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集邮九问     
耿守忠 《集邮博览》2010,(10):10-12
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我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集邮,当时我父亲在河北邯郸陶瓷厂工作,长期驻外,经常给家里写信,信封上贴有好看的邮票。我把这些邮票收集起来,由此便爱上了集邮。这时我就读在邯郸市第二中学,我的同学屠幼生,他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给他收集了不少邮票。我们经常互相观赏和交换邮票,更增加了集邮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集邮九问     
《集邮博览》2008,(10):37-37
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请看著名集邮家游乃器是如何回答这九个问题的。Q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在我13岁时,有一位同学叫于丰玉,他给我看过他收集的苏联邮票,当时就觉得邮票真好看,并羡慕不已。我父亲知道后,便给我买了一些亚丁邮票,看了这些邮票就想起阿拉丁和辛巴德航海者动人的故事,从此也就开始了我的集邮生涯。我非常钦佩钟笑炉、居洽群、范兰如,他们都是收集中国解放区邮票的集邮家。  相似文献   

3.
集邮对邮票的评价,是整个集邮活动过程中的一个支点,而这个支点的确立,是建立在邮票设计和邮票印刷厂二之间的忽视和舍弃集邮、设计和印刷之间的依存关系,任何一种对某套邮票的评价都是片面性的。  相似文献   

4.
缘起:我是1957年受老伴的影响开始收集邮票的,当时不懂集邮,仅仅是攒些邮票。大约在1981年初,我去西长安街六部口集邮公司门前自发邮市交换邮票,与时任北京工艺美校副校长的林丰年相识,当时林不到40岁,但他谈吐文雅,谦恭和蔼,待人热情,给我的印象极深。我俩有相见恨晚之感,他给我留下住址,以后便经常去他家闲聊。  相似文献   

5.
邵林 《上海集邮》2000,(9):41-42
集邮者在进行传统集邮的同时,往往会对邮票上的图案发生兴趣。比如,专门收集中国邮票的集邮家马任全,他也曾收集过一些外国邮票,因为他的生肖属马,所以特别留意画面上有马的各国邮票,口久自然形成一部马邮票的专集;王纪泽和张包平之是一对因集邮而相识、相爱的伉俪,他们除了专集红印花邮票外.还专门收集夫妇双人像邮票。这是与传统集邮不同的另一种方式,不以邮票的发行国家(地区)、年代、票种为界限,也不追求每套邮票必须“全”,而是只以邮票画面反映的内容或邮票发行目的(简单地说,是指邮票纪念或宣传的事物,一般为邮票的票题)作为取舍的依据,这类集邮方式称为“专题集邮”,最初的专题集邮又称“图别集邮”。  相似文献   

6.
《集邮博览》2012,(10):49
在集邮过程中,总有一些邮票给你带来难忘的记忆,与你有着说不清的情缘,哪枚邮票与你擦肩又重逢?哪枚邮票是你用珍贵的邮票换取的?哪枚邮票陪伴你在集邮过  相似文献   

7.
一、编组专题集邮展品模式的沿革专题集邮收集方式的出现已有100多年了。专题集邮展品的正式展出也有80多年了。据记载,1863年6月英国就出现了与传统集邮不同的收集方式,即按同图案邮票和以邮票发行目的来收集邮票的方式。1870年7月在集邮杂志上有一篇名为《肖像邮集》的文章,介绍了一部人物专题邮集。直到1928年卢森堡的著名集邮家伯那德·菲塔在欧洲国际邮展中才正式展出了他的专题邮集,因此,他被认为是专题集邮的创始人。开始,专题集邮是以同一类图案邮票(不考虑邮票发行目的)进行邮票收集和编组邮集的。以  相似文献   

8.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邮票的,您集邮吗?我是1971年从铁道部调到邮电部邮票设计室以后才接触邮票的,以前多年参与各种形式的美术工作,我不集邮。20世纪80年代,邮票发行局明令从事邮票设计的工作人员不允许集邮。我没有养成集邮的爱好,不过因为工作  相似文献   

9.
年过九旬仍然爱好集邮的姚秋农老先生,是湖北著名的“五老”之一。他集邮经历长达70余年。抗战期间,他把收集研究国邮作为重点,写下大量学术文章。解放后,他积极参加各种集邮活动,为培养湖北武汉集邮骨干做出了奉献。姚秋农,湖北武汉人,1916年生。毕业于汉口中学, 青年时代开始集邮,早年加入新光、甲戌邮票会。1927 年起从事摄影工作50余年,1979年退休。1930年他在江西庐山(牯岭)时,遇到广东集邮家林壁声,林赠送给他一些中外邮票,教他集邮知识,使他走上了终身集邮之路。姚秋农从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上看到苏州蔡汇河头的五州邮票社出售邮票的广告,便开始向该社函购一些邮票,渐渐地,邮品与邮识都增多起来。  相似文献   

