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艺消费从前现代到现代的剧变与文化的转型密切相关.史前时代的文艺消费与公共生活密不可分,遵循着共享规范和均等规范.古代社会金字塔式的社会权力结构使得等级消费被视为合理的消费格局,文艺消费具有鲜明的功利色质.现代性文化使古代静观、膜拜的教化式、信仰化的文艺欣赏为具有浓厚商品化、世俗化色彩的现代文艺消费所取代.在现代文艺消费中,一方面是对感性世界和感官欲望的热中,一方面则是对审美超越和艺术独立的向往和推崇,二者并行不悖,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2.
文艺消费与文艺生态建设息息相关。在文艺消费中必须处理好多种消费形式、需求的关系,使之正态发展。在文艺消费中还必须从文艺生态建设的高度着眼,自觉地保护文艺物种,维护文艺消费的多样性和多种文化形态的共生与协调。还要重视文艺消费与整个精神文化、社会消费的结构和谐适中、生态平衡。进行文艺生态建设还必须处理好伦理道德完善诉求与娱乐纵情原则的关系,保持二者适当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对当代审美文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作为社会特殊知识群体的大学生来说,其影响则更为深远。网络文学不仅提高了大学生进行文艺创作的积极性,有助于激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思维,而且在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与文艺接受习惯,改变着大学生的文艺观念和文艺消费意识。同时,我们也必须积极主动地克服当前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建设绿色的校园网络文学。  相似文献   

4.
消费文化深刻影响了当代文艺的生产和消费状况,当代文艺的创作和接受逐渐转换成了生产和消费,开始接受市场的冲击、商品法则的制导、商业规律的影响。作家个体的独立创作越来越让位给流水线式的集体"文化生产",文艺生产方式日趋多元化。消费文化语境也直接影响了文艺产品的形态,今天的文艺作品再也不是艺术家私人心性的物化品,而是策划者的文本、作者的文本、制作合成者的文本、消费者的文本等不同文本的叠加化合形态。消费文化也渗透到了当代文艺消费的各个方面,重新建构了文艺消费的主体和客体。  相似文献   

5.
文艺消费是一个含义复杂的术语,从不同的角度看,在不同的意义参照系中它的含义大为不同。所谓文艺消费就是以文艺产品的精神意义消费与商业消费复合体为主导形态,同时包含作为前商品时代遗留的非商品消费的文艺消费、作为指向超越了商品化逻辑束缚的后商品时代的可能境界的非商品消费的文艺消费、各种边缘化的亚商品消费的亚文艺消费在内的一切对文艺产品、文艺服务和其他相关文艺设施的使用活动。消费在历史上的诸种含义也共存于当代文艺消费中。当代文艺消费呈现出商业性与非商业性、产业性与事业性、个体性与社会性、膜拜性与展示性、修心性与宣泄性对立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文艺消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这个研究对象的顽强的客观存在迫使我们必须去研究它、认识它。文艺消费不是一个先验的逻辑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在现代社会,经济的中心客观上必然由物质生产转移到文化生产。图象化和景观化是当前文化消费的重要特点,我们应当正视这个事实,按照当代审美活动的特点来正确对待公众文化消费的欲求,引导中国文化产业、文艺产业良性发展。文艺消费对文艺生产的影响也渗透到了文艺样式的层面。现代文艺消费模式所制约的不仅是文艺生产的内容,而且是文艺生产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和商业文化对文艺领域的全面渗透,文艺活动的商品经济性质和产业性质日益明显。因此,文化生产、消费的视角成了文艺研究的重要视角。本雅明和托夫勒等人关于文艺消费的研究都是在这种文化视野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虽然富于开创性意义,但他们的研究仍有颇多缺憾。这些不足显示出了文艺生产消费状况的复杂性,因此进行文化生产、消费的研究必须充分重视特定文化语境中文艺生产、消费状况的具体性、特殊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是《文艺消费导论》中研究的进一步延展。该书聚焦于新世纪以来新媒介文化语境中当代中国文艺生产消费出现的新变化,细致论述了新媒介对文艺生产与消费的复杂影响。该书深刻揭示了当今中国文艺在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影响下审美范式的转变,强调一种"艺术———传媒化合型的新型美学范式"正在诞生。该书认为只有正视当今媒介转型的新状况,才能更好地在传统文艺与新媒体文艺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从而促进文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价值学方法被引入文艺理论研究后,理论界对文艺从作者的创作、文体形式、读者接受以及文学的社会功能等等众多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也力图从文艺价值的角度对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艺生产与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次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对文艺商品的研究,必须深入到文艺的生产、传播、消费流程中。生产是本源,消费是彼岸,中介便是传播;在这三个环节的内部,主体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存品格。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海城市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加速了现代化进程。上海都市文化市场体制逐步形成。上海拥有现代中国最发达的出版机构和传播媒介,报刊传媒繁荣,出版业平民化,自由的文学撰稿人队伍出现了,文学的接受机制发生了变化。这对上海乃至全国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消费社会的新语境中,出现了大量挪用、拼凑和改写经典的现象,人们不再迷恋于经典的深度阐释,而是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表象游戏。我们应正确认识这种文化状况。本文通过分析消费文化的大众立场对文学经典的精英立场的冲击,并考察了文学经典自身的特质,认为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学经典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连载小说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另类文学——消费文学的兴盛。它必须依靠自身的公开影响为自己和报刊去吸引读者,故连载小说与商业性有着天然的共生关系。在内容上追随当下读者,注重消遣性,它自身的空白、中断形式,常常被商业化的目的所利用。  相似文献   

