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无论从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均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报刊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具有现代文学观念是现代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是在历次的文学运动及文学论争的过程中萌发的,报刊是现代文学观念传播的媒介。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大众媒介的登场,文学创作与接受逐渐演变为文学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报刊促进了现代投稿制度及稿酬制度的确立,催生了晚清以降“国民文学”“平民文学”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作者群体与读者群体更趋平民化,实现了现代文学的大众化。报刊为白话文的推行提供了有力的阵地,而报刊与白话文的结合,又促使政论文、报告文学等新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鲁迅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有了某种隔阂、壁障以致对立,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鲁迅与其他现代作家研究的发展,制约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内部分裂乃至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可以看到,这些矛盾、差异乃至分裂、对立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内部,统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具有自身根基的整体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3.
运用社会历史学、文化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观点和方法,归纳梳理流浪女性形象在现代文学各时期的具体呈现形态,即新文化思想萌发期的苦闷求索,大革命后的理想幻灭,四十年代的继续挣扎和寻觅,从而认识关于女性意识的张扬与压抑、社会(家庭)角色的他律与自认等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 绪论 在中西文化撞击下诞生的中国现代文学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与外延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外来影响 三、中国现代文学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变异 四、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六十年的历史过程以及分期  相似文献   

5.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媒介和桥梁,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起着引发和启示的作用。两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有着高度的相通和相似性,但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的不同,两国文学的发展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推动力: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推动力主要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政治;日本现代文学的基本的推动力则主要来自文学内部的矛盾运动。由于两国作家的处境和立场的不同,两国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总体上说,日本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引人注目、触目显眼的,但又多是外在的、暂时的和局部的,而不是深刻的和本质的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序言的形式,描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现代文学教育的发展轨迹及其二者的互动关系。现代文学研究是附丽于现代文学教育发展起来的,国家意识形态起着指导作用。提高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是中国现代文学教育必须承担的义务。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育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学教育与现代文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五四新文学首先诞生于北京大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校园文学。在此之前,中国文学创作和接受的主体都与大学没有什么关系,是在蔡元培主持下革新了的北京大学给现代文学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其后,文学整体生态发生变化,但大学教育一直是影响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文学的这一兴起和发展背景,对形成其思想与审美的基本取向以及具体的表达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了现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现代大学教育既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  相似文献   

8.
进行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分析需要回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的现代文学是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逐渐建立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都怀疑其独立性,因为其更像是附属学科。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现代文学的确是新兴学科,和我国传统古代文学发展性质的差异是比较大的。也正是因为如此,现代文学扮演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它见证了我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目前来看,现代文学历史不仅仅是我国特色的人文学科,更是生命力强盛的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读者的接受和参与程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读者与消费者、批评者是多重身份互融互动的特定关系,读者对现代文学的多样化、商品化格局的形成起着独特的作用。读者常常通过文学市场成为决定文学生存与发展的某种关键性因素。从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社会化过程考察近现代读者与现代文学生存状态的整体关系,对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创生伊始,中国现代文学就跟现代报刊传媒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和互动的关系。将现代文化传播及现代传媒引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必将改变其研究的方法、视角,进而改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般观点。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在现代报刊与现代文学之间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论述现代报刊和出版机构等现代传媒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多方探讨现代文学史研究和现代文学文本读解的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11.
千淘万漉吹沙到金——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董中锋大风起兮沙飞扬。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是随着中国现代社会、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而发展、演变而演变的。与时代共舞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可观的数量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应从其目前的发展状态入手,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与机遇,其"当代性"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则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问题为背景,重点探究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中如何换发出"当代性"特点,并进一步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使其面向全球化,促使中国文学走近世界,拓展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现代出版是现代文学的摇篮,现代出版作为一种物质形式不仅孕育了现代文学,反过来,又借助现代文学而获得了自身更大更快的发展.它不仅仅是现代文学的生存手段,还对文学的发生、发展具有结构性的反作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出版文化影响下的文学"转型"主要出现了两次.  相似文献   

14.
古代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古代诗歌着重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讲究严格的句式韵律,给人以含蓄、精炼之感.从本质上讲,现代文学的发展是现代文学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传承和延续,不仅继承了古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同时也沿袭了古代诗歌的写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古代诗歌进行了发展和演进.本文先对古代诗歌及其特点进行介绍,进而分析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个性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49年之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那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品还主要停留在个性研究的层面上,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联系,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这个学科却不是通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联系在一起的,而是由国家领导机关通过政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它构成的是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的组织,是通过科学(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是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创新性表现在:无"我"、无"理",而有"道"(整体性),体现了科学研究(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各种文学流派,尽管它们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影响不一,但是却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对它们的成就和得失,应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说。本文就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象征主义诗派,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文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对现代文学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攀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仍处于艰难阶段,要想摆脱这种僵化、停滞的状态,就应该以“多元史观”为基础,对现代文学开放性的视域进行良好的构建.文章对探究多元史观与现代文学开放性教学视域的建构进行刍议.  相似文献   

18.
邹水旺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文学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学,并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给了中国现代文学新鲜血液、生命和灵魂,为中国现代文学指明了前进方向,开拓了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是高校开设覆盖面很广的一门课程,并以其基础性、现代性和中国化的课程特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思政教学中显示出独特性。为实现思政教育与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学习协同发展,提高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到精准思政与智慧思政相结合。首先,对思政目标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目标进行契合度分析,实现精准思政;其次,运用智慧教育助力建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话语体系,实现智慧思政;最后,从政治文化自觉与道德话语层面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话语表达范式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学科。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是: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