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07年7月,外文出版社委托加拿大作家李莎(Lisa Carduci)赴新疆采访。在新疆外宣办的大力支持下,李莎走遍了天山南北,采访了20多位有代表性的普通人,并直接用英、法文撰写。《这些新疆人》一书的英、法文版于2008年1月同时出版。近日,在外文出版社的协调下,我们共同举行了圆桌会议,以《这些新疆人》、《这些宁夏人》的出版,就图书出版过程中如何靠近受众对象,使用受众熟悉的语言、满足受众的需求等话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11月,新世界出版社联合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在埃及、土耳其共同举办了《我从新疆来》图书推介活动。中国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与《我从新疆来》作者库尔班江走进埃及与土耳其,与当地智库、政府官员、文化界人士、留学生代表、媒体及各阶层读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自2014年9月出版以来,截至2017年上半年,20多个语种累计发行600多万册,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受欢迎程度是40年来没有出现过的盛况。与以往此类图书不同的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从编纂出版到媒体报道,都从对外传播的角度,运用了新理论和新技术,针对海外需求量身打造产品内容,从而取得传播效果数量级的突破。2017年6月底,新华社在该书发行千日节点,播发多语种特稿《理达天下的中国声音——〈习近平谈治国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驻日代表处在日本东京于1995年6月邀请了24位热心读者参加座谈会,就《人民中国》、《北京周报》、《中国画报》三刊内容及在日的发行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自1991年8月,《人民中国》改为在日本直接投邮以后,各同业书店从读者反应中总结出订刊、收刊、查寻、改址“四快”的改进成果,就《人民中国》内容的疑问,可通过电话直接询问,使读者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因病倒或死亡退订者还能及时收到  相似文献   

5.
亲如一家     
链接:《这些新疆人》除前言、结语外,共有29章。其中9章专门介绍了乌鲁木齐、吐鲁番、伊犁、库尔勒、石河子、喀什等城市,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其余20章分别介绍了20多个人物。在采访对象的选择方面,地方外宣办和作者充分考虑了他们在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等方面的代表性。虽然大部分采访对象在本领域中成绩斐然,但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普通人。如:爱好摄影的退休编辑,义务守边的老人,自制啤酒的商贩,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艺术家,身怀绝技的达瓦孜老艺人,制作弓箭匕首的匠师,驯马养鹿的工人,业余登山爱好者,妇产科医生,乡村赤脚医生,刺绣女工,餐厅老板,清真寺伊玛目,发挥余热的退休教师,等等。作者在客观的描述中,或通过被采访者之口,展现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以及新疆各民族人民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间接宣传了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人权状况等。另外,本书还介绍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建设新疆中的重要作用。现将《这些新疆人》的结束语选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编辑,自2014年9月28日由外文出版社发行以来,已出版了20多个语种,发行到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达600多万册,在海外受欢迎程度是40年来没有出现过的盛况。其对外传播与翻译(简称"传译")的成功实践,是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与效果于一体的综合努力成果。其中,富有特色、注重效果的翻译是成功的技术原因。笔  相似文献   

7.
2009年8月2日,一场名为“我和我的祖国”的演唱会在浙江电视台唱响。演唱会上,一位男高音歌唱家深情地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国》《天路》《草原之夜》等经典爱国歌曲。一时间,台上激情澎湃、台下掌声如雷,就连电视机前的观众,也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还为演唱会题词:“歌唱祖国,颂扬人民。”  相似文献   

8.
秦峰 《文化交流》2014,(6):30-33
一 春节过后,我接到朋友发来的Email,说中国杭州越剧院将在2014年3月初到美国访问,演出易卜生的《海上夫人》(1888)和《心比天高》(1890),并与几所著名高校的艺术系进行学术交流。如何用中国越剧的表演形式来演绎19世纪挪威人的感情戏?我很难想象。3月4日,带着好奇之心,我与朋友一起前往普林斯顿大学观看这两场演出。  相似文献   

9.
韩笙 《文化交流》2012,(8):24-27
在中国东南一隅的三门县里,我见到了这样一个人,他用平凡的双手临摹人的杰作,竭尽心血来换取作品的永恒。他叫郑有严,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老乡、一位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致瘸的残疾人、一位远近闻名的民间艺术传承者、一位成功的文化产业创业家。在他的身上,融合了秉性淳朴、身怀绝艺、眼光独特、身残志坚这一系列特质,  相似文献   

