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公共外交以外国公众为对象,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作为与外国公众对话的另一端,除应当拥有一个广泛、高效的运作体系外,还应当具有人格化的机能、进行人格化的呈现。关于公共外交行为主体人格化呈现的建设实例,我们可以把眼光投向大洋彼岸——美国,在数万亿美元的投入之下,其数十年的公共外交实践有着可供我们思考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当下,公共外交作为与国家形象、国际传播息息相关的概念,其重要性与受关注程度不断上升。各国公共外交的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亦逐渐增多。通过对近几年国际学术界对公共外交研究的跟踪,我们发现自2012年公共外交论文发表高峰后,2013年、2014年公共外交领域的学术研究数量曾有所下降,且概念较为繁杂、体系较为欠缺。  相似文献   

3.
正伴随"走出去"战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实施,中国对外投资正处于急剧增长的通道,企业海外投资也日益成为中国国际存在及其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企业公共外交增进中国国家形象进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正成为当今中国外交的重要课题。企业公共外交就是一国企业为了改变外国公众观念、塑造自我良好国际形象而开展的信息、知识和价值传播活动。与传统单纯的企业公关不同,企业公共外交的建构与实施基于  相似文献   

4.
公共外交重信息更重情感Web2.0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传播生态格局,催生了外交形式的多样化。公共外交2.0是指各国政府通过利用Web2.0技术以及网络平台来与他国公众所进行的交流与互动,推动其外交政策的落实,各国政府通过微博、播客、博客等新媒体技术对他国公众所进行的传播活动都属于公共外交2.0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数字公共外交是指在一国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下,在充分倾听公众舆论的基础上,政府、智库、媒体、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依托数字技术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对话与关系建构。当前,中国对美数字公共外交主要面临战略机制与平台规划不完善、外交实践缺乏对话意识与定制化传播、多元战略叙事欠缺布局与联动三大主体困境。同时,还面临着美国对华舆论整体趋于负面消极、美国政治极化与妖魔化中国同频共振和“数字围剿”、遏制中国技术研发与平台升级、深度造假与偏向性算法固化受众对华刻板认知四大外部困境。本文提出,推进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完善数字公共外交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将中美对话理念由目的转向过程,以数字共情提升对话效能。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美国为提升其国际广播系统的国际传播力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修改了《史密斯蒙特法》(Smith-Mundt Act),颁布了《现代史密斯-蒙特法》(Smith-Mundt Modernization Act)。该法案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3年1月签署生效的,新法案的亮点在于取消了针对美国国际广播机构65年的一项禁令:允许美国国际广播的传播内容面向本国公众传播,这在美国国际广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奥巴马"灵巧外交"(smart diplomacy)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体现。而根据2014年BBG(Broadcasting Board of Governors,美国  相似文献   

7.
美国驻华使馆自2009年3月起开通了以中文为主要传播语言的博客和微博平台,成为各外国驻华使馆中利用社交媒体践行公共外交的最早行动者之一。我们对美国驻华使馆微博博客的分析发现:让中国公众更加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尤其是核心价值观是美国使馆微博外交的重要使命;从中国公众的关注点出发整合美国文化资源、利用重大事件所吸引的注意力资源、  相似文献   

