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书名:《相约名人——文学与艺术专辑》定价:36.00元作者:叶永烈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8月ISBN:9787110078068三、科普作品的多样化和科幻小说的特殊地位进行科学普及,必须借助于媒介物,这个媒介物就是科普作品。人民群众对科普的多方面需求,客观上要求科普作品的多样化。科普作品的多样化,是科普创作繁荣发展的象征和标  相似文献   

2.
科幻小说作为我国文学发展史上较晚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创作受到“文以载道”传统文学价值观念的影响“,工具论”在相当长的时期成为我国科幻小说的主要创作观,滞后了我国科幻小说的发展。随着由工具论向人性化、社会化等创作观念的转变,我国科幻小说创作向文学本体回归,呈现出日益丰富多彩的创作格局。  相似文献   

3.
袁慧 《科教文汇》2008,(28):250-251
作为科幻经典,爱伦·坡的《汉斯·普法尔历险记》不落以往同类小说的窠臼,具有开创科幻小说之先河的意义。它将科学性与瑰丽的想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以其创新性为之后的科幻小说创作提供了崭新的模式。本文通过探讨小说中情节的跌宕起伏、科学与想象的完美融合、以及它对西方科幻小说的深远影响等方面来彰显坡的这篇科幻小说的永恒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时下,科普创作界普遍陷入一种困惑,科普作家们呕心沥血地创作出许多科幻小说、科幻小品文却无人问津。想当年,作家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等挺出名的科幻小说,让人们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文字,领略到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5.
<正>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北京与刘慈欣等科普科幻创作者座谈。他希望大家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高扬理想和科学旗帜,创作更多受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科学正能量。今年8月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荣获第73届世界科幻小说大会雨果奖,中国科普科幻界深受鼓舞。座谈中,大家就繁荣科普科  相似文献   

6.
<正>上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人民幸福梦,也是科技腾飞梦。科普科幻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展现中国梦,是我们的重要责任和特殊价值所在。刘慈欣同志创作的《三体》荣获世界科幻小说大会雨果奖,这是中国科普科幻事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科普科  相似文献   

7.
郑文光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被喻为中国的“科幻小说之父”。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协科普局《科学大众》(即本刊)编辑、《文艺报》和《新观察》记者。1976年他到中科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文史研究。1954年他发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他的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科幻大奖”。他发表在《科学  相似文献   

8.
台湾自上个世纪50年代出现本土科幻小说以来,台湾作家在科幻文学方面的努力令我们瞩目。本世纪初,为鼓励、促进中文科幻小说创作,台湾设立倪匡科幻奖;2011年2月,为推广华人科幻文化,中华科幻学会在台北成立。从本期开始,我们与中华科幻学会携手台湾科幻作家,为广大读者陆续奉上引人入胜的台湾科幻佳作。本期刊载的,是出版了近百万字奇幻作品、并连续两届获倪匡科幻奖的著名作家李伍熏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科协论坛》2014,(12):30-33
近年来,武汉市武昌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国科普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基本原则,健全完善科普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推进基层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科学化的创新之路。但要建立完善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使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与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新要求相适应,武昌区还要从三个方面努力:充分认识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建设在科普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把科普益民作为加强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把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作为加强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韦树英 《学会》2004,(1):44-45
<正> 去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将科普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科普法》的第十二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这对科协的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也为新时期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在纪念《科普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与时俱进思考新时期的科普工作,我们必须要做到“两坚持、两树立、两注重。” “两坚持”就是要坚持“依法科普”的路子。坚持走“群众路线” 《科普法》将科普工作纳入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科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科幻作品作为科学幻想的载体常将科学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为深入探讨科幻教育的作用,了解科幻作品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与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的相关性,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结合SPSS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中等程度相关,子维度中技术观影响与应用关注、想象力影响与议题关注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12.
王倩 《科教文汇》2011,(20):41-41,48
科学幻想画简称科幻画.是少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有着独特的思维创意,对未来科学发展进行畅想、展望.是少儿在已掌握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应用绘画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遐想而绘制的且具科学性、创造性的平面绘画作品.是科学艺术星空中的璀璨新星。  相似文献   

