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高考的主要职能就是为了满足高校选拔优秀新生的需要,现在,一些同志对“有利于中学教学”一条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诸如命题必须以中学教学大纲为范围,试题水平不能超过统编教材,甚至教材中的重点,非重点,教过没教过都是命题不能超越的鸿沟。这就是造成“中学制约高考,高考指挥中学”现驮的直接原因。划定命题范围,意在使考生复习功课有所遵循。由于规定过死,每年又要除却历年考过的内容,复习范围就越来越小,再加上有的教师还要为学生划分出必考、可能考和不会考等几部分,猜题押题,死记硬背.这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顽症很难克服.升入高校的学生,不是严重偏科,便是高分低能,普遍没有创新精神.可见,现行的高考办法,很难使“两个有利”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在中小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双基”,避免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高考改革中也得以体现。高考的改革对中学的教学起指挥棒的作用,以前的那种死扣课本、教师满堂灌、高考押题猜题的现象得到遏止,这无疑对中学教学向正确的方向走起着正面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今年高考政治试题,在一九八五年政治试题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改革的精神,坚持注重基础,注重能力的原则。在去年题小、题多、题活的基础上,突出了一个“活”字,对克服当前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猜题、押题以及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今年高考的政治试题还存在着严重的缺点:总的说是偏难,这样,既不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又不利于中学政治课教学。为使我国高考政治命题日臻完善,认真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特作如下评定。  相似文献   

4.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近年高考命题生活化的倾向,使作文命题的范围越来越广了,猜题、押题,固然不可取,也难于押准猜中,但是,对高考命题趋势进行预测,还是需要的必要的,可以有效避免复习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5.
1995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在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和促进中学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结合上迈出了一大步,是近6年来最符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的、受到广大中学师生欢迎的一份试题,标志着高考命题走向成熟。 首先,今年试题坚持了高考命题改革的正确方向及体现这一方向的成功做法。主要表现在:(1)命题不回避“热点”,现实性强。试题紧密联系现实的“热点”问题,巧妙地处理好不回避“热点”与防止猜题、押题的关系,反映了命题技巧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试题所涉及的加强党的建设、国有企业改革、抑制通货膨胀、搞好农业、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等等,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详见54页)随着7月7日上午9时的高考铃声响起,终于揭开了面纱。作为一位热心教改的在职教师,我由衷地感到欣喜。材料的题旨简洁明了,真正是让所有考生都有了话说。更为有意义的是,这样的话题极大地纠正了语文作文教学上的种种偏颇,同时引导学生作文走出偏、怪的误区,无疑称得上是革命性的成果。每年的考前,各学校教师都会押题、猜题,甚至有的教师还钻进死胡同。据笔者所知,今年猜题的范围有“规则”、“环保”、“合作”、“出国”,当然也有“道德”。实际上,猜题、押题的依据是借鉴往年的题目,结合…  相似文献   

7.
中学历史教师会根据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总结归纳一些心得体会。指导来年的高考复习备考,但每年高考历史试题都是新颖的,即使关于一些现实热点的考查,也与中学的复习备考大不一样,基本上都是意料之外。仔细琢磨也在情理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在于高考历史命题的反猜题特点。这种反猜题既表现为考点考查方面.也表现为能力考查方面。下面.笔者试结合近些年的高考命题具体说明一下。  相似文献   

8.
刘建荣 《甘肃教育》2008,(19):55-55
在高考政治试题中,论述题是主观性试题的代表之一,为了克服猜题押题、死记硬背等弊端,真正体现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论述题几乎都采用材料题的形式,力图在新创设的情景中,考查考生对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应该“回到原点”。猜题押题不是正道,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善于表达才是正道。的确也有教师押题中标者,但概率极低,不值得冒险,要知道出题者为反猜题、反抄袭、反宿构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笔者认为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备考应重视以下四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一、认真按照两纲复习,慎对各方高考信息这里所说的"两纲",就是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其实把握了这"两纲",就是把握了高考的信息。在高考化学备考复习中,我们对一些来自方方面面的高考信息,一定要谨慎对待,决不可让其干扰自己制定的按部就班的复习计划,更不可贸然猜题和押题。眼下,社会上有好多人都在进行高考命题方面的研究,可以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不能代表  相似文献   

