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与中国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相伴而生的,是海外媒体对中国关注度的显著提高。2016年内,继《中国新年》《中华的故事》之后,BBC又制作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这部纪录片在对中国科技发展啧啧称赞之余,惯常地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质疑指责。由此看来,如何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全面而客观看待中国,依然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海外媒体与海外受众对于中国政府反腐败的关注度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对于反腐败传播在重塑国家形象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构建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的海外声誉方面缺少全面的探讨。在这一现状下,如何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加入中国的反腐败传播内容,完成重塑中国国家形象的任务,获得更多国际舆论场中对中国的支持言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对外传播反腐败的必要性1.腐败是海外受众对中国政府的"刻板印象"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国际话语权不仅指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说话"的权利,更是指"说话"的有效性和威力,即权力。西方话语霸权中,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人们在认知和解读国际问题与现象时,往往运用西方国际关系学说进行解读,国际关系研究也为西方媒体传播提供了理论和议题双重引导。剖析西方国际关系研究构建的中国形象,对我们从理论层面研究西方话语关于中国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方近五年来涉  相似文献   

4.
近日,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播出了一部由现居伦敦的澳大利亚调查记者约翰·皮尔格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该片一反西方媒体在涉华纪录片中惯用的歪曲事实、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双重标准等手段,试图打破刻板印象的枷锁,从历史和全球的角度来解析当今世界的安全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贯持有的"中国威胁论",可以看作是近些年来国外涉华纪录片中的"一股清流"。该纪录片通过影像叙事的方式,个体叙事与全球话语交织表达、采访讲述与事实画面混剪交锋的话语策略,采用他者视角传达了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安全观等相似的理念,有意无意地建构和呈现了一种新的中国观。通过对该片的叙事方式和话语策略分析发现,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一些话语表达会因不同受众的习惯性接受而在某些情况下减效或失效。因此中国的对外传播不仅要在理性上说服受众,还要力求从多维度寻求更新的符合西方社会民间话语体系的修辞框架和传播策略去感染受众,实现受众内心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马尼拉公报》在政党更替语境下塑造的中国形象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媒体所呈现的话语很大程度上就是各自政府及其官方代表对此议题态度的媒介化呈现。在"一带一路"倡议被阐释、加工的过程中,两届政府形成了鲜明的对华态度,塑造"积极的菲律宾"和"消极的中国"的界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利用不同主体、不同话题的关注度,探寻对外传播新空间与新策略,真正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跨越式升级。  相似文献   

6.
正一、中国形象建构的"视觉危机"在西方传统的媒介叙事逻辑中,中国长期处于一个被动的表征系统。(1)华人学者彭增军通过分析美国《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十年间的中国议题报道,发现两份报纸的涉华报道逐年上升,而且整体的报道框架是负面的。在政治问题或意识形态问题上,西方媒体则表现出了更为苛刻的报道立场,尤其是采取了极为显著的负面框  相似文献   

7.
刘滢 《对外大传播》2013,(9):13-15,1
今年3月,新华社组织七个地区的驻外分社记者就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主流媒体报道在当地的影响力等问题采访了30个国家的62位媒体人士和中国问题专家。采访发现,外国意见领袖眼中的中国和中国媒体形象与我们期待并努力塑造的并不完全一致:发达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引人注意"和"令人不安";发展中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友好"的"强国"。在媒体影响力方面则表现为在亚、非、拉乃至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微弱。作者认为,改进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活动,一是要从媒体和受众两个层面提高落地率和有效到达率;二是要扬长补短,从海外受众需求出发改进传播内容;三是要按传媒市场规则运作,加大新闻产品的营销力度。四是要增加并重用国际新闻人才,打造真正的"世界媒体"。  相似文献   

8.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对构建中国特色传播体系和提升国际影响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数字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为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和感召力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探讨新兴媒介技术对增强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的三种潜在应用策略:利用生成式AI生产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传播素材,助力传统文化影视剧的海外传播;利用平台化媒介优势,吸引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海外受众;通过游戏建构虚拟社区,在设计和叙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视觉要素及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应警惕技术背后的西方价值观和话语霸权,避免过度追求技术创意导致内容猎奇、同质化,影响传统文化内涵传达。对此,应回归对受众的文化关怀,在利用技术丰富文化表现的同时,激发不同文化背景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情。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1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将"锐实力"(Sharp Power)一词贴上封面后,西方媒体便打响了又一轮针对中国的舆论战。无独有偶,从早期的"黄祸"到"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再到今日"锐实力论"的出现都体现了西方媒体在全球传播领域对中国的持续性舆论炒作。虽然风波暂息,但通过"锐实力论"风波为基点,结合社会传播学视角追溯西方媒介对华舆论的传播手段和热度根源,可以剖析西方媒介所设议题里话语的真实意图,为我国应  相似文献   