10.
把邮票当老伴在我的眼里,周紫枫对于集邮的痴迷"痴"到了"家"。他9岁起开始集邮,徜徉于方寸世界,乐此不疲,终生不辍。周紫枫50多岁丧偶,我们曾劝他找一个老伴,他说:"邮票就是我的老伴,我要与邮票相依相伴过一辈子。"他履行了这一宣言的承诺,对集邮一往情深,老而弥笃。他生前并未在国家级以上邮展获过金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集邮的热爱。  相似文献   

11.
张立 《集邮博览》2012,(8):69-69
一般来说,邮票设计是专职设计人员的活儿,新中国所发行的邮票多是他们创作的结晶。在众多的集邮爱好者中有不少少年儿童,对于他们而言,邮票是“百科全书”,是欣赏艺术、汲取知识的窗口,各级集邮组织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开展集邮活动,更有意义的是组织他们亲手设计邮品。  相似文献   

12.
年近90高龄的郭润康先生是全国集邮联合会首批名誉会士,是当代著名的集邮家、邮学家。他于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从15岁起开始集邮,60多年来为我国集邮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因而广大集邮界人士敬称他郭老。郭老早在青年时代就爱好对邮票的收藏和积极学习集邮知识。1942年8月他和邮友们一道成立了“金竹邮票会”,创办和出版了邮刊。随后他又加入“甲戌邮票会”。先后发表了各类集邮文章千余篇。为弘扬  相似文献   

13.
孙建平 《中国集邮》2000,(10):21-22
邮票设计如何定位,直接影响到邮票在集邮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  相似文献   

14.
范伟 《上海集邮》2002,(10):9-9
我习惯每天收听广播电台的《早新闻》,7月27日早上突然从电波中传来上海市委老领导陈沂于7月26日病逝的消息。我在给他女儿、邮票设计家陈晓聪发去唁电同时,不禁回想起陈老关心支持我们开展集邮活动的往事。  相似文献   

15.
黄履中,1925年出生,浙江黄岩人。1968年开始集邮,主要收集解放区邮票(西北、东北、中南),兼集美国邮票。 上世纪末,有人在《上海集邮》撰文称老干部黄履中为“半路成才的集邮家”。的确如此,现年83岁的老黄与邮票结下情缘,完全出自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干部,他从未想到过集邮,他在“文革”中遭难,被两次抄家,  相似文献   

16.
黄山 《上海集邮》2004,(7):22-23
去年8月,江西曾仲来信与我讨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方邮票”。他已收集了不少这种“地方邮票”及其首日封。说起来很惭愧,我在美国集邮十几年居然没听说过这种“地方邮票”,于是赶快上网查寻,但网上有关资料不多。此后,我进入一  相似文献   

17.
读了耿守忠先生刊载2011年第3期《集邮博览》上的《西厢记》大“邮票”一文,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共鸣。文中说的那两种印有《西厢记》大“邮票”的1983年年历画,我曾在中国集邮总公司营业部购邮票时也获赠过两张,的确印制精美,令人爱不释手。耿先生给“大邮票”下的定义,也让我颇受启发。他说:“何为大邮票?大邮票是用邮票原图制版,  相似文献   

18.
何欣 《上海集邮》2013,(11):6-6
8月29日 市邮协学术委副主任童国忠应邀在大庆油田高级人才培训中心举办的集邮骨干培训班作6个课时的讲授,题为《原地集邮实践和理论》,包括:原地集邮的历史和现状、经典原地集邮理论、代表性原地集邮理论、各种题材内容邮票的原地溯源、人物和动植物邮票原地溯源方法、原地集邮类邮集的编组,并向大庆油田集邮协会赠送了他编著的图书《原地集邮概论和图鉴》。这一培训班共举行八天。  相似文献   

19.
谈到红印花邮票的研究文章,自然要提及集邮家赵人龙。赵人龙收集和研究的重点为中国早期古典邮票,同时对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也有极深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他迄今近80年的集邮生涯中撰写的集邮普及与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其中关于大龙、小龙、万寿及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四大古典华邮的研习文章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广泛刊载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境内外出版的数十种集邮刊物上,如《集邮》、《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上海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中国集邮报》、《鼓楼邮刊》、《邮友信箱》、《中国邮史》、《邮票世  相似文献   

20.
施秉章与寰球邮票社施秉章(1904-1970)字述函,福建长乐县人。施秉章少年时代在福州上中学时,受中国早期邮票商魏叔彝的影响,开始集邮。1922年随父来到北京,毕业于汇文学校。二十世纪20年代初,施秉章加入国外的集邮组织,同许多国家的邮人建立了邮票交换关系。他非常热心集邮活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