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形与数不能混淆对初学几何的学生来说,容易发生形与数混淆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把“画出两点间的线段”说成“画出两点间的距离”。他们把线段和距离看作一回事,不理解距离不是图形,而是连结两点间线段的长度。长度只能量出或测出,不是画出的;画出的只能是点、线、角…之类的图形。我们知道,三角形的高的定义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叫做三角形的高。”这里的垂线段是图形,也就是说三角形的高是具有条件的线段。那么,梯形的高、弓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高、弦心距等等,应不应该也是具有某种条件的线段呢?我认为应该是。可是按课本中的定义却不是。  相似文献   

2.
一、联系生活 ,激趣导入1 复习已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 ,并在黑板上画出来。然后分别在角的两边得到两条线段 ,再将这两点连接起来(师边说边画 ,使学生明白这一过程)现在得到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2 今天要重点探索三角形的什么呢?板书 :意义、特征、特性、分类。3 问 :日常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呢?学生回答后 ,出示红领巾、三角旗、房架模型等 ,将实物放在黑板上 ,沿其轮廓画出三角形 ,画好后 ,拿去实物 ,问 :这些图形是什么形状?板书三角形。这些物体虽然大小、颜色、材料各不相同 ,但都有共同特征 ,即形状是三…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52页。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梯形的特征,能正确写出梯形各部分名称,会作高;通过自学课本,培养自学能力;学会从局部分析图形;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电脑屏幕出示画面(如右图)。这条金鱼图是由一些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要求学生观察后回答以下问题:①我们已经学过其中的哪些图形?这些图形各部分名称是什么?②画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画出它们的高;③这幅金鱼图中,有哪些图形我们还没有学过?你想知道这些图形的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就来…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几何》第二册P171、P173分别有: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上述两命题中,都存在一对无公共端点的相等线段这一条件,其中一对相交,一对不相交.课本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都是通过构造平行四边形将此相等线段“平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从而使问题获得巧妙解决.  相似文献   

5.
中点的畅想     
中点,特别是线段的中点是几何图形中的一个特殊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中心对称图形、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等都有其身影.那么,如何恰当地利用中点和处理与中点有关的问题呢?关键在于:充分挖掘中点所包含的信息,合理联想构造含中点的图形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于一个等腰梯形,是否一定可以划分成四个全等图形呢?答案是否定的.而如果我们对等腰梯形再附加一些制约条件,则有通法将其划分成四个全等图形.本文探讨在什么条件下的等腰梯形可以进行四等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改善认知环境在教“梯形中位线”时,事先用电脑显示“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图形,然后采用动画形式擦去多余线条,保留梯形形状,得推论1。再通过动画平移出三角形状,得推论2。再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用动画反映以上操作,并用问号闪烁提问:可否出现梯形中位线?演示过程如下:由动画平移及问号闪烁,提出问题:连结梯形两腰中点所得线段会有什么性质呢?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自然联想到会有梯形中位线定理。这样引入新课题,学生的认知方式会随环境而发展。利用多媒体辨析、理解数学概念容易…  相似文献   

8.
【案例】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以展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入新课,之后我让学生试着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生1:有3条边的图形就是三角形;生2:有3条边、3个角的图形才是三角形;生3:把3条边连在一起的图形叫三角形……显然学生的描述是不准确的。因此我鼓励学生试着来画一个心目中的三角形(指一名学生板演),并思考你画三角形的过程其实是画了些什么?(3条线段)师:请大家来评价一下他画的三角形怎么样?生1:他画得很直:生2:他画的角很尖……师:老师发现刚才他画得小心翼翼的,你知道他在小心什么吗?生1:他怕挨着的两条线段连不住,留下缝  相似文献   

9.
杨锋  周嗣昌 《云南教育》2001,(22):44-45
〖本课学内容是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梯形面积的计算”,主要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下面选登的是推导过程及评析。〗(教师出示硬纸板做成的梯形)师:怎样计算这个梯形的面积呢?同学们回忆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来的。(教师电脑演示拼的过程)师:我们能不能仿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师:大家说一说,你拼成的是什么图形…  相似文献   