13.
晚清科学小说呈现了大量关于科学技术和新器物的想象,这些技术、器物大多与"电"和"化学"两个概念紧密相关。对照科技史史料,不难看出这些技术想象同科学发展和科学交流间有着密切关系,呈现出晚清文人对科学知识的接受与理解,塑造了科学小说这一传统的桃花源式想象、对西方科技的体验与了解、仙道奇幻三者融合的产物。小说作者通过寓言式的书写,借"科学"之名创造了一个个乌托邦;而在小说虚构性的保护下,对"科学"的想象使处于精神与时局双重交困中的晚清文人,能够预先体验民族复兴之远景,藉以自我疗伤。  相似文献   

14.
科学小说在时代焦虑的驱动下,文学上的准备尚不成熟,就已经承载了过多的启蒙功能,两相矛盾之下,造成了这一文类的硬伤。晚清文人少有人经历过专业的科学训练,过分强调启蒙的急进心态驱使下,科学小说如同一个被撑大变形的口袋,扭曲着呈现在读者面前。而通过对种种扭曲的文本现象进行深入挖掘,我们得以对科学的真正处境有更深了解。晚清科学小说反映出后世唯科学主义的源头实际在科学文化传入的晚清即已显出端倪,这一系列文化心态的错位并未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消失,而是在日益汹涌的科技大潮中越发明显,通过对晚清科学小说诸多倾向的细致追溯,能够使我们对当下的科学文化心态有更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Science fiction remains an alien dimension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studies of scienc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attentive to various "literary technologies" in scientific practice, the metaphorical features of scientific discourse, and the impact of popular science writing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the function of science fiction and even literature as such in the histo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often been obscured, misconstrued, or repudiated owing to conventional notions of authorship, influence, and the organic unity of texts. The better to address those close encounters where scientific practice makes use of speculative fiction, this essay proposes that we instead analyze such exchanges as processes of appropriation, remixing, and modification.  相似文献   

16.
Drown E 《Endeavour》2006,30(3):92-97
Long-neglected by scholars, the pulp science fiction (SF) magazines of the Gernsback era (1926-1937) are due for re-examination. Presumed to be sub-literary stories for boys or, paradoxically, escapist leisure reading for practicing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the SF from this period is actually neither. It is a powerful resour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ways ordinary people engaged with 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industrial modernity. Published by a passionate entrepreneur seeking fame and fortune, composed by writers paid piecework rates and read by you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husiasts aspiring to authentic remunerative work, the earliest pulp SF necessarily provoked inter-class discussions about labor, managemen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7.
In 2009,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aired a series of science fiction-themed recruitment commercials on network television and their official YouTube channel. In these advertisements, the superimposition of science fiction imagery over depictions of Air Force operations frames these missions as near-future sci-fi adventure, ironically summarized by the tagline: “It’s not science fiction. It’s what we do every day.” Focusing on an early advertisement for the Air Force’s Reape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this essay explores how themes essential to the science fiction genre play a role in influencing contemporary attitudes about autonomous and semi-autonomous robotic weapons, as well as the way in which the aesthetic and functional qualities of these advanced technologies are used to frame moral arguments about their use. As a reconfiguration of the near-future battleground in the guise of science fiction, the “Reaper” ad reveals the way in which science fiction has come to serve as a functional-aesthetic benchmark and cultural sounding board, against which “every day” technologies can be measured and claims about their value, ethos, and social appeal are made.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ethical entanglements between science fiction film and video games, and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the complex role science fiction plays in influencing 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military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幻小说自新时期以来得到迅速发展,既有老作家的努力,也有新作家的接力,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发展过程中,既呈现出"从硬科学到软科学"、"从憧憬到反思"、"从现代到后现代"、"从少儿到成人"的趋势,也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吴学周“计划科学”思想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邦红 《科学学研究》2008,26(6):1149-1156
 揭示1942年吴学周拟定的《我国战后科学研究计划刍议》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该计划所反映的思想、思想的来源、背景和实质等。认为:吴学周是坚持“计划科学”的,他的计划限于应用科学并充分考虑计划中的“自由”,计划应该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建立合理的科研机构体系,其次是各方的“合作”。《刍议》的理论来源有贝尔纳的“计划科学”理论,也有波兰尼的“科学自主性”理论,更有国内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作为基础。其实质是完善建制化的尝试,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运用计划理论对科学发展进行“计划”。计划中的机构体系是我国建国初期所采用的体系。其中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广泛运用,在我国科学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钱学森不仅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科学成就涉及很多领域,他的科学思想内容丰富,学术见解深刻新颖,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一位不可多得的科学天才。科学学思想是其博大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影响是深远的。钱学森是我国科学学学科建设的倡导者,其科学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深化了认识的辩证过程,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实践内涵的理解,具有较高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