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民主国”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产物,它的成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侵占台湾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略目标,甲午战争为其割占台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其次,西方列强以自身利益为标杆,对日本侵台给予默许或支持,为日本侵台提供有利的国际形势;其三,清延过分倚重外援,忽视自身革新与自强,武备松弛,将才非人,三者的合力共同促成日本割台的成功及中国反割台斗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试论“台湾民主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当时全国人民一致反对,台湾人民反抗尤烈。台湾官绅经告急呼吁无望,一度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广大台湾人民组成义军,奋起抗击日军并给予重大杀伤。本文试图对“台湾民主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作一探索,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具有野蛮性,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又具有先进性,两者相辅相成,使近代中国的历史跌宕起伏。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略,  相似文献   

4.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5.
在拉丁语中,“Civilis”(文明)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所持有的素质和修养;二是指对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响。在西方,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写的《利维坦》一书,首先提出了“文明社会”的概念。他当时所说的“文明社会”,是指与战争状态相对立的和平状态。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把文明视为民主、自由和平等,与君主专制、等级特权对立起来。摩尔根的社会发展学说则将史前社会分为“蒙昧”、“野蛮”两个时期,与“文明”时期合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时期。人类从蒙昧、野蛮时期通过各种…  相似文献   

6.
一百年前结束的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以往多从日本明治政府的大陆政策的视角进行论析。我们认为,宜在此基础上拓宽思路,即将这次战争的起因和结果,放到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进程的“脱亚入欧”的历史走向中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7.
“文明起源”作为国内学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舶来语,主要用以说明距今五千多年至“三代”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但是否合适的问题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似乎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就没有问题。其实马恩晚年虽借用了“文明”等术语,但对其核心内容如剥削、阶级性、虚伪、贪欲、国家镇压机器等都是持具体批判与整体否认态度的,尽管认为如此发展有其必然性,与其他学人用“文明”“野蛮”区分历史进步、停滞与落后,即无意中把知性专断与西方普遍性的观念传播开去明显不同,因为马克思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多数人得到解放出发看问题的。从历史研究追求平实公正应该使用更中性一些术语看,用褒义明显的“文明”来说某一时段历史的特质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说甲文明意味着乙不文明或野蛮,必然分出等级差别。回到传统中国,被视为“文明起源”这一段历史,中国古人认为是“大同”向“小康”、“公天下”向“私天下”之过渡,是以物役使人性的开始,是战争杀伐愈益激烈和彼此互助走向你争我夺、淳朴自然走向尔虞我诈的时期,此与马恩的认知明显具有相通之处。古史研究使用“文明起源”作为关键词展现的是西方资产阶级重物质、轻人道的历史观,体现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不仅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具有野蛮性,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又具有先进性,两者相辅相成,使近代中国的历史跌宕起伏。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相似文献   

9.
以甲午战争为题材的浮世绘,在日本人眼中满满都是日军英勇奋战的姿态。又逢甲午,19世纪末中日两国在甲午年爆发的那场战争,已经过去120年了,然而那场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创深痛,并没有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日本“武力派”在中日关系史上造成了“三甲纪念”。“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入欧”地位因“甲辰之役”得到巩固。“甲寅之役”及其“后幅文章”显示出日本对华政策和国家目标发生新转折。以后,它由“脱亚入欧”、“与欧美列强为伍”,向强化“攻势”姿态、“欲以独力并吞中国”的方向发展。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回顾日本“脱亚入欧”和中国“三甲纪念”的历史记忆,有助于中国人珍视当今百年未遇的历史机遇,也有助于仍留有“崇欧蔑亚”文化心理的一些日本人正确解读当年与邻国的战史,使中日两国建立一种互信、共存、双赢的睦邻关系。  相似文献   

11.
历史教科书中如何认识和描写“南京大屠杀” ,关系到如何认识历史 ,如何教育下一代的大问题。中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教育 ,各家教科书对这一事件都有详细描述 ,都配有插图 ,都设计了针对这一问题的习题 ,由此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和野蛮性。日本历史教科书把重点放在这一事件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意识上 ,描写这一事件的分量也很少 ,同时还存在着史实错误。我们希望日本能正确对待历史 ,教育好下一代 ,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相似文献   