11.
去年的高考语文命题,虽说还有某些不足之处,但确实为中学广大师生所欢迎。大家感到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什么要求,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都能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中学语文课本为基础,抓“纲”务“本”,重“法”求实,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训练作风,狠抓了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那种对高考猜题押题,大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越来越少了,许多原来重理轻文的理科考生也都开始重视语文,高中语文教学,出现了蓬勃向上的局面。因为学生已经从高考试卷中感觉到,即使原来基础稍差,只要认真读写,就会有较显著的  相似文献   

12.
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真可谓瞄准高考命题的风向标,早已深深陷入"教师命题猜题,学生应付枯写,教师再命题再猜题,学生再应付再枯写"的恶性循环的泥沼之中。出路何在呢?一、做实依格循序写作教学一定要严格遵循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思维发展规律,打破单元作文的框框,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定向定格、定序定量地布置课堂作文,并指导学生严格训练。高一阶段要侧重训练记叙类作文和说明类作文,高二阶段要侧重  相似文献   

13.
余剑 《高中生之友》2008,(Z1):61-62
做题是为了拓宽视野,训练思维,加强记忆。要想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不能单纯猜题、押题,而是要换种角度去思考。假设你是出题者,你从哪些方面,用何种方式去考查,摸清出题者的命题规律及材料来源,你才能在学习考试中做到有的放矢。现以2007年考题为例来归纳单选题的命题来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自从话题作文问世以来,人们似乎渐渐淡化了审题。由于话题作文题的过于明晰和开放,猜题、押题的准确率越来越高,考场上的宿构之作也越来越多。国家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组的张伟明先生就曾在媒体上公开宣称:“为了防止猜题、押题等错误应试思想的蔓延,高考作文命题将会在开放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诗词鉴赏,命题人为了防止考生猜题押题,诗歌材料有越来越偏的倾向,这不仅为难了考生,同样也给中学语文教师出了一道难题,许多考生临考之际对这道题仍然感到茫然无措。有没有比较容易理解的“捷径”好走?能不能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抓手”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高考竞争仍然比较激烈的情况下,人们给高考命题工作投以关切的目光,是自然的。高考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为高等学校选拔优秀新生服务;然而,高考在实际上对中学教学起着某种“指挥棒”作用的今天,高考命题又不能不面对现实,为中学教学着想。由此,这些年来,“两个有利”(既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的命题指导思想一直被沿袭下来;以现行中学教学大纲为纲,以统编教材所能达到的要求,作为一个基本原则也一直被坚持着。而且,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公开的,考生及其教师都知道。这对稳定中学教学会起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可能被一些猜题押宝者有可乘之机,助长部分考  相似文献   

17.
初春时节,本刊记者前往北京就九五年全国语文高考问题采访了语文考试专家傅文昌先生。傅先生对九五年高考浯文命题的走势发表了他的看法。 一、关于高考作文命题 九四年高考作文为命题作文《尝试》。由此,有些人认为高考作文命题要回归传统。傅先生对这种说法持不同态度。他认为高考作文命题要立足于全面考查考生的能力,命题形式应该不断变化,题目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傅先生特别强调:命题作文对于高考来说弊大于利。其弊主要有二:一是押题猜题套题的现象不可避免;二是容易扩大评分误差,而高考评分误差的控制至关重要。那么为什么以往的高考中会出现一两次命题作文呢?因为命题作  相似文献   

18.
成人英语高考要注意的问题陈英,王颖近几年来,在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专科起点本科班招生考试中,外语的成绩已和其他学科一样,按百分之百的分数记人总分.因此,如何为英语考试作准备已成为众所关心的问题。教师为其辛劳,考生为其费力.近年来,为通过高考猜题、押题...  相似文献   

19.
考试的命题权应该属谁,一直有不同意见。自七六年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统测统考频繁,命题权不在教师手中。有的教师为了应付统考,或则猜题押题,或则大运动量训练,学生负担骤然加重,师生都如牛负重,被压得透  相似文献   

20.
考点透视 半命题作文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开放;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考生适当的选择余地,"把风筝放飞在蓝天下"就是对半命题作文生动的比喻.半命题形式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还便于教师客观公正地评分,近两年来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06年中考作文命题形式看好半命题应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