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向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而闻名,但也有不少地方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山东的饮食概况,试就从饮食文化这一角度对小说作一粗浅分析,并从中透视出晚清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下山东这一地区的饮食特点极其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
晚清科学小说呈现了大量关于科学技术和新器物的想象,这些技术、器物大多与"电"和"化学"两个概念紧密相关。对照科技史史料,不难看出这些技术想象同科学发展和科学交流间有着密切关系,呈现出晚清文人对科学知识的接受与理解,塑造了科学小说这一传统的桃花源式想象、对西方科技的体验与了解、仙道奇幻三者融合的产物。小说作者通过寓言式的书写,借"科学"之名创造了一个个乌托邦;而在小说虚构性的保护下,对"科学"的想象使处于精神与时局双重交困中的晚清文人,能够预先体验民族复兴之远景,藉以自我疗伤。  相似文献   

3.
杜慧敏 《科教文汇》2009,(23):237-238
晚清小说期刊在域外小说译介中将其读者定位为需要启蒙、需要教育的社会群体,表现出非常普遍的启蒙立场和现实关怀;而小说期刊读者却要求域外小说译介仍然按照通俗文学的消闲定位来发展。两者的相互“协商”,实际上使晚清小说期刊译介具有了“以无功利心的审美消闲为主、兼及风教的宗旨”。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国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变的过渡时期。晚清小说为转变的肇始,因为晚清小说已经具备了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因子,突出表现在晚清小说家们对于叙事艺术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运用叙事学理论对晚清小说进行研究成为晚清小说的研究热点且日益完善和成熟。本文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叙事艺术为研究客体,运用现已成熟的理论成果,对其作综合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国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变的过渡时期.晚清小说为转变的肇始,因为晚清小说已经具备了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因子,突出表现在晚清小说家们对于叙事艺术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运用叙事学理论对晚清小说进行研究成为晚清小说的研究热点且日益完善和成熟.本文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叙事艺术为研究客体,运用现已成熟的理论成果,对其作综合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在中西文化交融之初,其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林纾在译介域外小说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文化选择的问题.本文从晚清及民初的时局、中西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林译小说中的文化选择做一概括性论述.  相似文献   

7.
晚清的时候,整个官场腐败,清政府丧权辱国,而政府官员更是贪赃枉法、鱼肉人民,整个大清国已经是摇摇欲坠了。而就在这时候,反映清政府官员贪赃枉法的一部官场小说则在下层百姓甚至一部分官员中广为流传.而且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部小说就是晚清著名的《官场现形记》。  相似文献   

8.
任艺 《科教文汇》2007,(9X):194-195
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在中西文化交融之初,其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林纾在译介域外小说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文化选择的问题。本文从晚清及民初的时局、中西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林译小说中的文化选择做一概括性论述。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面对这个深刻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事件及其带来的思想启蒙,虽然一直有许多讨论,关注也在多种不同的层面,其中自然也有科学对文化思想带来的启蒙,但是由于当代文化对于科学客观性和普适性的高度评价,因此很少有人从文化主观价值方面思考科学的思想启蒙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垃圾科学"现象审视开放社会中的科学解释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垃圾科学的出现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新颖的文化现象,对垃圾科学概念的梳理,能够使我们有效区分形态各异的垃圾科学现象.垃圾科学的产生与科学解释过度有关,而科学解释权是一种隐蔽的文化资本,它在市场中存在着一种交易关系,垃圾科学现象的实质就是科学解释权在交易中的一种扭曲表现.  相似文献   