12.
孙智昌 《学科教育》2000,(7):30-34,41
历史科学书中如何认识和描写“南京大屠杀”,关系到如何认识历史,如何教育下一代的大问题。中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教育,各家教科书对这一事件都有详细描述,都配有插图,都设计了针对这一问题的习题,由此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和野蛮性。日本历史教科书把重点放在这一事件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意识上,描写这一事件的分量也很少,同时还存在着史实错误。我们希望日本能正确对待历史,教育好下一代,让中日  相似文献   

13.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爱国救亡成了历史主旋律。留学目的较前带上了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 甲午战败在封建朝廷上层引发的震动是剧烈的。清政府被迫寻求政治变革途径,在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的推动下,开始推行所谓的“新政”。日本“明治维新”成了仿效的范例,派人赴日本留学也成了挽救朝廷命运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说,此前中国封建朝廷面对的外敌主要是欧美几个先起的列强,留学生集中派往这些国家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一种策略的话,此后,随着日本遽然成为当前的大敌,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欧洲在对外扩张过程中建构起一套"文明"话语,将世界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蛮三类地区,强调欧洲文明及白人的优越性,并以其"文明"标准来衡量非欧洲国家和地区,"文明"成为欧洲称霸世界的意识形态。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与欧洲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文civilization与中文"文明"在日本对译起来并传到中国,使原有中文"文明"一词具有了新义。另一方面,欧洲"文明"话语对晚清涉外官吏和知识分子发生作用,尤其是国际法对"文明"的要求和日本"文明开化"的示范,使他们对欧洲"文明"的内涵有了更感性的认知,从而接受并传播西义"文明"观念。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后,腐败的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全岛割让给日本.在日本殖民者占领和统治我国台湾50年间,对台湾人民实行法西斯统治,在实行残暴的政治压迫的同时,还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农业台湾,工业日本”,力图把台湾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原料供给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市场,日本垄断资本控制了台湾经济,这给台湾社会经济和战后发展造成无尽的灾难.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评述了“台湾意识”的内涵、形成的条件以及“台湾意识”在丘逢甲诗作中的表现。认为,“台湾意识”是中国意识或中华民族意识具有台湾特点的体现,它源于大陆母体的中原文化。台湾移民本土化过程完成后,在外敌侵扰和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遭际中形成,是台湾同胞坚持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立场的产物。它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经验教训相通并容。悼台、念台、渴求强国复土,维护统一,振兴中华,是丘诗中“台湾意识”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遇到诸如“甲午战争”、“马日事变”、“申齐命令”之类的问题。对“甲午”、“马日”、“申齐”等的含义和解释,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略知其义,又解释不清。这对历史教学和历史知识的学习都是不利的。关于历史上的年月日代称,得从古代“干支纪年”、“地支代日”、“韵日代日”说起。“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历法中重要的推算工具。用它可以推算出六十年中任何一年  相似文献   

18.
“文明”和“野蛮”总是站在pk的擂台上,互相抗衡。人类早巳步入文明的时代,如果说“文明”是种必然,那么“野蛮”就是偶然的集体挑衅。从某些方面来讲,这种挑衅其实也是对文明世界的一种文化补偿。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1800年以前的日本以中国为师,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深受中国影响.然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炮声没有将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从“天朝大国,万邦来朝”的酣梦中震醒,却使日本的武士阶级从中接受了教训.此后日本改变了学习对象,通过学习西方,进行了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明治维新”.日本自从搭上了资本主义的未班车后,即疯狂向外侵略.首先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了昔日的老师;  相似文献   

20.
沙秀春 《考试周刊》2012,(74):140-140
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往往多宏观的历史建构,深层次的历史分析,较少有微观的历史细节学习。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细节感动许多人,微观历史的教学也是感悟历史、提升情感的有效手段。本文用“吉野”舰的前世今生为例来补充宏观历史教学的不足。从该舰在英国建造、日本购买入编联合舰队。甲午中参加的三次海战、参加八国联军、在日俄战争中的沉没和在日本海上保安厅的“新生”。希望形成历史的宏观构建和历史的微观呈现的结合,寻找历史长河里一颗颗零散的珍珠,尝试将中学宏观历史与微观历史教育相结合,服务素质教育,完善人格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