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公权先生说:“盖中国政治思想者,中国文化与社会之产物,而同时为二者不可割离之部分。吾人如欲彻底了解中国之文化与社会,自不得不研究中国之政治思想。”所谓“文化与社会”,可以抽象的理解为“物质与精神”,而政治思想恰好介于二者之间,既不脱离政治生活,又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具有抽象性与概括性。另外,政治思想是附着于政治思想者...  相似文献   

2.
老庄之道与孔孟之道既相抗衡又相通。一方面,二在本体论、伦理观、认识论、方法论上都存在根本分歧:老庄之道是天道、利己之道、出世之道、动之道、不可感知之道.孔孟之道是人道、利他之道、入世之道、不变之道、可感知之道;另一方面,二在政治观上又共同反对不“道”、“霸道”,主张“重民”、“王道”,在人生观上又共同追求超越自我,求得精神升华。  相似文献   

3.
法律史的視界:方法、旨趣與範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如果說歷史即是人類對其以往經驗的記錄,則法律史便是其中與法律相關的那一部分。①這種意義上的法律史淵源久遠。在中國,以專門形式對法律史作系統記錄與整理的嘗試,至遲始于東漢班固之撰《漢書》。②班氏以“志”入史,“刑法”居其一。此後,正史中的“刑法志”傳統綿延不絕,蔚為大觀。③  相似文献   

4.
法国人民于1789年推翻了旧政权,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著名的“自由、平等、博爱”。而对于法国革命者来说,平等又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为了平等,他们宁愿牺牲政治上的自由,当他们接受拿破仑一世的统治时即作出了让步。至于博爱,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他们也同样放弃了,最后总算赢得了法律上的平等。法国人为何渴求平等法国人渴望平等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1789年前旧政府完全不讲平等。贵族和教士是“特权阶层”,他们可以免缴象土地税这样的直接税,大部分赋税是由“第三等级”交付的。第三等级包括农民、手工艺工人、商人和雇用人员。即便在这些人之间,税收也是不平等的。有的省份免征诸如盐税  相似文献   

5.
吴棠 《大理文化》2006,(4):57-59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特的民间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是本地区、本村寨的保护神。“本主”信仰形成的历史已十分久远,经历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偶像崇拜几个阶段。其间曾受到佛教、道教、儒学的渗透和影响,在社会变革时期也曾受到政治干预和外力的冲击,但作为民间宗教信仰“,本主”崇拜已经融于白族的血液和精神之中,与“本主”有关的传统习俗、信念和行为,一直绵延不断地保持下来。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社会中,祭祀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人对自然、鬼神等的盲目崇拜而产生了原始宗教信仰,形成了名目众多、仪制繁缛的祭祀之礼。封禅即是其中尤为尊贵的一种祀典。“封”为祭天,“禅”为祀地,封禅是封建帝王祭祀天地一种礼仪,是古代政治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成都是中国四川省省会,国家16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面积1.23万平方公里,人口980万。成都于2300多年前定名,至今城名与城址未变。在汉代,蜀锦生产居全国首位,故有“锦宫城”。“锦城”之称。在五代后蜀,遍种芙蓉树,故有“芙蓉城”、“蓉城”之称。秦时兴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举世闻名,至今仍泽被川西。由于灌溉发达,物产丰富,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成都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汉景帝时,太守文翁“修官学于成都市中”,…  相似文献   

8.
吉霞 《寻根》2006,(6):102-103
北,《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属皆从北。”唐兰在《释四方之名》里也说:“北由二人相背。引申有二义:一为人体之背,一为北方。”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也说:“北,甲骨文写作,与小篆同,象二人相背之形。北就是背的初文。”  相似文献   

9.
入事东观参与校书,是王逸整合楚辞入儒家文化系统的重要机缘。王逸通过重释“人臣之义”化解了屈原之“怨”在专制集权政治中可能带来的君臣关系冲突,再以“合之经传”的方法使其楚辞阐释直接与儒家经典挂靠,由此完成了楚辞文化向儒家文化的皈依。而《楚辞章句》最终能成为经典,还有赖于其集大成的特点。王逸“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是合其所继承的民间楚辞传承内容、其所了解到的当下上层文人群体的楚辞认识及其自己的相关思考,去与东观藏书系统中的前代精英楚辞学相比较,集四方之所长,终使《楚辞章句》集汉代楚辞学之大成。  相似文献   