8.
尼古拉斯·卡尔教授经过多年调研写成并在2008年出版的《冷战和美国新闻署——1945年至1989年的美国宣传和公共外交》一书为研究美国的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材料。他的这一著作既展现了美国公共外交的成就,也披露了同一个时期美国公共外交连续不断出现的失误。卡尔一书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导致美新署昔日的辉煌不再,但这决不意味着美国的公共外交落入低潮。恰恰相反,这正说明,美国将调整手段和方式,采用新的技术,调动更多的民众,以更加新颖有效的形式开展新时期的新型公共外交。而这,是值得我们跟踪和关注的。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8月4日,韩国国会投票通过的《公共外交法案》(以下简称"《法案》")及《实行令》正式生效。《法案》明确了韩国公共外交的目的、定义、基本原则和职责,《实行令》则针对法案的整体规划制定了具体的执行条款。这份首部有关公共外交的法律性文件为未来韩国公共外交的发展方向和执行奠定了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言论集纳     
正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陈雪飞在《国际论坛》2018年第4期发表的《美国与俄罗斯在中国的竞争型公共外交——基于两国驻华使馆新浪微博的分析》一文中认为:尽管"新公共外交"的理念更注重对话与合作,但竞争型公共外交依然是各国处理彼此关系的常用手段,社交媒体为这种竞争提供了新的场域,各国都希望借此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11.
所谓公共外交,是指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国际交往形式,包括政府对民间、民间对民间、民间对政府三种基本方式。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精英和普通公众三个方面,其中政府是主导者,社会精英是最活跃的力量,普通公众则是最为雄厚的基础。公共外交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向世界介绍本国国情、解释本国政府的政策与观点,  相似文献   

12.
<正>一般而言,公共外交是指一个国际行为主体通过与他国公众互动,进而影响国际环境的活动。~①与主权国家之间的传统外交相比,一国的公共外交活动所针对的是他国公众,通常以教育、文化、信息交流等形式,与他国公众形成互动,影响他国公众对本国的认知、态度与行为,最终影响他国的对外政策。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其  相似文献   

13.
言论集纳     
正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发表的《"多元公共外交"理论框架的建构》一文中认为:奥斯特罗姆夫妇的多中心理论为多元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基础的理论支撑点。在多元公共外交系统中,政府、智库、大众传媒、企业以及普通公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习近平主席携夫人彭丽媛访问欧洲四国并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此期间,荷兰国王和王后3月23日招待习近平夫妇的王宫国宴受到参加国宴的荷兰各界人士、媒体和公众的特别关注。笔者就公共外交、元首外交、第一夫人外交等问题,通过电子邮件专访了亲临王宫国宴的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Clingendael)高级研究员、安特卫普大学扬·梅理森(Jan Melissen)教授。梅理森教授致力于公共外交研究多年,其2005年出版的《新公共外交:国际关系领域  相似文献   

15.
正上期,国际知名公共外交学者南希·斯诺(Nancy Snow)在与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访谈中,探讨了公共外交前沿发展、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以及公共外交底层信任创建等话题。在本期中,斯诺教授从神经科学、媒体变革、媒体与恐怖主义、软实力等角度,探讨了公共外交在新媒体环境当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以及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公共外交所展现出的一些新的研究和实践操作维度,并就"巧实力""战略叙事"、2016年美  相似文献   

16.
在开展公共外交过程中,媒体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大众传媒出现后,对外国公众的宣传除了原有的人际传播之外,日益重视和依赖大众传媒的中介,甚至于一些国家把公共外交等同于媒体外交。  相似文献   

17.
公共外交,在今年"两会"上是一个被热议的话题。什么是公共外交?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用一个图表和几个例子给出了明确的阐释:简单说,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方式,目的是提升本国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正>以往对于公共外交的应用,大多数是国家层面的外交战略和国家形象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但是随着2016年公共外交学界对于"新公共外交",即非政府层面普通民众的公共外交活动的密切关注,公共外交具备了拓展其应用场景的条件,可以成为推广城市形象的有力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切实发挥城市外宣部门"牵头抓"的总作用,整合城市品牌信息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对外传递出统一的、持续的、有效的城市形象内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社会化媒体在全球的快速发展,社会化媒体已成为许多国家推行公共外交的重要工具和平台。有人称这一外交为"推外交",有人称它为"数字外交",还有人称它为"社会化媒体外交"。①为突出这一公共外交形式的鲜明特性,本文称社会化媒体外交。  相似文献   

20.
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作为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所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自2013年10月提出以来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并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与广泛研究讨论。美国作为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其利益触角辐射全球各个角落,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行稳致远需要考虑的最重要外部变量之一。在美国,围绕"一带一路"中国有针对性的对外传播工作早已展开。不过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定位由最大发展中国家与最大发达国家关系上升为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关系,加之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对"美国优先"路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