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唐颜真卿书。墨迹本。文稿是为祭奠死于安禄山之乱的侄子季明写的草稿。此帖笔笔奔放道劲,字字雄强凝重,作者无意于书,信手万变,全帖沉郁勃发,超凡入圣,悲愤痛切之情跃然纸上,是一幅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书法作品。元代鲜于枢评它为天下第二行书,清代阮元认为"此帖为行书之极"。  相似文献   

2.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1051—1107)是书坛历史上一位“承古创新”的杰出人物.他所作的行书《苕溪诗卷》历来为书家所推崇,尤其是有不少专著从书法艺术这一角度作了全面的评价和介绍.笔者自幼喝苕溪水长大,故对米氏此帖倍加爱之.近年反复玩摹,日久情深,  相似文献   

3.
书法常识     
新的一年,我们浓缩了有趣的书法小常识,把你平时所知道的一些零散知识串联起来,让你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武装自己。我们将一同在书海泛舟,感受书法的博大精深和书法文化带给我们内心的滋养。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是谁的书法作品?风格特征是什么?《兰亭序》序文描写了绍兴兰亭聚会时曲水流觞的盛况,以及作者王羲之的感慨。此帖书文并佳,充分体现了王羲之潇洒俊爽、飘逸遒美的书风,世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真迹据传被唐太宗带进棺中,现流传于世的多为唐人双钩摹本。唐冯承素所摹  相似文献   

4.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伯远帖》是王珣写给亲友的一封书信,诉说回想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年代仅次于《平复帖》,因首行有"伯远"二字得名。纸本,行书,5行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乾隆三希堂法帖,明代董其昌曾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5.
正《奉命帖》,是颜真卿所书行书信札,凡11行,计69字。浙江省博物馆所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此帖无书写年月。据帖所说:"真卿奉命来此,事期未竟,止缘忠勤,无有旋意。然中心(liàng),始终不改,游于波涛,宜得斯报。千百年间,察真卿心者,见此一事,知  相似文献   

6.
《张翰帖》     
<正>【作品概况】《张翰帖》也称《季鹰帖》《张翰思鲈帖》,唐欧阳询书,属于原《史事帖》的一部分,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11行98字。对开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观典赏析】《张翰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被立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七。此帖特点是字体修长,用笔刚劲挺拔,精神外露。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一致,同是以险取胜。  相似文献   

7.
在唐代"尚法"书风走到极致时,北宋苏轼于唐人之外另辟蹊径,率先提出了书风"尚意"理论,并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实现着自己的美学主张,创作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此帖是苏轼在遭受"乌台诗案"(宋神宗元丰二年,王安石"新法"已不可争论,而苏轼仍在发表反对言论.  相似文献   

8.
《伯远帖》,行书纸本,纵25.1厘米,横17.2厘米。其纸墨精良, 至今依然古色照人。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 王殉书。公元1746年, 乾隆得到了王殉的《伯远帖》,连同他已有的唐摹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以及米芾临王献之的《中秋帖》,藏于养心殿书斋,并命名书斋为“三希堂”,也就是三件希世珍宝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行书之道     
行书,又称“行押书”,是最生活化的书写字体,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唐张怀璀在《书断》中说:“按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讹(“讹”一作“伪”,有所变异之意)。勿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王情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钟元常善行押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相似文献   

10.
颜真卿,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忠义两全、战功卓著的军事家,而且是自成一体、流芳百世的书法家。他的楷书《大麻姑仙坛记》、《多宝塔感应碑》《、颜家庙碑》等帖,和行书《祭侄文稿》、《刘中使帖》、《争座位帖》等,皆为千古传世名帖。其中的《祭侄文稿》,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此帖,不仅体现了颜真卿深厚的书法功底和艺术修养,而且还表现了颜真卿高尚的人格、家风、崇高的报国精神,以及笔祭忠魂的激愤情怀。  相似文献   

11.
行书是我国当今时代运用最多、最为广泛的一种字体。尤其在学校,老师上课、备课,学生做笔记、作业,时时都用得上它。可见行书的适用性与实用性很大,而运用行书书写人数之多是其他字体所不能相比的。  相似文献   

12.
行书书体论     
本文对“行书”之名及其含义,行书的起源,行书与草书,楷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二十二)[作品名称]行书条幅[作者姓名]张良(福建省平和一中初一年)[作品综述]这是一幅临王羲之《兰亭序》的行书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  相似文献   

14.
正奇崛峻伟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多艰,才华呈现于诗文书法之中,为"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之一。在其作品中,用字精准的诗词创作与线质多变的书法结字,相映成趣。黄庭坚行书拓本《水头镬铭》为宋拓残本,书于北宋元二年(1087年)七月。计16面,共27字,帖心高22厘米,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此帖由  相似文献   

15.
<正>此临作是赵孟頫《还山帖》局部,我选择在深夜临习,无人打扰,心境平和,正是我喜欢的书写环境,因此,写时一气呵成。此帖是赵孟頫之手札,凡17行,行草书,约为赵50岁以后书,诚如卷后褚德彝题跋所记:"松雪书,明以来赝作类皆力求姿媚,鲜得古趣。惟此帖有生辣之笔,无甜俗之容,即在真迹中亦属罕见。真赵书中极品也。"书写时我注重硬笔本体,将软笔书法中飘逸灵动的笔法和硬笔当中的"硬"结合起来,增强作品的  相似文献   

16.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既不像楷书那样一笔一画的规规矩矩,也不像草书那样连绵缠绕。行书的书写比楷书更为方便,比草书更易识别,它能够充分地表达性情,是可读性与欣赏性较好的书体。行书具有如人行走的感觉,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运动感。为此,行书的结字总原则是使之具有动势。具体做法如下:一、加强笔画的倾斜度。  相似文献   

17.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形式,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唐代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行书。它是楷书的小变,是在楷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行书分为两种,近楷意的称为行楷,行中央草的称为行草。行楷较规整近于楷书,行草较流动近于草书,是人们广为喜爱且有广泛使用价  相似文献   

18.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6):F0002-F0002
正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像楷书那样规整方正,也不像草书那样潦草难认,结体简捷流便,大小参差,点画映带,顾盼多姿,意态活泼,气韵生动,富有节奏感。我们在欣赏行书时,要抓住行书这些特点。自魏晋以来,历代著名书法家大多有行书精品传世。最著名的当属天下三大行书——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颜真卿的《祭侄稿》、宋苏轼的《寒食诗帖》。(此  相似文献   

19.
<正>行书,又称"行押书",是最生活化的书写字体,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按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讹("讹"一作"伪",有所变异之意)。勿从简易,相间  相似文献   

20.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一) 灵活多变、多姿多彩是行书结体的重要特征。作为行书重要部件的偏旁部首,也必然为体现这一特征而灵活多变、多姿多彩,任何一个偏旁部首也不能例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幅行书作品中的部首雷同或结体雷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