11.
科学基金制度是一个国家为了有效推动科学发展而制定的战略性举措。探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追溯其申请制度、评审制度、复审制度等制度创新的演变发展脉络。NSFC的制度创新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塑造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形成了文化积淀,促进了文化传播,已然成为科学文化建设与传承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伊犁马文化科学实践转向为案例,以科学、真理与民主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农牧民的民生改善为价值取向,探索以伊犁马改良为动因的马业和以民生改善为目标的马文化发展的科学实践哲学两个方面。以科学实践哲学理论指导新疆马文化产业从传统转向现代并取得创新成果,以期对中国西部马产业和马文化产业产生一般规律性的、科学实践哲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伟大事业,科学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纵观科学发展历程,人类通过科普实现知识体系的开放与共享、生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明理性的启蒙与教育。文章分析了科普的作用和价值,指出科普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提升科技治理水平效能,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保障公民行使科学文化权力,有利于加强创新系统和创新文化建设。进而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背景,指出科普在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社会治理、对外开放等方面大有作为。最后,从坚持科技为民的科普理念、筑牢科普传播阵地、立足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推动开放科学的大力发展、促进科普国际交流与协作等方面指明了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责任与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4.
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科学社会功能的认识是沿着科学可以提高自身"技艺"、可以为变革社会制度提供物质准备、可以更新文化内核的线索而不断深入的。从洋务派到现代新儒家,期间所展开的一系列关于科学知识的宣传以及科学技术的实践活动为近代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提供了富有意义的理性借鉴。由于中体西用框架的束缚,文化保守主义者在科学的价值体系与传统的政治、道德信仰之间自我扬弃,最终选择了坚守文化传统以实现社会变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两次鸦片战争不但显示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更招致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西方文化的大规模输入,然而囿于虚幻的文化优越感与流传日久的“西学中源”说,一般的中国知识分子较少考虑西方科学技术优胜的原因。王韬的个人经历及其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使他比同时代的士人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与较客观的认识。本文揭示了:王韬对西方科技文明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尽管在不同的情境中他的言论有时自相矛盾,但就总体而论,王韬是承认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他也是最早对此事实背后的原因进行思考与分析的中国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6.
姚琳 《科教文汇》2012,(15):196-197
欧洲的中世纪被很多人认为是科学史上的"黑暗时期",是科技发展的"漫漫长夜"。虽然中世纪的基督教对科学造成了摧残,但是中世纪的科学还是有了缓慢的发展,似乎并没有一些学者所认为的中世纪完全是被黑暗所包裹。那种启蒙历史观中的中世纪黑暗说,似乎由于更加深入的研究,这种说法正在完全地崩溃。正如丹皮尔所说"中世纪是近代的摇篮"。中世纪传承了古代文化,孕育了近代科学的萌芽。本文将从中世纪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科学文化的复苏—大学的兴起,这两个方面来说明中世纪的科技发展,以此来完全地否定黑暗时期的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戴宏  徐治立 《科学学研究》2010,28(9):1290-1293
文化价值观在特定时代条件内对科学发展起着不经意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从清教伦理与儒家文化的比较角度来看,这两种文化价值观对近代科学发展分别具有不同的科学价值导向功能、科学思想方法导引功能、科学兴趣培养功能以及科学精神培育功能。文章认为不断建构恰当的科学文化价值观和创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文化环境,是促进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研究法,首先分析了文化与价值的意义、科学研究的文化价值意义,即人类的存在与一定社会的文化及价值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科学研究是一种文化现象并在价值观念等层次上深刻影响着文化,进而推导出高校科协的文化价值意义:高校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推动科学文化传播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内部群体文化与同类价值意识对科技工作者个体文化人格的形成发挥价值导向功能;在学术文化交流过程中通过批判、继承和创造进行文化融合;在传播、普及科学知识过程中以自身的观念、意识、行为去影响公众。高校科协应构建具有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文化价值体系,引领科技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代科学的体制化是“实验型”科学知识生产制度及其意义不断展开的历史过程,也是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的过程。要深刻理解近代以来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必须从这个影响深远的历史进程出发。“求真知”的科研文化和“致实用”的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共同构成了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必要条件。但在这两个文化要素之间存在着冲突,具体表现为科学的“功利性”和“自主性”之间的摩擦与对抗。  相似文献   

20.
耶稣会士所制《时宪历》被清朝用作官方历法后,朝鲜宫廷立即发起了掌握这一体系秘密的计划。此后一个多世纪中,朝鲜宫廷派遣了一系列官方使团到北京,向耶稣会士和清朝天文学家学习天文计算。之前的历史叙述把这一过程描绘成朝鲜对“西方”科学的引进。与此相反,本文将朝鲜后期引入西方天文学的事件重置于更恰当的历史背景,即中朝科学关系之中。首先,比起朝鲜人对新奇的西方科学纯智力上的兴趣,这一计划的产生,更多是由于李朝宫廷迫切需要同新的中国朝代保持一致的计时体系。第二,领导这个计划的官员们认为他们自己是在沿袭一个重要的历史先例,即15世纪早期世宗大王引入元朝《授时历》的计划。最后,为使由西方神父制作、“野蛮的”清王朝使用的历法体系合法化,朝鲜天文学家们赋予它一个新的文化身份;他们认为它并非完全源于西方,而是来自由徐光启和梅文鼎等中国士人发起的中西综合。更重要的是,因为《授时历》最初是由明朝主持制作的,可以看成是朝鲜王朝正确地采用了中国的高贵遗产——明朝灭亡后朝鲜是中国文化唯一合法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