友听了都哈哈大笑。孩子们说“爱”“结婚”之类的话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一直以来,我不知该怎样解释这个问题,所以每次总是设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可今天望着一个流泪、一个不知所措的孩子,我想,避而不谈不是好办法。爱,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在爱着和被爱着。于是,我问孩子们:“爸爸、妈妈爱你们吗?”我特别突出了“爱”这个字。孩子们  相似文献   

9.
教学开始时,我利用投影机映出两张灯片.然后问:“你们喜欢哪一幅画?”小朋友立刻回答:“我们喜欢第一幅。”我紧接着问:“你们为什么都喜欢第一幅呢?”他们抢着说:“因为第一幅画教室里的桌椅摆得整整齐齐,地上、墙上干干净净。”我进一步启发他们:“怎样才能有一个干净舒服的环境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保持环境卫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保持环境卫生》这一课。学了这一课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的。”这样导人新课,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增强了教学信息的可接受性。《保持环境卫生》这一课,光凭教师讲授,小学一年级…  相似文献   

10.
我和桐子迫不及待地拿起刚刚得到的这本“东方娃娃”绘本《谁吃了我的粥》,桐子说:“妈妈,这是小熊的一家。看,这是爸爸、妈妈和小熊。”她已经初步从封面上获得一些信息。然后自己指着书名读起来——谁吃了我的“张”,我哈哈大笑起来,她意识到自己读错了,就问这是什么字,我告诉她说是“粥”。桐子听了头一歪:“噢,不对妈妈.把这个‘吃”’圈起来。”  相似文献   

11.
语文迷宫小逗号和蓝铅笔刚闯进去,语文迷宫沉重的大门就在他们的身后关闭了。小逗号抬起头环顾这个神奇的地方,只见语文迷宫金色的屋顶上灯光明亮,屋顶下面,一条透明的水晶路通向迷宫深处。语文迷宫四周的墙壁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奇怪的文字,这些文字各种各样,有些小逗号连见都没见过。“这些文字都是汉字以前的模样。”蓝铅笔指着墙壁上的一行字说,“你看,这个是小篆,是秦以后出现的字体。从甲骨文到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呢。”“真是神奇!上面都写着些什么呢?”小逗号问。“让我看看!”蓝铅笔说着,从头到尾地看了起来,…  相似文献   

12.
于永正 《课外阅读》2014,(12):12-13
学生升入六年级了,有一定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了,我决定让他们写一写自己。上课了,我把一个"我"字写在黑板上,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写的作文题。最熟悉的人当然莫过于自己了"。学生的表情漠然,几乎没有反应。于是,我又在"我"字的后面加了"这个人"三个字,问:"这个题目怎么样?"问完,我用几种不同的语气读了这个题目。  相似文献   

13.
创设情境.激发说的欲望。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对图片、故事、动物、游戏等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从而激发他们说的欲望。如《秋天的颜色》中有一幅美丽的秋景图.我让学生先预习,再把秋天的样子画出来,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说说为什么是他们所认为的那种颜色。  相似文献   

14.
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剑桥大学,有一天,罗素问穆儿:“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儿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总是露着茫然的神色,总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因此,课堂教学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有“疑”敢问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我注意改进教法,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初二历史课为例。由于学生在初一政治课里学习了社会发展简史,知道猿人洞的考古材料,所以上历史课时,切忌重复,否则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我针对实际,采用启发式,提出新的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讲新课前,我问学生是否知道关于人类起源的各种错误说法,学生立即争着回答:“上帝造人。”“盘古开天辟地。”于是我引导他们阅读教材,用我国考古发现的地下遗物对上述错误说法予以简要批驳;接着在“北京人”的子目中,结合旧知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北京人”的体形特征,明确“猴子(类人猿)变人”的道理,启发他们去探索数百万年前的自然条件和劳动所起的决定作用。在讲解中,我展示成套的图片,用故事性的语言加以描述。证明“劳动创造人本身”的道理。学生看了“北京人”的复原头象和劳动工具后,引起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当讲到北京人用火时,我采取“激疑”的手段,启发学生思考:当时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我们怎么会知道“北京人”用火呢?学生活跃起来,积极思考。学生感到困窘无法回答,这时我才展示图片,指出考古发现猿人洞里的积灰尘最厚达6米,可见北京人在洞里  相似文献   

16.
说有三个石匠,做着同一个工作,都在雕塑石象。问他们同样的问题:你在这里做什么? 第一个石匠说:“你看到了吗?我正在凿石头,凿完这个我就可以回家了。”这种人永远视工作为惩罚,在他的嘴里最常吐出的一个字就是“累”。  相似文献   

17.
这回来谈谈——这个字,我想大家一看就能明白。它是“矢”字,也就是“箭”的意思。我们不妨把它跟实物摆在一起看看——这个字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一般我们想到它,就会跟“战争、攻击”联系起来。比如说疾病的“疾”字,甲骨文是这样写的:——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一个人正面立着,这支箭射到了他的身上。人受伤了,这就是“疾”。这很好理解。但是又能用来表示和平。比如(“室”)这个字,有卧房的意思。奇怪的是,屋子()里面竟然倒扎着一支箭()。我第一次看见这个字的时候,总也想不明白——家里面藏着武器,这住起来该有多么惊心动魄!后来想了很…  相似文献   

18.
正学生升入六年级了,有一定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了,我决定让他们写一写自己。上课了,我把一个"我"字写在黑板上,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写的作文题。最熟悉的人当然莫过于自己了"。学生的表情漠然,几乎没有反应。于是,我又在"我"字的后面加了"这个人"三个字,问:"这个题目怎么样?"问完,我用几种不同的语气读了这个题目。  相似文献   

19.
情景再现最近,我听了几节英语课。每节课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按我们中国课堂的习惯,所有的班级都先由班长叫:“起立!”然后,教师说: “Good morning,everybody!”,全体学生回答:“Good morning, teacher!”课后,我问了几位学生。问他们对这样的形式有什么感觉,学生第一反应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这样做,认真想来觉得这是遵守校纪校规,体现对教师的尊重,上英语课就应该用英语表达。我又问教师对此有什么想法,教师也说没有认真想过。  相似文献   

20.
【命题形式】两个盲人的愿望有人问一个盲人:“生活在世界上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我希望自己也像其他所有人那样,能睁开眼睛看到周围的一切,看到我们居住的这个大千世界。”这个盲人真心实意地答道。人们又问另一个盲人:“生活在世界上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我希望所有人都像我一样,什么都看不见,世界就可以减少许许多多的争端。”他也真心实意地答道。阅读上面这则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感悟人体不限,自拟题目,文章要力求创新。【命题意图】这是一则饱含哲理的材料,两位盲人说的都没有错,因为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