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令人振奋,表明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国大陆学者并不逊于他人。尽管获得诺贝尔奖需要各种复杂机缘,且不能由此说明所有问题,但屠呦呦获奖,可以使受制于现行教育和人才体系的人们有所觉悟。对于科学界有些学者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甚至出现文献错误的现象,我们也应有所警醒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家的“诺贝尔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奖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世纪之交,对中国如何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本文以缩宏的方法,概述了20世纪诺贝尔奖的主要特征,进而运用改革的观点阐述中国冲击诺贝尔奖的基本对策,并展望了21世纪中国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每年的10月份,诺贝尔奖的揭晓,成为全球的人们倍受关注的话题。我们回眸诺贝尔奖107年的漫长历史,从1901年到现在,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加执着。  相似文献   

6.
《金秋科苑》2008,(21):1-1
每年的10月份,诺贝尔奖的揭晓,成为全球的人们倍受关注的话题。我们回眸诺贝尔奖107年的漫长历史,从1901年到现在,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加执着。  相似文献   

7.
<正>事件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研制出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次获奖彻底打破了"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的魔咒,增强了国人的信心。在获奖的喜悦之后,我们不禁会想,下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会是什么样的人,会来自哪个科学领域呢?今后,中国的诺贝尔奖会"蜂拥而至"吗?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奖是世界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世纪早期,上海《万国公报》、《科学》和《东方杂志》等报刊先后向国人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设立情况;分别报道了1903年、1905年、1914年、1920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有的不历年诺贝尔奖得主进行分类统计,并呼吁中国人奋起直追,争取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奖 1957年,是中国人在人类近代科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首次有两位中国科学家以革命性的深邃理论成就获得了在科学上有至高地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到现在为止,这也是诺贝尔奖正式记录中仅有的两位登记为中国国籍的得主。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名字从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 曾涛:2001年,我们栏目转播了诺贝尔奖的百年盛典。在准备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奖第一次发给了中国的一个研究团队,这样,今年的Ig诺贝尔奖终于也要写上中国人的名字。我们采访了蝙蝠口咬现象研究的通讯作者,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有66年历史的科学大奖,拉斯克奖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名声。然而,"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这个说法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不难理解,在拉斯克奖颁奖之后,屠呦呦的名字在中国很快就广为人知,人们都对这个"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充满期待。再后来,她又被形容为"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2.
晨曦辑 《金秋科苑》2012,(20):41-43,47,44-54
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大奖——诺贝尔奖(2012年度)揭晓,让每一位华夏儿女欢欣和鼓舞。诺贝尔奖自从1901年颁发以来至今,终于在这一世界级大奖颁发111年,中国作家莫言首获诺奖。 诺贝尔奖有7个奖项: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丈学、和平、经济、地球(环境)。当诺奖揭晓后,中国一些专家纷纷解读诺奖各个奖项。  相似文献   

13.
最近,杨振宁做客央视《面对面》节目,在谈到获得诺贝尔奖的感受时说,他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一个看法——中国人不如外国人。  相似文献   

14.
徐飞  陈仕伟 《科学学研究》2012,30(7):976-982
 比较近十年(2001—2010)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后发现,中国杰出科学家正在走向年轻化,而诺贝尔奖获得者则呈现出年长的趋势。这一明显反差表明,杰出科学家的重要成果获得国际最高学术认可的时间在延长,追踪研究发现,杰出科学家的创造力高峰年龄也有后推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在杰出科学家,尤其是年轻杰出科学家的管理策略方面做出新的调整,以支持和保障他们进一步成长,攀登世界科学高峰。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因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奖。虽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一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家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中国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如何?虽然这些问题,作者很难论述全面、深刻,但我们应唤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创造持续而又稳定的科学大环境,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提高全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实现中国人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实质(一)诺贝尔科…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五十周年,也是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的百岁诞辰。在简要叙述史事的同时,作者的关注集中在相关的文化因素方面,指出在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的历史中,中国和日本不但进程有别,其民族心理和思维模式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中国需要一场真正的教育体制改革。"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在自己的网易博客中这样写。他认为,人才成功靠的是志趣、兴趣、信念、执著等。中国科学家研究的不是自己的兴趣,而是任务,这是中国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前Google中国区总裁、现北京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和家长的公开信中坦诚地说:"……毫无疑问,许多现有问题要解决还需要经费、政策甚至思想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怀孕的女人不易跌倒?奶牛们也会感受到人类的爱心吗?胸罩难道不只一种用途?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赋予了研究者们灵感并让他们获得了“2009年搞笑诺贝尔奖”,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山寨诺贝尔奖。如果你搞不清真正的诺贝尔奖,那么下面这些研究会不会让你对科学更有兴趣了呢?  相似文献   

19.
2008年的诺贝尔奖皆各有归属,但中国还是与之沾不上边。不过,可以让国人稍有安慰的是,有一个叫钱永健的人成为化学奖得主之一。这个消息让国人兴奋了一阵子,因为钱永键是钱学森的堂侄。有了这层沾亲带故的关系,似乎诺贝尔奖就能与中国人搭界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度诺贝尔奖揭晓了,中国的科学界和文学界仍然没有能实现零的突破,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53年了,为什么至今诺贝尔奖仍然同中国无缘呢?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一般一个国家建国三十年,一定会有人获得此奖。就连巴基斯坦、南非等国都是如此,但只有中国却十分例外。过去中国的学者们认为:诺贝尔奖是用西方的标尺,对东方国家有文化歧视。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只是中国人自我安慰的好办法。为什么与中国毗邻的日本,其也处于东方却频频获奖呢?就诺贝尔文学奖来言,评委中就有懂汉语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终身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