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抗战初期,中国正面战场全力抗战、有得有失,以空间换时间,符合国民党的整体抗战战略;中国正面战场的溃败是局部溃败,失利是局部的战役的失利,撤退是战略撤退且基本有序;正面战场的抗战是抗战与战略转移相结合,抗战掩护了全国的战略转移,战略转移支持了抗战.在抗战中,中国的军事系统得到了完整的保存,聚集了继续抗战的实力.  相似文献   

2.
江苏抗战民歌是江苏地区流传的以传统民歌曲调填入抗战唱词的民歌.在填词过程中,既有原样保持民歌曲调的抗战民歌,亦有对原民歌曲调进行变化的抗战民歌.其题材与体裁众多,在多种题材中反映抗战生活的多个侧面,在丰富的体裁中展现抗战音乐的不同形态.江苏抗战民歌在民众熟悉的曲调中融入抗战文化,实现了特殊历史条件下传统民歌的重塑;同时,将抗战的政治符号嵌入民歌,通过民歌的传唱来重构民众的政治文化,增强民众的革命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江桥抗战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齐齐哈尔地区成立了组织,江桥战役中,共产党组织、宣传反对日本入侵,拥护马占山抗战到底,对江桥抗战起着鼓舞和推动作用.江桥抗战,是中国共产党号召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初步尝试,开创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先例,为以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奠定了基础.江桥抗战的伟大战绩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组织群众等基础工作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在江桥抗战中的历史作用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4.
香港与大陆一表带水,唇齿相依.大陆的全面抗战爆发后,香港一方面成为海外抗战物资进入大陆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香港同胞也积极投入祖国大陆的抗战斗争之中.与此同时,大陆各种爱国进步力量也在香港开辟了抗战的第二通道.  相似文献   

5.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日战争.在抗战之前和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坚决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抗日的党派和阶级,准备和推动了平津抗战和华北抗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严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1月上旬忻口、太原失陷后,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作战的正确方针,推动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开创了华北抗战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开辟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歼灭和牵制日军之多,历尽艰辛和所作牺牲之大的是东北战场.而东北战场的开创则始于江桥抗战.江桥抗战开始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战争,江桥抗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开始.江桥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大规模战役.在江桥抗战中尽管中国守军失败了,但它给日军的打击和在国内外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抗战初期,国民党抗战军队比较努力地进行抗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8.
重庆抗战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中国的首都和盟军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丰富的抗战文化旅游资源.重庆的抗战文化旅游是都市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之一.本文在分析开发抗战文化旅游资源的意义和分析极为丰富的重庆抗战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重庆抗战文化旅游资源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抗战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五四新文学”在抗战时期的延续和发展.抗战文学对于文学队伍、文学版图、创作主体、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抗战之前的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文艺运动也都或明或暗地影响了抗战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不同抗战观念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道炫 《历史教学》2004,7(3):11-17
西安事变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事变前国民政府的对日立场、中共对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反应、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及事变的发起与解决过程看,导致西安事变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是否抗战,而在于如何抗战,蒋介石与张学良、中共之间最根本的分歧在于两条抗战道路,即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观念上的冲突.正是由于西安事变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蒋介石自我中心的内外政策,才大大促进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朱执信是近代中国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 ,在十月革命前的 1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 ,他确立了从思想上建军的原则 ,实现对会党和旧军队的领导 ,加强部队的军事和政治训练工作。十月革命后 ,他主张“以俄为师” ,用革命主义来武装士兵 ,以此作为建军的根本 ,实行官兵平等 ,建立“寓兵于工”的新兵制 ,创建一支革命军队———劳动军  相似文献   

12.
对1857年3月至1858年5月捻军与太平军在两淮地区的联合抗清行动进行考察,认为两军走上联合抗清之路出于各自摆脱困境的现实需要;联合壮大了抗清实力,取得了正阳关之战的胜利;联合具有功利性,军事行动不能协调一致,没有达成预期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河西质子军是蒙古军事力量中最早的西夏军队,它在成吉思汗时期组建,后被元朝统治者沿用,质子军制度也在元朝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这支由河西贵族富户子弟组成的军队,无论是在蒙古人的征伐战场中,还是元朝的统治体系下都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德军队现代化思想对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增强忧患意识,进一步明确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性;更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认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艰巨性;实施科技强军,进一步提高学习和创新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5.
瓦窑堡的意外失陷,既非红军“不战而弃”,更非中共为照顾与东北军的统战关系而故意让出。实则是在敌我兵力众寡悬殊的背景下,东北军的突然进兵及中共决策上的轻敌麻痹、疏忽、犹豫等因素所致。此一事件,既暴露了中共在西安事变前后处理重大问题时的某些不成熟之处,也为我们准确理解张学良暨东北军与中共及红军间的特殊关系提供了衡量的尺度。  相似文献   

16.
龚德树,捻军军师,白旗总旗主,捻军前期领导人之一,是捻军行动、方针的重要策划者。相对于其他捻军领导人狭隘的小农意识和地域意识,龚德树是捻军中最具大局观之人,他清醒地意识到捻军力量的不足,坚持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直至1861年战死。龚德树战死较早,但在前期捻军中的重要性不亚于盟主张乐行。目前对其研究较少。通过对龚德树生平的论述,希望对其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简论捻军斗争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广泛收集的清朝官方文书、地方志及其他资料,在系统探索捻军历史的基础上,认为捻军斗争极大地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打击了列强的侵略势力,给北方地区广大群众带来一定益处,对太平天国运动、陕甘回民起义与当时北方群众反清斗争作出过贡献,且对近代人民革命斗争产生深远影响,还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抗战初期组建的新四军原本是一支文化缺乏的军队,后来因为新四军领导者大力延揽人才,善于使用人才,营造学习氛围,使新四军成为政治素质硬、文化素养高、军民关系密切的人民军队,新四军的成功的文化建军之路,对当今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晚唐,为应对吐蕃东进与南下的军事威胁,弥补安史之乱边兵东调造成的军事真空,代宗惩 艾往事,重建边兵并定名为防秋兵,恢复了边防有备的局面。故本文针对唐代防秋兵的有关记载,重点考察了 防秋兵的兵力构成及防秋兵云集西北西南边防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是1939年为纪念卢沟桥事变以后第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由时任十三军代军长的张雪中撰文并书,该碑对研究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