10.
朱漢民 《中国文化》2023,(1):205-212
王安石之學是宋學體系中一個特别類型,其學既是慶曆之后以性命之理爲核心的地域性學統,又是熙寧之後確立的以新政治理爲核心的官學化學統。以内聖外王之道解構王安石一生建構的學統,可以發現王學其實是兩個既有着密切關聯、又有着鮮明區别的學統形態:一種是民間地域學派的王安石之學,可以稱之爲“臨川之學”;一種是官學化的王安石之學,即所謂“荆公新學”。儘管王安石年輕時致力於内聖之學,希望以内聖解决外王問題,但是王安石一旦“得志”爲宰相後,并没有完全沿着早期以内聖的修己之學來解决外王之治的政治問題,而是通過《三經新義》而回歸漢代的政治儒學。這一密切配合王朝政治的功利主義儒學,受到原本是“同志”的其他宋儒的激烈批判。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术馆在农历乙酉鸡年春节期间,将颇具民俗风格的中国民间美术请进展厅。齐白石、达·芬奇等中外大师的名作同时登场,雅俗共赏,为北京五光十色的节庆气氛更添喜庆。热闹喜庆的新春“庙会”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百姓生活日益改善,民间习俗和节日文化也随之在变,但根植于中国节日文化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和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始终未变。《大  相似文献   

12.
《诗》的时代,是“陶复陶穴”与“寢庙绎绎”并存的时代,在等级制度的宝塔尖上,集中了那一时代的最高智慧,就建筑来说,便已奠定了此后数千年中国建筑的品格,或曰基本格局与精神。而住宅原是人群居处之所托,上自政治、宗教、学术、风俗,下逮衣服、车马、器用,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互为因果。礼所谓进退揖让、应对周旋之节,也尽依赖于门、庭、堂、室之“舞台”。曰“中国宫室及其内部格局是一部无字的人伦宣言”,固很恰切,那么也可以说,《诗》中所反映的宫室建筑,正纪录了舞台上曾经有过的喜怒与哀乐、宣言中曾经有过的生命与激情。  相似文献   

13.
黄玉顺 《寻根》2010,(4):28-34
西方传人的现代大学模式作为一种学制,丧失了某种“大学精神”。这种大学精神就是:居仁由义。这种大学精神乃蕴涵在“大学之道”之中。这种大学之道就是:立德爱人。这种大学之道最初表述在作为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文本里。诚然,当我们用一个中国古有的词语“大学”去翻译西方的词语“university”并获得普遍认可的时候,这已经表明了两者之间尽管没有等同性,却毕竟存在着某种对应性;但这种对应性其实只是外在的,仅仅意味着,不论古今,所谓“大学”所指的都是教育体制当中在学龄上的最高阶段而已。换句话说,这种对应性并没有涉及大学的某种内在精神——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传统中的“公民不服从”是一种综合了道德、法律和宗教(或说精神信仰)三方面的一种行为或运动,至少从实践的角度看是这样,尤其是从其成功了的实践看是这样。我想我们下面可以按照由显到隐的次序,分别地从这三个方面来观察一下这一运动。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是我国刑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刑不上大夫”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是当时法律的一个显著特点。荀子云:“由士以上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必以法数制之。”①刑不上大夫,是因为春秋以前,社会教育属于官学,只有贵族士大夫才有权享受,所以他们知礼仪,如果违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尚蝉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蝉在古代中国备受青睐,成为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在《诗经》中,“螓首蛾眉”形容卫国硕人的美貌;“如螗如蜩,如沸如羹”,喻商末政治的混乱;“菀彼柳斯,鸣蜩”,那是恋人的好去处。在《月令》中,“仲夏之月,蝉始鸣”,“仲秋之月,寒蝉鸣”。蝉是季节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民主思想是孙中山社会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就其内容来说;主要属于“民权主义”阐释的范围,在三民主义理论体系中占居核心地位。它赋予辛亥革命以突破性的历史意义,使之成为中国近代从“维新”、改良性质的政治改革向民主政治过渡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论儒学取得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内在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以家庭为其仁学植根的土壤;铸造以情为基调的化性格;以学术之“毛”附政治之“皮”是它的“执”;“学而优则仕”使儒学独具魔力;它以开放的姿态与道家、佛教共存互补。儒学自身的上述特点促进了它在中国化中的主导地位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时代最大的特点是“顺天地之纪”以治民。孙中山在宣传革命的过程中推尊黄帝,既有排满的意图,恐怕也是要弘扬黄帝的精神,即:“顺天地之纪”,而不是逆“天地之纪”,从尊重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着眼,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韩非“以术治吏”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术治吏”是法家治国之道的重要内涵。韩非提出“以术治吏”的思想,即以课能之术来考核和检验群臣,以禁奸之术来观察和防止奸臣,以自神之术来防止小人行奸。以吏为术治的对象,“法”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其“以术治吏”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