14.
文学消费与文学的功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学的功用问题几千年来人们已形成了大体一致的认识。但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的成熟和消费时代的到来,学的消费性受到空前的重视和强调,这固然突出 了读在学活动中的地位,但同时也带来不少弊端,造成不少作家跟着市场走、一味媚俗的状况,使学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自己的社会功用。本对此提出了批评,并对消费时代学如何发挥社会功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体育消费是指学生直接或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的经济行为。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的内容包括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项目的研究状况等。本文对1989年以来我国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及分析,并对上述研究的总体现状加以评述和阐释,目的是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及其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介作为生产车间和传播途径的网络文学成为消费时代文学最重要的表征之一。互联网促使网络文学的话语生产演变为能指的狂欢,产生文体形式多元化和语言专制化等多种现象;一些雅俗共赏的佳作在消费市场上不断引起轰动效应,然而模仿雷同者多、精神价值欠缺是网络文学的瓶颈所在。消费时代的网络文学,需要在商业利润狂热追逐之下的冷静沉淀和持久砺炼。  相似文献   

17.
从历时态的角度说,文艺消费的主体经历了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从无主体到主体再到后主体的演变,其情况十分复杂.从共时角度说,在当代市场社会的有机依赖体中,商业化的出版、发行和销售网络、批评机制、大众传媒、种种文艺机构、各种类型的消费者群体共同营造了大众文艺消费的场域,在一个众语喧哗的消费场中呈现出的是众多的交互性主体,文艺消费活动更像是一种妥协、协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浪潮中生成的"打工文学",以"草根"写作的姿态跻身于当今多元文化生产场域,不仅缝合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转型期的历史记忆,还体现出积极介入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意向,受到了主流文化市场的接纳、推介和扶持。文学消费创造了打工文学步入文学殿堂的"神话",也使之面临被主流意识形态宰制被欲望消费同化的危机,但仍有部分作家在坚守与拓展,力图突破底层关怀,抵达存在追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以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以朝代更替作为文学发展阶段划分标准的传统方法是不科学的,它忽视了文学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如果以文学的表达方式及其所呈现的基本形态来划分,中国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口头文学阶段和书面文学阶段。而口头文学阶段因缺少实证材料无法进行历史性清理,因此只能把重点集中在书面文学阶段。现行文学史均采用这样的叙事策略。如果以书面文学主流文体的生产和消费以及实现这种生产和消费的物质媒介为依据,中国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贵族文学时代、精英文学时代、市民文学时代、大众文学时代。这些时代虽互有交叉,但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文体,有特有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有不同的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