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致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有关方面进行谈判与协商,以及在中共方面的帮助下,达成了协议.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不顾有关人员的劝阻,毅然决定亲自陪送蒋介石到南京.在临行前,张对同事们说,我亲自送蒋到南京,这一着是要抓住他的心.  相似文献   

3.
《陕西档案》2005,(3):9-10
1、杨虎城(1893-1949)陕西蒲城人。曾参加辛亥革命。1916年后,历任陕西陆军营长、陕西靖国军第五游击支队司令、第三路第一支队司令和第三路司令、国民军前敌总指挥、第三军第三师师长、国民联军第十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二十一师师长。1930年任国民党第十七路军总指挥,不久兼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2年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36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和张学良一起发动著名的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蒋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被蒋逼令离军出国。抗战爆发后,要求回国抗日,1937年11月在南昌被国民党特务软禁。1949年9月17日重庆解放前夕,被蒋介石指使特务杀害。  相似文献   

4.
王春华 《湖南档案》2009,(11):25-27
1936年12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被张学良护送回南京。谁料张学良就此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1937年初,张学良将军由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附近的雪窦山禁锢。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张、杨率部“兵谏”,逼蒋抗日,早已家喻户晓。然而,为配合这次行动,东北军51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还往西北重镇“金城”发动了震惊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兰州事变”,留下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曾三传     
六、飞往西安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张学良立即向中共中央通报,说他们扣留了蒋介石,并提出八项主张,请中共中央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事。  相似文献   

7.
古小丹 《兰台世界》2006,(22):41-42
阐述了张学良“联蒋抗日”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反蒋抗日”方针的影响,中共由“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转变的根本原因。强调指出“西安事变”爆发及和平解决,是会谈之后张学良为实现逼蒋联共抗日承诺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中共中央放弃反蒋口号实行“逼蒋抗日”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1936年冬.在中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杨虎城以满腔爱国热忱.毅然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和张学良一起.对蒋介石进行“兵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为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高涨,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1936年12月12日,对于中国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可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率部发动西安事变,以“兵谏”的方式来促使蒋介石抗日.此次事变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成为扭转中国危局的关键.现在,让我们以阅读的名义,从书籍回溯历史,走近关于“西安事变”的人和事.序曲引出一首战歌作家李伶的长篇纪实文学《西安事变的序曲》(长征出版社出版),揭开了70多年的尘封,首次讲述这个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神奇的“秘密协定”引发出3年后的“张杨兵谏”.  相似文献   

10.
李辉  朱磊华 《兰台世界》2001,(12):32-32
65年前的12月12日,在中华民族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旨在逼蒋抗日的军事事变,史称“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由此第二次团结在一起,为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在这次对中……  相似文献   

11.
张晓丹 《兰台世界》2012,(25):13-14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实现全国抗日的主张,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对于张、杨两将军及西安事变的各种舆论喧嚣尘上,其中最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苏联的反应。从12月13日起,苏联《真理报》、《消息报》以及共产国际刊物《国际新闻通讯》连篇累牍地发出报道、评论和文章,肆意歪曲西安事变的性质,并对张、杨两将军进行指责,公开宣扬称张学良为"叛逃"、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是以突遽的兵谏形式发生的.因此,张、杨两将军于事前是在绝密情况下进行缜密部署的.张学良授命王玉瓒临潼扣押蒋介石,就是在其公馆单独面授机宜的.此事则鲜见于报端,了解王玉瓒其人者就更不多见了.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当时又称“双十二事变”,由于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采用了多少是军事阴谋的方式”.扣留了南京政府最高负责人蒋介石及主要将领,对其实行兵谏,就使得南京与西安之间处于对立地位,这样,西安事变的发生就有可能使时局朝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使国内战争爆发.从而削弱全国抗日的力量,给日寇入侵造成可乘之机;其二是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剿共”,从而结束内战,使全国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尽早实现。在这种危急而又微妙的形势下.及时报道西安事变的真相,进行广泛的舆论宣传就显得十分重要。创刊于…  相似文献   

14.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多次进谏蒋介石无效反遭斥责后,被迫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发生的,中共中央在获知事变发生的消息后,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12月17日,周恩来等作为中共代表乘飞机  相似文献   

15.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被解除陆海空军副司令职,改任北平绥靖主任.1933年日军攻占热河后引咎辞职.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逼蒋与中共合作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发动"西安事变".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正在上海,当日下午3时许,军政部长何应钦从南京向他发来告急密电. 何应钦的电报说:西安有兵变,蒋委员长在何处,还未查明,现已派机前往侦察.孔祥熙阅电报后,愕然不知所措.随后,南京他家又给他打来了电话,向他报告张学良给他来电的内容,孔祥熙听后,才了解西安为抗日而发动兵谏的真意.特别使孔祥熙欣慰的是张学良表示对蒋介石的安全负责.深夜,孔复电张学良,请张"审慎"行事.并明确表示,愿为双方和解作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一 1936年12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被张学良护送回南京.谁料张学良就此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 1937年初,张学良将军由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附近的雪窦山禁锢.  相似文献   

18.
钟实 《航空档案》2005,(1):56-57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张学良是为数不多的名人。1936年12月与杨虎城一起在西安对发动蒋介石“兵谏”,震惊中外,功著千秋,被炎黄子孙世代褒扬。然而,关于张学良和东北早期航空的事迹,就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19.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已经过去了7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关中共与"西安事变"的关系,史学界曾有许多猜测和谜团,其无法廓清的争论焦点是:张学良发动事变究竟是一时的冲动之举,还是有过艰难曲折的思想准备过程?中共在事变发生之前是否得到张学良的"通风报信"?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中外震惊。共产国际闻讯立即指示中共,要“坚决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西安事变”能和平解决,蒋介石能安全地回到南京、主持全国抗日大局,与中共中央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撇开其时国际国内的政治局势不谈,仅从其时国内的民意来看,中共中央最终确立了积极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也无疑是绝对正确的。换句话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其时国内的人心所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