10.
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及海外舆情的塑造与引导,是大国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新形势下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及时总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应对病毒政治化、污名化的经验,开展对政治病毒传播方式的研究,避免公共卫生健康方面产生的病毒污名化向其他方向蔓延。我们应突破西方传统的话语体系,打造以人民为中心、以珍爱生命价值为主体的共同价值观话语优势。为此,需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全面立体的应对海外舆论战的多主体联动应急机制,不仅要有战略设计,还要建立落实机制,化危机为契机,构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日报》是境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英文报纸,也是国际受众解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涉外项目,是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日报》2013年至2019年"一带一路"报道为样本,探讨媒体参与国家战略传播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消息源在媒介议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决定了受众获取的信息,同时也呈现出社会的背景与形象,~((1))对于受众的舆论引导是嵌入式的、潜移默化的。当前国际传播呈现传播主体多元化趋势,在外媒涉华报道中,新华社等传统外宣媒体不再是占垄断地位的中国消息源,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已成为外媒涉华报道的重要消息源之一。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来社交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被外媒引用的情况,来分析社交媒体平台在塑造中国形象中的角色,在此  相似文献   

13.
正新疆形象作为中国一个地区的区域形象1,其在对外传播当中的呈现,往往是由新疆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政治社会形态,以及经济发展成就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按照李普曼(Lippmann)所说,在国际社会当中的万千受众不能亲身经历在新疆发生的万象世界的情况下,不同的媒介采用不同的新闻话语为受众提供关于新疆的图像、象征性的符号及精心挑选的"事实"再付诸于媒介自身的观点。由此看来,受众经由不同媒介提供的认识和了解新  相似文献   

14.
<正>一提起对外传播,人们通常想到的就是针对海外受众报道中国,围绕中国议题的话语权与海外媒体展开竞争,在答疑解惑中掌握主动权。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海外媒体对国内舆论阵地的穿透力正在增强,与海外媒体在国内的交锋越来越值得重视,这意味着对内、对外两个舆论场的互动会更加紧密,"后院"里的舆论引导将越来越成为外宣媒体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舆论场中,公信力是新闻传媒必须具备的硬通货。国内外宣媒体要提升稿件的海外落地率、转载率、拓展用户群、增加影响力,公信力既是基础也是助推器。鉴于中国的外宣媒体肩负着塑造国家形象和优化中国发展外部舆论环境的职能,而它所针对的西方受众认为新闻  相似文献   

16.
张志安  孙玮 《对外大传播》2023,(1):40-42+75
伴随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内容传播正在经历的视觉化转向,以《华为的100张面孔》和《海外员工看中国》两部作品为代表,视觉作品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优势及价值逐步体现。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中面临着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在推进国际视觉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以国内外社交平台作为主阵地,以视觉内容为主产品,以情感共鸣为主目标,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协作推动国际视觉传播实践;同时发挥企业“排头兵”的作用,鼓励中国企业在开展海外业务和国际交流的同时运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个性化和精准化传播塑造亲和、有责任感的品牌形象,并在提升自身美誉度的同时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分别于2020年2月27日和3月14日相继推出动画微纪录片《战武汉》和《守护生命》,以动画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多个真实场景,用贴近海外受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展示了中国疫情防控取得的积极成效和为防止疫情在  相似文献   

18.
正近些年,境外媒体对于中国新疆的负面报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影响下,国内外对于当代中国新疆发展道路表现出不同的话语倾向。西方媒体对于新疆的报道存在不同层面的"理解误区"。在构建新疆话语权的过程中,中国应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传播手段,逐步塑造一个更加真实的新疆国际形象。一、西方媒体对新疆的十种误读自2009年新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以后,涉疆议题成为西方媒体代表性涉华负面议题,新疆暴力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相比国内媒体的主流舆论,国际媒体对于中国反腐行动的报道则褒贬不一,甚至出现了歪曲事实的现象。受限于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媒体的反腐败国际传播也收效甚微。为了突破国际传播的刻板偏见,我们从受众出发,对在华外国留学生进行了结构式访问,分析以外国留学生为代表的海外受众对当前中国反腐行动及其国际传播的认知,从  相似文献   

20.
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与地位不仅取决于其应对问题、处理危机的能力、经济增长的能力、社会改革的能力,还取决于该国在当下媒介环境中的议程建构能力。长期以来,在西方媒体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传播环境中,西方国家设置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议题主导了国际舆论,成为他们指摘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砝码。近年来,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正在试图通过创新的外交策略和媒体实践参与全球议程的设定,从而试图扭转对己不利的国际舆论。然而,中国在议程设置方面还有更多进步的空间。我们应努力弥补议题媒介化与全球化的不足,力图展现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角色,通过自我呈现塑造大国形象。同时充分借鉴美国及俄罗斯等大国的议程设置经验和政治修辞方面的策略技巧,通过更有效的对话来寻求世界更多的认同与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