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历时九年完成的长篇小说,体现了"美国梦"的幻灭。作品通过叙事视角的变化体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更好、更自然地把小说展示给读者。叙事视角的转换体现了作者精湛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2.
从《无名的裘德》文本出发,运用现代叙事学中的视点理论解读《无名的裘德》中多元叙事视角的运用,主要包括作者叙述、以小说中的人物为叙述者的人物叙述、以旁观者为叙述者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或称戏剧视角三种模式的交替运用。多元叙事视角的使用,颠覆了19世纪维多利亚小说的叙事常规,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反讽效果和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复调效果,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余华作为先锋派的重量级作家,在小说创作上有着过人之处。其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都独树一帜:叙事态度冷漠,叙事视角自由,叙事结构随意,叙事语言独特,作品人物符号化。  相似文献   

4.
朱迪·皮考特的《十九分钟》并非仅仅是一部偶然的叙述校园枪杀案的校园悲剧小说,作品中展现出的伦理主题和道德挣扎触目惊心。小说中独特的叙事视角模式对伦理主题的建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以及视角转换等叙事技巧不仅凸显了伦理主题,向读者展示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挣扎,而且引导着读者对人物的伦理判断。解读皮考特作品,有助于让当代读者正视现实伦理问题,重新思考当代社会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的自我小说《头发的故事》和《在酒楼上》凸显了叙述者的特征,即采用叙述代言人的方式来结构全文。叙述者与接受者身份的相互转换、作者自我的分裂和人物限制视角的使用,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在叙事策略上的高明之处,为自我题材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焦大轮子》是中国少数民族满族作家于德才先生的中篇小说集,这部集子中收录了作者三个不同阶段创作的作品。小说叙述独特、构思新颖,取材和语言充满地域特色。采用多元视角、个性的人物形象设置和质朴的语言范式三方面来分析其叙事策略,可看到由此生成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洪丽 《文教资料》2009,(21):11-12
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的叙述视角极具特色,本文试从傻子视角和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两方面对其进行论述.小说运用多重视角,既体现了作者的创新之处,又更好地表达了小说有关尘埃的主旨.  相似文献   

8.
马克·吐温的成名作《卡县名蛙》有着独特的叙事魅力。首先,小说的叙述视角与叙述者的关系很独特。从表面看,小说叙述者似乎经历了两次转换,其实这是作者转换叙述视角的一种策略。其次小说结构的层次感很强。叙述层次与故事层次相互交错,形成了作品的复合型结构。再次,作家通过运用幽默化叙事,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语言表述三个层面,营造了层层交叠的幽默氛围。  相似文献   

9.
论小说《吉姆爷》多视角下的人性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康拉德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聂伟大的实验小说家之一,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往往把艺术创新和人物的道德发现完美的结合起来,小说《吉姆爷》就是其代表作之一。本文试从两个方面说明康拉德在《吉姆爷》中所运用的叙事技巧:(一)以作者作为叙述者的全知视角;(二)以故事中多个人物作为叙述者的有限视角,从而成功地从不同层面、多个视角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深层次地揭示了人的天性及道德本质。  相似文献   

10.
小说《朗读者》中,作者采用回忆性叙述模式,通过运用两种不同的人物视角——全知视角和限制性视角的不断转换,成功地表现了德国战后第二代人反思历史问题时徘徊于理智与情感之间的矛盾,本文旨在分析作品中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角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呼兰河传》的儿童视角是理解萧红这部颇多争议的诗化小说的关键。儿童视角有意识而又合理地遮蔽了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突显了人物灵魂的麻木;小说利用儿童视角,巧妙地实现了对成人世界荒谬性的拷问;最后儿童视角帮助作者完成了一个寂寞的边缘审视者的批判使命。天真的儿童在作品中成为一个成熟的观看者和思考者。  相似文献   

12.
金圣叹是中国小说评点史上一位标志性人物,在他的小说评点中存在着许多叙事学方面的观点。尤其是在叙事视角方面,金圣叹的理论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理论高度,他深刻地辨识了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的区别,同时还肯定了人物视角巧妙运用的特殊功用。结合西方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者全知视角与人物限知视角的区别、人物视角的功能对金圣叹小说评点中的叙事视角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3.
"跳角"是小说和电影叙述中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指的是"人物视角叙述"中出现的不规则变异,是对人物视角整齐性的违反。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四种原因:跳角可以是精心安排的,有的在叙述结构上合理,有的因为情节安排而不得不如此,也有的是由于道德观的压力必须如此,还有相当多作品完全没有必要地破坏视角的统一。所有这些情况,都是叙述作者和文本分析者不得不细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安娜·卡列尼娜》中总的叙述角度是第三人称全知式。在具体的叙述中,作者又经常有意识地运用次要人物视角、主角人物视角来互相观察、评判,这两种视角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在叙述者角度的运用上,一是借助旁观者的眼光来审视、评判前两种人物,二是借助小说的结构布局、人物安排和叙述者语言来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三种视角互相补充,既充分揭示了不同人物树格,又含蓄地表露了作者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5.
首先阐释人物类型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运用,分析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及其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结合人称机制来探讨第一、第二人称叙述视角是如何在小说中营造出复调双声的特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拉近作者、读者以及人物三者之间的距离。此外,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阐明了叙述者、接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蕴含着作者的评判,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6.
《沉没之鱼》中对陈璧璧和朱玛琳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以往小说中的华裔形象。从叙述视角和人物话语表达方式角度对其展开研究,有助于了解小说中的华裔形象,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构建华裔美好形象的意图。  相似文献   

17.
学作品中的人物的命名,大都能体现出作家的匠心独运,具有独到的艺术性。这些人物的命名与作品的内容一起共同为写作的中心服务,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暗示情节等作用,使读能够更清楚地联想到人物的性格,体现了作家们的聪明才智。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小说作家对作品中人物的命名都斟酌再三,颇费心思。命名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8.
叙事视角是小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说明英国作家哈代在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所运用的叙事技巧:(一)以作者作为叙述者的全知视角;(二)以故事中的人物作为叙事角度来转换视角;(三)叙述者和人物合二为一的混合视角,从而揭示了各种叙事技巧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以及对读者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从传统走向现代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家,福楼拜对小说艺术的开拓在文体和叙事方面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客观的呈示与冷峻的叙述;二、有限视角与视角转换;三、情节的淡化与散文化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