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玉琴 《成才之路》2011,(15):23-23
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两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个集体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利于幼儿在学会合作的过程逐渐克服自我中心,关心他人,养成一种协商合作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在幼儿之间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群体氛围,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王敏 《山东教育》2002,(30):29-29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如为了期待外部的奖赏,为了获得社会的赞许,或为了减轻自己消极的内部状态(例如,因看到一个需要帮助者而感到内疚或悲伤)等。亲社会行为也包括利他行为,即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特别是利他行为,因其具有的积极性而越来越为心理学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提出,应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  相似文献   

3.
蔡伟 《早期教育》2011,(10):41-42
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主要包括分享、助人、合作等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具有一种使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的目标。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遇到疑惑的、  相似文献   

4.
竞争是指不同的个体为了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 ,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合作则指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 ,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竞争与合作是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形式。人类在发展中 ,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伴随的。没有竞争 ,社会发展就不能获得更大的活力 ,难以有更大的超越 ;没有合作 ,社会就很难形成整体并得以有序发展。但竞争与合作往往发生矛盾 ,有时竞争破坏合作 ,有时合作限制竞争。特别是一些不良的竞争 ,常常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浅析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chavior)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同情等。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并已成为发展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比较重要的论题之一。移情(empathy)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根据分析,Feshbach & Kuchenbecker(1974)认为移情有两个认知成分和一个情感成分。认知成分是辨认和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和采取他们观点的能力。情感成分是情绪反应的能力。儿童在生命的头一、二年间最初表现出移情的迹象。有个18个月的孩子,看到另一  相似文献   

6.
侯春霞 《广西教育》2013,(29):93-94
合作是两个以上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共同进行某一活动的行为。新纲要"教育内容与要求"的社会领域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流、互相帮助、勤于合作的能力。如今的孩子多为独身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合作。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只有能与人友好合作的人,才能谋取更好的发展空间;只有善于与他人进行友好合作的人,才能在社会上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7.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重要性 亲社会行为是指从他人利益出发而不期望个人报偿的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同情心与分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一种道德行为,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社会性发展的好坏,尤其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社会化发展的进程。重视和加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于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幼儿健全的人格,矫正其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等不良行为和个性特点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  相似文献   

8.
甄莹 《考试周刊》2014,(8):169-170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而小学生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无论对小学生三观的形成还是人格品质的养成,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极其重要。而家庭作为小学阶段与小学生联系较大的一个主体,自然对小学生的行为培养产生极大影响。文章应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对家庭对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发现家庭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应从有意培养及家庭自身对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无意培养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正幼儿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社会领域目标就是针对幼儿社会教育提出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社会领域目标是从两个维度提出的。一是社会关系的维度:幼儿与自身的关系(自尊、自信、自主等)、幼儿与他人的关系(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关心尊重他人)、幼儿与群体或集体的关系(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幼儿和社  相似文献   

10.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他人、集体、社会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与其相反的是自我中心行为,侵犯、攻击、破坏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牺牲自己的利益,无私地关心、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行为是一种高水平的或日理想模式的亲社会行为,大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11.
徐晓勤 《考试周刊》2014,(30):181-181
合作是指两个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集体,为了共同目标而共同完成某一项工作或某一任务的行为。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助于幼儿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改正自己的缺点,让幼儿学会关心别人,同时促使幼儿之间友好相处,学会共同商量,增进幼儿之间的情谊。  相似文献   

12.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或利益)而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配合、协调而实现共同的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皮亚杰认为,交往合作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因为,合作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技能,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能力。人际交往是人与社会,人  相似文献   

13.
刘敏  张丽 《成才之路》2014,(6):60-61
正"分享"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与人分享对于幼儿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需要创设分享环境,建立分享规则,家园合作,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来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培养。一、建立班级分享区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习惯  相似文献   

14.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他人与社会的行为,其发展水平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等问题的研究,希望能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它不仅是幼儿有效探索、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现代人才尤为需要的基本素质。学会合作,学会寻求合作,能够帮助幼儿在与同龄儿童的交往中调控自己的行为方式,建立归属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四步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17.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亲社会行为不是本能的与生俱来,而是个体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亲社会行为的现实意义、结构特征及培养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技能是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方式。这一概念可以从“同伴接纳定义”、“行为定义”和“社会效度定义”三种方式加以界定。关于儿童社会技能的研究可以归纳出四种理论观点或模型,即行为结构的观点、人际问题解决的观点、社会技能的加工阶段模型以及社会技能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社会技能和社会能力两个概念有着重要的差别。在干预和训练中要考虑个体特点、交往过程和行为背景等多个层面,以形成和提高社会能力为训练目标。  相似文献   

19.
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利的行为。在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到了大量研究者的青睐。本文以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为基础,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内涵、研究工具与方法、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未来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行为自主指个体在生活中可以不依赖他人,独立作出各种决策并加以执行的能力,是个人自主的重要体现。青少年行为自主的研究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当代学者沿袭对青少年自主内涵的界定,并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发展出基于家庭决策方式的测评工具。行为自主的发展轨迹、影响因素以及与心理社会功能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三个焦点。具体而言,青少年行为自主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各领域并不完全同步;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出生顺序、文化背景是相关的影响因素;行为自主与心理社会功能的具体关系尚不明晰,可能受自主获得时间、决策方式的动机类型、事务领域、文化环境的调节。未来应开发更有效的行为自主测量方法,揭示其发展机制,拓展考察其他相关因素,并深入反思行为自主与心理社会功能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