10.
刘枫 《文化交流》2016,(1):6-12
正今天,我们迎来了2016年的新春,《文化交流》杂志迎来了30岁的生日。这份中英文对照、内容鲜活、图文并茂的杂志,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雨,1986年诞生在西子湖畔。30年来艰苦创业,砥砺奋进。她以独特的风姿从浙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发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硕果满枝,成绩斐然。30年,我们一起走过在纪念《文化交流》创刊3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文化交流杂志社,向筚路  相似文献   

11.
正我与《文化交流》结缘,是在台北一位朋友家。本对文化极有兴趣的我,《文化交流》的靓丽封面,让我眼前为之一亮!它图文并茂,中英双语,发行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呈现出恢宏气派,张扬着勃勃雄心。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快,《文化交流》成为我的收藏,与《台北画刊》《文化快递》《交流》《两岸经贸》等刊物并列在我台北的书架上。每到月底,它准时寄达。打开它,读着它,我心生喜悦,备感享受!它,成为我了解外部世界的好伙伴。对它,我  相似文献   

12.
1994年3月4日,我作为《北京周报》的记者与美国美联社、《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5位同行参观了凌源监狱,一些西方国家和新闻界所特别关注的刘刚就关在此地。这次参观采访活动是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应这几家新闻机构的请求安排的。  相似文献   

13.
《看上去很美》是王朔后期的创作,与他早期"痞子文学"的风格差别很大。差不多小说刚一出版就被导演张元看中,他用了将近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本文将首先介绍王朔及其小说《看上去很美》,随后从情节的选择、主题的表达分析《看上去很美》电影改编的特点,最后探究影片《看上去很美》成功的原因,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祖丁远 《文化交流》2014,(11):63-66
张贤亮的去世,使中国文坛失去了一位优秀作家,更令我忆念,勾起当年我们一起畅谈的情景。我对张贤亮心仪很久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对张贤亮格外关注,他的小说我一本又一本地读,如《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及《绿化树》《肖尔布拉克》《习惯死亡》《早安,朋友》等等,读着他的小说,对他也就加深了印象。近年来,张贤亮两次来了南通。一次是2006年春风和煦的五月,江苏南通旅游文学论坛举行,邀请他来南通(那次还邀请了台湾诗人席慕容等),下榻于有斐大酒店;2007年4月,他来南通参加由铁凝主持的中国作家协会七届二次全委会,那次会上张贤亮是作协主席团委员。我们第二次会面畅谈,还是在那个有斐大酒店咖啡厅。2011年7月底,我去宁夏参加一次全国性文学笔会,有机会参观了他开创的"镇北堡影视城"。于是,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华夏影视城的真实印象!  相似文献   

15.
2010年3月28日,由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与美国南加州宝尔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丝路奥秘——新疆文物大展"在美国洛杉矶宝尔博物馆开展。最大的展厅内,一位身着旗袍的中国女孩坐在古筝前,轻拢慢捻间,《高山流水》缓缓流淌;  相似文献   

16.
推广发行是长期困扰我们、关系到期刊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邮电部、新闻出版署、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北京周报〉国内发行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1号文件),同年8月,外文局召开了承德会议部署贯彻执行,这对于在国内推广发行《北京周报》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2月3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神骏图》。《神骏图》画的是东晋高僧支遁爱马的故事。图中支遁袈裟零落,他与对坐的高冠士人视线集中于水面驰骋而来  相似文献   

18.
周鸿 《文化交流》2004,(6):64-65
新疆喀什,站在香妃墓前,不禁浮想联翩……这座墓在新疆人眼中,与其说是香妃墓,倒不如叫它“阿巴克霍加麻扎”更为准确。据史记记载,阿巴克霍加麻扎始建于公元1640年至1927年,时间跨度达三个世纪之久。阿巴克霍加麻扎包括大礼堂、教经堂、客厅、水池等,是一座很有艺术特色的建筑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11月3 0日,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站到世界舞台中央》的文章,文中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当大部分世界政治领导人都像无头苍蝇一样时,习近平在世界舞台上的坚定表现很显眼。习近平毫无疑问是一位政治家,一位非常能干且意志坚定的战略家。中国将成为什么样的大国还有待观察。整体来讲,中国的崛起对中国人民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但是中国仍需确保走一条可持续的和平崛起之路。中国  相似文献   

20.
正我集的《中国与世界》专题邮集,伴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就是与《文化交流》杂志对上了号,并结了缘。这首先因为我遇到了一位知音—时任《文化交流》杂志总编的吴尧民。他知道我的专题具有一定的世界视野,在对外传播友谊、传播中华文明、推进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等方面,可以为刊物提供一些必要的稿件。这样就有我在《文化交流》话"交流"的话题,并由此与刊物有了十年翰墨情。编者巧用邮文贺万国邮联我的第一篇文字稿—《从外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