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灿丹 《教书育人》2008,(12):46-47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我们的语文课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指要给学生创设学习的环境,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规律,举一反三,拓展到生活,形成经验,真正掌握“捕鱼”方法,甚至开拓创新出更好的方法,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文玫 《语文天地》2014,(31):75-76
语文一直都是主要学科,特别是现在,高考时文科的语文试卷是200分。按照道理学生应该重视语文,但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敏感,不知从何学起,学得很被动,结果教师教得也很被动。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在高中阶段,在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学能力。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渐提高这种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课前预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我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4.
正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经典教育名言: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是学校教育的本质要求。它不仅会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质量,也会影响到学生将来甚至终身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学校教育重在课堂,因此,只有进一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的立足点,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是教与学双边互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自  相似文献   

5.
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身,不仅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更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语文"就是要淡化文本的内容,重品味文本语言;就是要淡化学习的结果,而聚焦学习方法;就是要淡化教师的精彩,而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竞争更加激烈的 21世纪,应该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而自学能力,则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 1〗近年来,我们围绕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展学习指导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转变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重在“传授知识”变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重在能力培养的论断。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强调:“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倡导“活”教“活”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让学生学习语文。一、用新理念,让学生思维“活”起来小学生思想范围比较狭窄,思维具有单一性,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比较单调,因此,教师在授课和组织活动时,要改掉过去那种堂堂一个调儿、节节一个样儿的陈旧落后的的教学方法,以新…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必要基础。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就是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如果预习成了学生的一种持久的自主的学习行为,那将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学习架桥铺路,并为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相似文献   

9.
郭智辉 《快乐阅读》2013,(30):78-79
自学是学生为了获取知识而独立展开学习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是以老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此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抓住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环节,有  相似文献   

10.
顾阿艳 《成才之路》2012,(16):19-19
正课堂教学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早已为我们所熟知。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想使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而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引导手段。我认为提问如能做到激发兴趣、因势利导、引导求异、鼓励想象,就能对培养创新思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激发兴趣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直观教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那么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呢?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那么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并以学生自能学习为目的.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即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使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达成。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而课改的核心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让学生乐学语文。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阅读教学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因此,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育世界中,对于语文究竟该"教什么"和"怎么教",我们有这样的思考。我们认为,阅读教学应更坚定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言语为主要任务,聚焦学生、聚焦语用,引领学生在获得文本所传播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提升阅读能力,熏陶情感,学习方法,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重要的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会知识的方法和技巧。语文教师不应局限于教学生读书、识字和习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人文教育的宗旨。对经典课文的精读研修、优秀篇章的学习训练、文体样式的专题习作以及日常学习的感悟和积累,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良好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同时语文又是一门艺术性极强的学科,它拥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语文学习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对其他科目的教学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以新课改为基准,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个人语文素养,进而全面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一、转变教学理念,认真落实新课改精神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师是为了考试而教,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教课本,学生学课本,这种只注重考试内容而忽略实践能力的语文教学,只会导致  相似文献   

18.
蒋伟 《文学教育(上)》2008,(12):145-145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呼唤学生主动,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性,真正做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授人以‘鱼’三餐饱,授人以‘渔’一生享。"传授给别人一种技能将会让他一生受用无穷。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看他传授给学生多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下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取知识。把阅读课文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心智,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