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锡厚同志筚路蓝缕,终于完成《王梵志诗校辑》大著.这是在《敦煌变文集》之后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草创之功不易有,粗疏之失难免无.项楚同志《〈王梵志诗校辑〉匡补》纠误补阙,使不少疑难爽然获解,令人感奋.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需要群策群力,愚者之千虑或可补智者之一失.《匡补》一文分载《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五年第一辑和《敦煌研究》总第四期,本文就《敦煌研究》所载部分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个别问题也涉及蒋绍愚先生《〈王梵志诗校辑〉商榷》和袁宾同志〈王梵志诗校辑〉校释补正,以期研讨.只得暂时劳,旷身入苦海.(○一六)  相似文献   

2.
诗僧王梵志的通俗诗杨青诗僧王梵志大约生活于隋末唐初,他写的通俗五言诗最早散见于一些史书和诗话之中,在唐宋曾广为流传,为人称道。王梵志的大量诗作发现于敦煌藏经洞。在藏经洞发现的众多俗文学作品中,王梵志通俗五言诗的写本残卷达二十八种之多。加上从宋人笔记中...  相似文献   

3.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素以理董困难见称。项楚先生的《王梵志诗校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敦煌写本原卷,对王梵志诗重新进行了校勘和注释,其间新见胜义,纷陈叠出,钩沉发微,创获实多,堪称王梵志诗校理方面的空前绝后之作。笔者盥手捧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察现存有关王梵志的文献记载及其诗歌作品,可以发现王梵志不一定是僧人。从诗歌作品看,王梵志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都有一定的关系,敦煌写卷中的王梵志诗歌不应称之为"禅诗"。相对来说,王梵志的诗歌定名为"讽世诗"更为确切,这样也能较好地反映王梵志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王梵志诗是来自民间土壤的白话诗,它以广阔的社会内容、通俗的语言表达在唐五代诗中独树一帜。以唐代诗僧王梵志的诗为基本语料,对流行于唐五代民间的口语俚词从语义角度进行描写和分析,可初步展现唐五代俗语词的个中面貌。  相似文献   

6.
仇惠 《文教资料》2009,(18):19-20
唐代诗僧王梵志继承魏晋以来通俗诗的优良传统,以生动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唐诗一派新风,成为唐代通俗诗派的先驱和代表.王梵志多将"贫困与富贵"、"生存与死亡"等社会性的命题,或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神色表情等生活化的事物进行对比,不仅深化了诗歌主题及人物形象,同时也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立场.本文对王梵志诗中是如何具体运用"对比"这一表现手法的问题作了着重分析,并兼谈王诗通过采用"对比"手法所达到的艺术功用.  相似文献   

7.
《王梵志诗校辑》匡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在对王梵志诗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王梵志诗校辑》(张锡厚著,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中出现的漏校、误校、误注及整理失当之处,提出了一些匡补意见。《〈王梵志诗校辑〉匡补》全文约七万字,其中一部分已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一辑。  相似文献   

8.
寒山是继王梵志之后影响最大的唐代白话诗人,"他的劝世化俗诗与王梵志诗的俚俗风格十分接近"寒山诗"语带诙谐而意严实严肃,外似平易而内藏机锋",寒山诗的用韵可归纳为二十四个韵部,其中只有八个韵部同王力先生"隋——中唐音系"的韵部相同,这可能同寒山诗多用俚俗口语有关。  相似文献   

9.
王梵志是否实有其人?国际敦煌学界的许多学者在否定王梵志的同时,也否定了其诗的价值。但据查考《桂苑丛谈》等史料和唐宋际文献及实有人物的记载,认定王梵志确有其人,因此这就需要来重新认识王梵志诗的思想意义。王梵志诗既抒写了个人生活的困苦,也洋溢着对现实的关注,对人民爱恋的执着的追求,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王梵志是一位优秀诗人。  相似文献   

