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的教学。教师对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为此,本文以中学历史小组合作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在下达合作学习任务之前,应做的一些工作。一、小组合作教学教师操作指南之课堂合作流程一是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形成知识技能的基础。历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追求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教师设计的问题,应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思  相似文献   

2.
针对"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及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制定了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教学设计方案。通过联系生活,结合趣味课堂,以及围绕知识线和认知线创设的由易到难问题阶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启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讨论,达到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学生自学为起点,以"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支点,注重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相长。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构建了"自主合作——引领互动"教学模式,阐述了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方法与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现实的隔阂、应试教育的高压环境及师生教学主体差异化等问题,余映潮提出了以"板块式、主问题和一课多案"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这种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程敏 《职教通讯》2011,(22):25-27
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以该课程中的"循环控制"教学单元为专题,开展项目驱动下基于问题学习的教改研究,将基于问题学习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并给出具体教学设计案例与实践过程,实现"以案例群覆盖知识面,以项目驱动构建教学布局,以问题体系推进教学进程"的教改目标。通过问题推动教学进程,将各个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优化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软件技术基础I——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指导思想,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对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将学生的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教学实践证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强调以主题、问题及任务活动为设计核心,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分析传统《教育学》课程中"教学"内容在授课中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笔者将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方法应用于该内容,合理设计主题与专题,及其相关教学活动,以期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合作性课程学习的渠道。教师在进行"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时,可从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的客观条件等出发,寻找有效的途径去开展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9.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项目教学法为理论指导,对"职业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考"等环节的设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项目教学法指导下的"职业形象设计"课程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强调以"学"为主的"教学支持"设计,注重学习中"真实"情境问题的呈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学习中的分工与协作。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以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学习。但知识论证不充足、知识点状分布、绝对真理知识观等表层知识教学已偏离了学习的本质及价值,产生了知识教学阻滞深度学习的困局。教学推理是教师根据已知教学条件及个体情境认知,确定问题并生成教学策略的连续性思维活动。它克服了以往僵化的教学方式,为促进深度学习提供可能逻辑。其中,学科知识逻辑能促进学习触及知识的意义世界,学生经验逻辑能促进学习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实践自为逻辑能促进学习关联自我的生活世界。最后,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推理策略应着力于以"批判与交融"为取向的教学理解,形成以"联结与转化"为纽带的教学逻辑,开展以"假设与证据"为核心的课堂论证教学,创设以"推断与评估"为特质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