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艺术批评的审美心理结构李满创作与欣赏活动各需不同的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基础和前提。艺术批评是性质上不同于创作和欣赏活动的另一种心理活动。它须有自身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基础和前提。艺术批评的审美心理结构亦由元素系统、能力系统和动力系统构成。批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2.
蔡桂如 《教学与管理》2007,(11):116-117
政治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等,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审美素质,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实现其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说,政治理论课要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因此,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塑建学生构成审美心理结构的各种心理能力,包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的审美想象能力、透彻的审美理解能力和浓郁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3.
美育的直接心理效应乃是美育对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影响 ,是通过美育使个体的审美认知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使个体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使个体的审美情感更加丰富 ,审美价值观更加正确。一、审美认知结构的完善审美认知结构作为审美心理机制的认知机制 ,主要负责审美的信息加工过程。其主要构成成分包括五个方面 ,即审美认知器、审美认知策略或审美认知技能、特殊审美认知能力、相关的审美知识和独特的审美经验、审美的元认知成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审美活动 ,才能对学生的审美认知结构进行系统…  相似文献   

4.
林云香 《培训与研究》2006,23(11):77-79
审美素质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品质,是美在个体身心结构中内化和积淀的产物。要发展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培育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审美心理的引导。审美注意、审美知觉、审美情感、审美理解是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内容,对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审美心理畸变的类化表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心理畸变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异常现象,是审美主体因人格的变异而对审美客体的变形了的文化心理投射。在审美活动中因受到心理畸变等因素的制约,其变态人格与审美心态畸变之间必然形成特定的交互关系以及呈现出诸多心向表征。无庸置疑,认识与调治异常人格审美心理畸变的特异性,以弃浊扬清,贬丑褒美,对促进审美人格的良性发展以及健全社会审美文化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创作打着鲜明的个性印记,它应是个性在审美活动基础上的自由创造,文学家在创作中又总作为一定社会角色,个性审美心理总要受社会审美心理制约,审美意象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关系系统形成的场力,艺术传达总要借助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在创作中文学家实际上把自身二重化为表现的自我和内视的自我,前者突出的是个性自由表现,后者强调的是社会角色意识。文学创作是人类自由的创造实践,于此过程中,文学家的鲜明个性与社会角色意识应是现实地统一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白族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儒家美学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美学实践的泛化是白族审美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重要因素。探讨儒家美学对白族审美心理的模塑,对于窥管汉白文化融合中民族集体无意识问题、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以及民族文化嬗变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一、何为审美建构 审美建构,又为审美心理建构,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心理结构的“建构”说。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认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建立和构造构成了“人的心理建构”。由此,人人都有既成的心理格局,并以此为中介完成对外界的认识与评价。所谓审美心理建构.是指“人在审美、创造美时能动反映事物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内部知、情、意系统和多种心理形式组合、运动的结构系统”,包括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两方面内容。前者如审美感知力、审美情感,后者如审美观念、审美人格等。  相似文献   

9.
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是一种双重的结构:既是历史的审美经验成果的积淀,也是个人审美经验的积淀。审美情趣的变化,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而是同社会的集体意识有着密切联系,同时表现出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美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美的存在的价值却有赖于审美的感知。人的审美心理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人们的审美心理会受到符合时代特征的新作品的刺激,从而形成欣赏上的心理激动。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性。舞蹈自古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古往今来,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和庆典,欢迎外国元首,都在仪式活动中穿插着本国民族的传统舞蹈。这样,舞蹈便成了民族文化的象征。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只要接触到它的原始形态,就会感觉到它与人的生命的密切关  相似文献   

10.
审美活动是人类整个社会活动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心理是审美活动联系于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中介机制。审美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具体体现在审美与经济、审美与宗教、审美与科学技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我们应该重视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寻找结构的优化和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经过重新修定,于2001年1月出台。与此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也于2001年7月问世。以上件的出台与实施,意味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高师音乐教育如何寻求一种符合基础音乐教育需求的发展道路,是应该关注的焦点和思考的问题。章在学习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及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谈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美育的独特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把美育纳入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确立了美育在社会主义教育中的独特地位。美育的功能在于“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它有利于人的智力结构和意志结构的建立,有利于科学道德的民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阐明“音乐审美”和“联觉”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分为社会普及性质的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两个方面,并说明如何将“联觉”心理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15.
依据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分别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研究建立和发展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从专业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三个方面研究建立和发展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体系;从管理体制、招生体制、评估体系、政法体系、经费体系五个方面研究建立和发展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与河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相适应,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把美育作为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写进教育方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是教材特定性质、学生思维特点与心理结构、教学过程的需要努力。培植学生的激情、加强教学的生动性与形象性、适当介绍基本的必要的审美知识是语文教学的美育原则。  相似文献   

17.
宁本涛  樊小伟 《中学教育》2020,17(2):107-112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就“五育融合”的基本内涵、政策导向、理论探索及实践路径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美学语境下的音乐语言具有多重意蕴,它对于揭示音乐艺术的本质,以及从其基本特征上去建立音乐内容和形式较为普遍的联系具有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审美意识形态”的争论由来已久,其实,任何理论概念的界定都不是无懈可击的,与其陷入名实之争,不如探讨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的可能性。“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具有与本民族传统艺术精神吻合,与世界前沿理论趋同的特点,并有可能与文艺美学学科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如果在本土性、前沿性、学科性三个向度上进行深入探讨和正面建构,可以使这一理论的发展具有更广阔的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20.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an for a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the process used to develop the plan are described to encourage and assist others to undertake similar projects. The committee that developed the plan first had to reach consensus on the purpose and natur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plan was cited by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NCATE) review team as one of the strengths of the college. Reflections on why the plan was successful and the next tasks to be implemented in the ongo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are discussed.Nancy A. McKellar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Psychology Program,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on, Counseling, Educational and School Psychology, at Wichita State University. She received her M.A. and Ph.D. in Psychology from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Her professional interests include curriculum-based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s for school-aged children.Portions of this article were presented at National Council of States (NCSIE) 17th Annual Conference, San Diego, CA, November 19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