10.
查明昊 《家教指南》2003,(3):100-104
前人在论述王梵志与寒山诗歌时 ,对翻著袜法未有提及 ,并以寒山体笼统地指称寒山整个诗歌的特色。其实 ,翻著袜法这一手法直接开启了唐代僧俗文人的创作 ,导引了宋代诗人所常用的翻案法。寒山体专就寒山诗表现禅悟之类诗歌而言的。寒山诗是诗僧文学中通俗诗风向清雅诗风回归的中介 ,回归原因之一就是唐代禅风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僧中,初以王梵志声名最著,影响最大。本文试从王梵志的僧诗中分析其对待生死、财富、名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僧中,初以王梵志声名最著,影响最大。本文试从王梵志的僧诗中分析其对待生死、财富、名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敦煌文献词语“貌哨”,目前仅见王梵志《吾富有钱时》一诗,而前辈解释多有歧见。文章立足于中古文献典籍。结合音韵、方言、汉语造词语法及文字训诂等材料重新解释了该词,从普方古等三个语言平面对词义进行多角度详尽论证。以觅其确诂,揭示语源。众多文献资料充分表明“貌哨”非为“貌魈”,无“貌丑”义,应属隋唐之际的口头俗语。本义为相貌不正,词义引申为态度不正,意即看不顺眼,诗中义指(妇儿对吾)态度冷淡。  相似文献   

14.
王梵志和寒山都是唐代著名的白话诗人代表,而且二人都是唐代著名诗僧。僧人大量地创作诗歌,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僧人以特殊的身份、思维方式与文化背景使其诗歌创作呈现出独特的风貌。由隋入唐的诗僧王梵志开创了一条与文人诗歌风格截然不同的白话诗派。王梵志之后的寒山,继承了王梵志的诗歌特色,创作了大量诗作。寒山诗和王梵志诗无论是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时,寒山诗对王梵志诗还有发展和超越的地方,使得寒山诗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推动了唐代白话诗歌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梵志诗运用翻着袜法进行创作,主要表现为辛辣讽刺、幽默谐谑、正话反说等,于日常琐事中寄寓嬉笑怒骂,于幽默轻松中表现深远之旨,揭露社会现实矛盾。凸现刺世锋芒和强烈批判意识,使其诗歌具有投枪和匕首之功用。  相似文献   

16.
敦煌文学作品对于语言研究的意义之一,就是它以多量的新词语及新词义丰富了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对古籍整理、辞书修订、汉词词汇系统和词汇史的研究,都有直接的推助作用。敦煌文学作品的语言研究是一种基础性的研究,应当继续,更应提高以精益求精。本文就王梵志诗歌词语,或新求词义,或析辨词义的理据,或对已有释义另作磋商。由于词义持解不同,或导致对诗的理解及评价完全相反,文中也简为申说。以引王梵志诗句及编号,全依  相似文献   

17.
<正> 诗僧王梵志大约生活于隋末唐初,他写的通俗五言诗最早散见于一些史书和诗话之中,在唐宋曾广为流传,为人称道。王梵志的大量诗作发现于敦煌的藏经洞。在藏经洞发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僧王梵志是一个写“打油诗”的能手。他有一诗曰:“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又一诗曰:“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宋代诗人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根据此二诗成二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李白和杜甫同是唐代的大诗人。两人关系密切,发现对方有了缺点,就用“打油诗”来“规劝”。杜甫曾写了一首题为《赠李  相似文献   

19.
犍陀罗艺术中的鹿头梵志基本位于佛陀右侧,与之相对分布的多是一位手拿骷髅头的沙门,雕刻沙门可能是为了平衡画面。鹿头梵志的头顶有一缕头发,这与涅槃图中的须跋陀罗类似。库木吐拉石窟中的鹿头梵志是沙门形象,画面中未出现执雀尼乾子。北朝流行鹿头梵志可能与当时佛教宣传五戒十善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白话诗人王梵志生当何时?冯翊《桂苑丛谈》引《史遗》条云: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擒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复何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曰:“林木而生,曰‘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