10.
一次看书,我碰到这样一道题:画两条线段,使下面的图形有5个三角。开始,我是这样想的:用一条线段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就可以把两个三角形分成四个三角形(如下图)。可是,我一数,发现有7个三角形。我又想了想,看了看,画了画,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添一条线段只增加一  相似文献   

11.
活动内容:通过剪拼、割补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推导其面积计算公式。目的要来:通过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初步认识组合图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具:①任意、等腰和直角梯形各2个(每组梯形要完全相同)。②3个等腰梯形。教具:小黑板2块。活动过程:一、让学生事出第一组学具(每一小组红、白色各一个〕动手操作,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1任意梯形3、直角梯形S梯=S2=(a+b)×h2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2个完定一样的梯形颠倒排成已知图形推导的。那么,用一个梯形能不能转化成已知图形呢?这就是今…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九册“练习二十”有这样一题,求右面图形的面积(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的意图是让学生先把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来求图形的面积,然后把原图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求图形的面积。但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做时,竟把“20厘米”这个数据给漏了,使得两个梯形的高无法分出多少。因此,学生一开始就分成长方形和三角形  相似文献   

13.
<正>三角形是基本的平面图形之一。苏教版教材一共安排了两次三角形的认识,帮助学生充分经历建立表象到形成概念的完整过程。第一次是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单元,重点引导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体会“面在体上”,初步建立三角形的直观表象,能根据表象识别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第二次是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重点引导学生在直观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通过“指—画—说—想”等活动,形成对三角形概念的概括性认识,即“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相似文献   

14.
画角、画垂线、画平线、画三角形、画长方形、画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画梯形。部分学生面对死的图形厌了、怕了。如何让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5.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80页“梯形面积的计算”第一课时。一、说教材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不仅是为学生总结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研究平面组合图形、平面曲线图形和立体图形做好知识上、能力上、思维方法上的准备。教材的编排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 ,而直接给出一梯形 ,引导学生想 ,怎样依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知道,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对称轴。对于轴对称的图形,我们不仅要会认识、判断,还要了解和掌握它们的一般性质。从何处入手呢?从最简单的几何元素出发,即从点、线段和角来观察。方法是:取一张长方形的白纸,把它对折,在对折纸的中间放一张复写纸,再在白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标明各顶点A、B、C,再打开白纸,就出现两个成轴对称的三角形。为便于区别,在另一个三角形的顶点用A′B′C′表示。1、直接各对应点之间的线段,观察发现AA′,BB′,CC′三条线段都…  相似文献   

17.
一、内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活动课。二、目的: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上,让他们感知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三、准备:要求学生剪下课本后的七巧板图备用,教师制作投影图片,印制有关图形。四、过程: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猜一猜、画一画、拼一拼、讲一讲、想一想、做一做等活动,巩固这些知识。1猜一猜。(投影图)第十三届亚运会在泰国举行,我国…  相似文献   

18.
平面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是在小学生系统地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及扇形等简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在小学数学中是一个难点,怎样突破“难点”呢?第一,复习简单图形的特征、面积公式等知识;第二,着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启发学生完成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成一个图形和由组合图形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教学 1.回忆、引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你们还记得什么叫三角形吗? 学生回忆: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教师强调: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接着教师呈现教材例3的情境图(如图1),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就会得出走中间这条路是最近的。教师利用这个情境图,并借助于投影显示出上下两个三角形,并指着每一个三角形提出: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一时不知道说什么。  相似文献   

20.
教师挖掘教材 ,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 ,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 ,尤其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研究教材、教法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知道获得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显得更重要。我们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 ,现就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做一介绍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图 1一、把梯形变成组合图形求面积1 .任意梯形可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求面积。作任意底角到顶角的对角线 ,得到两个三角形 ,那么该梯形的面积就是这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 ,如图 1。证明略。2 .把任意梯形分割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