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典小说、尤其是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是按照特定的构造模式进行的。陈维昭在《明清小说人物塑造的基本模式》中指出,明清小说人物的塑造有三种基本模式。一种是,作家感兴趣的是客体世界中的人际关系,着重描绘人生世相的种种情态,在人物塑造上追求“酷似”“毕肖”。《水浒传》里宋江等人的形象属于这一模式,而《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则使这种模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到了臻于完善的境地。另一种是,作家依据信仰、理想塑造人物,即所谓“传奇模式”,小说中的人物对外界的一  相似文献   

2.
哈薇 《青海教育》2002,(10):17-17
“《校园文化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表自己看法展示自己才华的园地,那里有我们人生的标的,任我们徜徉的殿堂,她是我们与老师心灵的桥梁,在那儿,可以放飞我们的理想。”……诗情画意般的描述是互助一中学生对他们的《校园文化报》的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3.
陈德玮 《现代语文》2007,(5):26-26,25
《庄子》一书所描写的形象极为丰富,但这些形象的意义,不是作为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而仅仅是作者的意识和理想的外现物,是某些哲学观念的具象化,这就是解读《庄子》形象系列的方法。在《庄子》所塑造的这些人和动物形象身上,具有他们作为人或动物的原型色彩,但又明显地有某种外加的哲理成分。我们从“思辨的哲理具象化”这一角度去思考,问题将迎刃而解,我们将由此进入一个瑰丽、宏阔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4.
覃国斌 《广西教育》2012,(33):70-70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艺术文化的完美结合,体现“礼”、“乐”的和谐统一,是一种以礼乐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文化,它追求对高尚人格的塑造,对人生理想的激励。  相似文献   

5.
孟称舜的《娇红记》是晚明继汤显祖《牡丹亭》之后的又一部爱情戏曲杰作。作者以崭新的思想意识和圆熟的艺术技巧,使得《娇红记》无论是在创作手法、“同心子”爱情理想的建构以及侍妾形象的塑造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孔尚任的《桃花扇》塑造了李香君、侯方域以及阮大铖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杨龙友的双面性形象格外突出。首先,杨龙友的双面性不仅体现在他对故事情节穿针引线的作用上,还体现在了对正反双方人物的连接上,成为不可或缺的中间人;其次,杨龙友的双面性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接近于现实生活,改变了以往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手法;最后,作者塑造杨龙友双面形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为自身的创作目的服务,并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了“对称”这一中国古典审美理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历史小说的面貌出现在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艺术长廊的时候,无疑给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瑰丽的风采。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既高度地忠实于历史事实,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形象之失时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一再强调过这样的意思:艺术之所以有别于历史,是在于历史讲的是人类的生活,而艺术讲的是人的生活。(见《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在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学艺术体裁里,作家正是通过对“人”——即形象的塑造,去向读者讲述人生故事,抒写世间的悲欢,表现出一定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侯方域是《桃花扇》所塑造的男主人公形象。通过艺术典型侯方域来考察孔尚任对历史人物的改造,这些改造反映了孔尚任抨击权奸、谴责福王的政治思想和对复社文人褒中见贬的政治态度,并表达了他归隐的愿望,体现了《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0.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写尽了“爵士乐时代”的繁华与虚空.通过表现主人公盖茨比的理想和爱情与当时社会和环境的冲突,菲茨杰拉德揭示了主人公的毁灭性命运,塑造了一位社会悲喜剧中的“反英雄”形象.本文通过分析盖茨比的“反英雄”形象和展示“爵士乐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价值观,来揭示盖茨比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从王昭君悲剧形象看《汉宫秋》的主题思想赵凌宇《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家马致远的代表作,是一部以“昭君出塞”的历史题材为创作依据,并针对当时现实进行了艺术创造的不朽剧作。马致远在剧中塑造了一位容貌出众、品行高尚、外柔内刚、能为祖国安危和民族尊严而牺牲一...  相似文献   

