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籍散失惊人,从宋代起重视辑佚,然而以清代辑佚贡献最大,清乾隆时期,征求天下遗书和纂修《四库全书》为最主要的辑佚活动,对后代影响很大。其辑佚活动,主要包括四库馆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和对《四库全书》所收书籍进行大量考证及有关学术活动。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有:1.清代辑佚本《旧五代史》,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纂。  相似文献   

2.
《尔雅诂林叙录·书目提要》成于众手,间有疏误。其中的王仁俊《尔雅辑佚续编》一种,条目统计有误,疑将《十三经汉注四十种辑佚书》与《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牵混。《提要》所引胡元玉《雅学考》文字小有脱落,标点不当,致句意不明。麻杲实有其人,《提要》未能辨别。  相似文献   

3.
皇甫谧《帝王世纪》原书已佚,现留传的都是后人辑佚的成果.自元末陶宗仪至当代徐宗元已有多种辑本,虽然这些辑本不是相关辑佚者最重要的辑佚成果,但仍然为《帝王世纪》的整理与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有必要对他们予以介绍,让学界了解他们在《帝王世纪》辑佚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宋玉作品的真伪考辨与辑佚在明代都有突出的表现:在真伪考辨方面,有关于《微咏赋》、《舞赋》的真伪辩争,有关于《九辩》、《招魂》作者所属的讨论;在辑佚方面,既有补《文选》之不足的辑佚,又有宋玉专集的问世。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宋玉研究的深入与宋玉作品的传播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汉代经说遵守师法、家法,但又是"有弹性"的。认识到汉儒在三家《诗》的传承过程中遵守师法、家法,是清代学者进行三家《诗》辑佚研究的基础。实际上,清代学者辑佚三家《诗》,在依照师法、家法进行归属时,又产生了一些分歧。这一方面是由于三家《诗》本身亡佚已久的特点造成的,另一方面,辑佚者的辑佚思想和论述倾向不同,也影响了他们对于三家《诗》的认定。清代学者在进行三家归属时,也存在着诸多的纠结与无奈,他们既要必须贯穿师法、家法进行三家《诗》的辑佚,但有时又不是很彻底,甚至是前后矛盾的。  相似文献   

6.
庾蔚之是南北朝时期一位很重要的礼学家.他的著作很丰富,但已全部散佚.清人马国翰辑佚了庾氏《礼记略解》一书的部分内容,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而庾氏其它礼学著作仍有相当数量的佚文散见于《通典》、《礼记正义》等书之中.本文在马氏辑佚工作的基础上,对庾氏礼学著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与辑佚.通过考证,本文从《颜鲁公集》、《礼记正义》、《通典》与《晋书》中共为庾氏《礼论钞》辑录了82条佚文;从《梁书》与《礼记正义》中为庾蔚之所注《丧服要记》辑录了2条佚文;从《通典》中为庾氏《礼答问》辑录了1条佚文.此外,本文还对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庾氏《礼记略解》的不当之处进行了匡补.  相似文献   

7.
宋人汪0辑佚《子思子全书》和清人黄以周辑佚《子思子》,思路和方法与所处时代的学术兴味和学理特征密切相关。宋人汪0辑佚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儒学"道统",所辑《子思子全书》与原本《子思子》多不相合;清人黄以周受清代考据实学之风的影响,辑录的相关篇章皆有据可查,他的辑录本与《子思子》一书的原貌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南戏以民间演出流传为主,明清时期未受重视,因此散佚严重。现代南戏研究中,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多来自于辑佚工作。20世纪上半叶南戏辑佚高潮在30年代,《永乐大典》卷13991和《南曲九宫正始》的发现对南戏辑佚产生了重要影响,多部南戏辑佚专著应运而生。建国后的三十年,辑佚工作受阻,但新时期南戏研究再度走向高潮,辑佚工作由于散佚的重要戏文从国外回流,国内也有南戏新材料的发现,辑佚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纵观现代南戏辑佚工作,从地方到世界的研究者们致力于完善南戏戏文,不但从现存曲谱、曲选中搜集戏文曲句,也从世界各地图书馆寻找散落的戏文,通过对散佚作品的辑佚,使得相关研究不断有所突破创新,才有今天南戏表演及研究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9.
李晓明 《文教资料》2011,(28):83-85
范晔《后汉书》与袁宏《后汉纪》行世日久,同时代其他诸家后汉史书逐渐被淘汰。但范氏和袁氏之外的诸家《后汉书》亦有特点,保有珍贵史料,可补《后汉书》与《后汉纪》之不足。有鉴于此,清代辑佚学家开展诸家《后汉书》的辑佚工作,成果颇丰。  相似文献   