12.
周德义所著《思辩的哲学》是一部通俗的哲学著作。书中谈人生的理想,构建美好的“心之屋”,谈人生的信仰,描绘信仰的力量绽放的永不凋谢的生命之花,谈人生的选择,倡导选择一颗善良纯朴的硕大无朋的心,谈人生的意志,塑造了“从悬崖峭壁的缝隙之中凌空斜刺出来的苍劲的黄山松”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一再强调过这样的意思:艺术之所以有别于历史,是在于历史讲的是人类的生活,而艺术讲的是人的生活。(见《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在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学艺术体裁里,作家正是通过对“人”——即形象的塑造,去向读者讲述人生故事,抒写世间的悲欢,表现出一定的人生境界。正因为形象对文学作品来说具有灵魂般的意义,所以古往今来有无数的小说家和戏剧家都为写好、写活人物形象而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这其中,有一批翘楚者找到了那把进入形象塑造之堂奥的钥匙,那就是如钱谷融先生所说的,“决不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人物的外…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是,“把每一形象的看得见的外表上的每一点都化成眼睛或灵魂的住所,使它把心灵显现出来”。林黛玉作为《红楼梦》这部“绝大悲剧”中的一名主要悲剧人物,寄寓着曹雪芹极为深沉博大的审美理想。为了把这一悲剧人物塑造得优美而动人,曹雪芹在众多人物形象中着意突出林黛玉形象,使得《红楼梦》这部奇书,既展示了众多优美的女性形象的“群芳斗妍”,又凸现林黛玉作为主人公的这朵奇葩冠绝群芳。可以说作者深得在人物关系中塑造人物的艺术真谛和使主要与次要人物相互映衬的艺术哲学。作者塑造林黛玉形象时构思之缜密,笔调之精美,连书中第一主角贾宝玉都因之逊色。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才有人得出这样一利虽不无偏颇,却也事出有因的论断:“此书专为灵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小说的形成发展史上,《金瓶梅》的美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金瓶梅》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颇具活力。本文解读、剖析了这部奇书形象塑造的美学价值: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人物第一次走入长篇小说的艺术殿堂;他们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呈现出多变的形象;同时,觉醒的女性有了合理的追求与欲望,开始了抗争。由人物形象剖析出作者的美学观:以丑为美,形象的市井化,关注人性。  相似文献   

16.
《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喉舌”,承担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苏区建设和巩固及激烈的“反围剿”斗争,为了寻求局部执政的合法性、破除负面形象,中国共产党把《红色中华》作为形象塑造的重要窗口。在《红色中华》的宣传和塑造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塑造了爱国御辱、先进政党、清正廉洁、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回顾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历程,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一些宝贵历史经验,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俊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2):16-18,52
《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给其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此书中,司马迁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极大的痛苦,表现出了他为理想而忍辱负重的不屈意志,阅读《报任少卿书》,似在阅读司马迁饱含血泪的人生之路,从中可感受到司马迁高尚而独立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堪称是一座神秘莫测、气象万千的“城堡”,是一座魔镜式的艺术宫殿。自初版问世以来,有许多艺术探险家都企图进入其中领略其无穷奥秘,但多因不得要领而难登堂入室,令人遗憾地阻隔在《围城》之外。《围城》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笔者以为:《围城》的魅力皆在“围城”二字上。“围城”是作品的通贯大喻,是寓言,又是预言。钱钟书在《围城》中创造了独特的“围城意象”,构筑起艺术的“围城世界”,塑造了现代“围城人”,从哲学意义上,对整个人类情境和心态进行了形象概括和艺术把握,对人生价值命运作了深层探索,揭示了现代人类文明和现代人生困境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正因为如此,《围城》才以其诱人魅力超越时空地吸引着读者,又以其深厚隽永的  相似文献   

19.
法国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是法国文学史上一部极具特色的“反经典”作品,主人公巴达缪的形象具有典型的反英雄特征,本文认为,巴达缪是命运被主宰的普通人,作为士兵却厌恶战争,思想上充满了荒谬的逻辑和黑色幽默,但是他在游历中对于恶的事物进行坚决的嘲讽和批判,在生命危急时刻运用智慧求生,又有“当逃兵的英雄”的一面。巴达缪的形象对于黑色幽默派文学反英雄的塑造有极大影响,具有鲜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离骚》中的自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是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浪漫主义诗人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常常以自己的主观世界为直接的表现对象,他们的作品往往是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屈原就是一个运用诗歌鲜明而突出的表现“自我”的诗人。他的《离骚》正是塑造“自我”形象的优秀诗篇。 (一)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它以广阔的生活画面、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深刻地展现了屈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评价,尽情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情怀,从而艺术地塑造了屈原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