10.
《全宋诗》已经从绍嵩《江浙纪行集句诗》中辑得大量佚句。但通过文本梳理,又发现了许多尚未辑佚的诗句或重复辑佚之句,并对此作出辨析,以引起宋诗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戴震是清代“皖派”朴学大师,一生著述宏富,涉及经学、哲学、天文算学、方志学等方面.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较为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戴震在文献辑佚学方面的成就:辑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七种算书,对《仪礼》三种注疏及其他古书的辑佚.戴震对古文献的辑佚所遗留的著述,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五经异义》由许慎撰,而后郑玄又著《驳五经异义》,后世学者将两书合二为一,非为别本单行。隋、唐史志皆载此书,自宋以降,不见着录,盖此时散佚。至清辑佚学大兴,这本书是不少学者辑佚的对象,不过,由于时代久远,散佚严重,所收者十不及一,虽然如此,仍还原了这本书的概貌,五经异同多所考见。对《驳五经异义》的版本、流传及后世的辑佚等进行研究,以及袁钧对这本书辑佚和体例恢复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宋诗话辑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珍 《天中学刊》2003,18(1):55-57
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辑佚》是辑录宋代失传诗话的一部专门著作,所录作品36种,宋代诗话总集以及单行诗话之外的失传作品,大致已经包括在内。不过就笔者所见,还有若干种宋代已经成书而且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的诗话著作,还没有进入辑佚者的视野,如《笔墨间录》、《王子思诗话》、《范元宾诗话》等,《宋诗话辑佚》就没有收录。即使是《宋诗话辑佚》已经收录的诗话中,如《王直方诗话》、《漫叟诗话》、《洪驹父诗话》、《蔡宽夫诗话》等,也还有若干佚文可供辑补。以上诸种诗话中,前两种笔者已有专文辑考,今汇集以下诸种佚文若干条为一篇…  相似文献   

14.
清末学者王先谦著作等身,在《诗经》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其代表作是《诗三家义集疏》。在此之前的三家《诗》著作往往仅限于辑佚和考证,而鲜有涉及《诗经》诠释方面的内容。王先谦则在辑佚的基础上,对《诗经》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诠释,具有较高的诠释学价值。这是他对于《诗经》学的独特贡献,值得论证与介绍。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部辑佚著作,《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辑佚视角的选择,一是由辑佚走向阐释的理性选择。在辑佚对象上,本书关注于四类报刊,即综合性文化报刊、国民党所办或受其影响的报刊、国统区艰难生长的左翼刊物、战时刊物及边缘性的地方小刊、宗教刊物、学生刊物等。  相似文献   

16.
《尸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为战国中前期尸佼所作。此书曾在南宋时期亡佚,至清代方被辑佚成书。考之今辑佚本《尸子》,其书与商鞅思想矛盾之处甚多,又多涉及战国末年学说及避讳现象,据此推断《尸子》当非尸佼所作,而是另有其人,其成书年代当在秦庄襄王即位之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  相似文献   

17.
郭国庆 《文教资料》2012,(28):10-11
《玉函山房藏书簿录》是清代著名辑佚学家、藏书家马国翰的藏书目录,著录宋、明、清三代古佚书辑本二百五十余种。马国翰收藏佚书辑本主要是为自己的辑佚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这些佚书辑本在其辑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末,有两部辑有宋玉资料的著述,即张燮《七十二家集.宋大夫集》和周圣楷《楚宝.宋玉》。我们通过对两书宋玉资料辑佚、整理、编辑的分析,认为张燮的宋玉资料辑佚与周圣楷的宋玉资料编辑具有互补作用,两者参看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宋玉,比较正确地认知宋玉,尤其是能够引导读者从文学的视角审视宋玉;张燮和周圣楷的宋玉资料辑佚、整理、编辑对于文学宋玉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福建自古有着"文献之邦"的美誉,各地曾多次编撰志书,但至今尚存的明代以前的志书屈指可数。《寰宇通志》中转引了大量的宋元志书,为对亡佚志书进行辑佚提供了条件。通过对《寰宇通志》所引志书的辑佚,不仅可以为宋元方志研究提供更多的蓝本,探索宋元方志各自的特点,而且对于重现各地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的编纂甚为关注,曾屡下谕旨,对辑佚《永乐大典》、校勘、增修与撤毁收录书籍等工作做出决策。因此,乾隆皇帝的旨意对《四库全书》的编纂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