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和谐社会视角下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起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社会公正、维持社会稳定、增强公共政策合理性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存在着利益的群体性与表达的个体化、利益范围的广泛性与表达渠道的狭窄性等几对明显的矛盾。因此,我国应当为该机制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支撑;建立农民工维权组织,使其承担起农民工利益表达的主要角色;同时还要拓宽农民工利益表达渠道,保证农民工向政府的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子女教育相关的利益主体可划分为四个层面,即核心利益主体、直接利益主体、间接利益主体和最终利益主体,这些利益主体之间主要存在委托—代理、竞争—合作、互动博弈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需要通过建立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来整合不同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相关主体利益,从而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14,(2):11-13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原有的社会分配制度和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和分级化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弱势群体利益边缘化。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比老一代农民工更为强烈的利益诉求,其利益表达问题因而成为学界及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利益诉求,发现这一群体在利益表达方面存在着无力表达、无处表达、表达成本高昂和表达低效等方面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4.
利益表达是利益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利益表达活动中得以确立、发展和完善的。利益表达思想是邓小平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从利益表达与政府决策和执政党政策的关系上充分阐述了利益表达的重要性,对如何提高利益表达主体的表达能力进行了探索,并规定了利益表达客体在利益表达活动中应尽的职责,肯定了利益表达主体进行利益表达的动机,确定了评价利益表达主体利益表达效果的标准,并强调要通过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来规范利益表达主体的表达活动,维护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民工健康状况堪忧,部分原因在于健康教育主体、介体和客体的角色缺失,核心在于缺乏一个承接农民工健康教育的教育载体。基于职业教育的视角,阐释职业教育功能和农民工健康教育的现实需求,联结二者形成耦合推进的职业健康教育模式。基于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形成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为三级主体、以培训机构—企业工会—职工小组—家庭为四级介体、以农民工为首要客体、以公益组织为全方位环体的职业健康教育体系,最终实现基于职业教育服务农民工健康教育的联动路径。  相似文献   

6.
利益是主体、客体和中介的有机构成,它具有时空特性。各利益主体中,当一方长期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处于弱势地位的状态,则形成了它们之间的利益失衡。当前职教集团由于利益表达主体不均衡和客体缺陷及中介局限,造成学校、企业等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的失衡,影响职教集团深入、长远发展。如何处理好成员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达成职教集团成员利益均衡,是当前职教集团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存在利益表达主体缺乏利益表达意识、利益表达渠道不健全、利益表达方式不合理等诸多缺陷.而构建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形成合理化的弱势利益表达渠道和理性化的利益表达方式,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改革和完善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路径,构建完善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解决弱势群体的利益冲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普通工人、农民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利益受损,是削弱人们利益认同,进而引发各种社会冲突的最大因素。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要疏通利益表达渠道,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化建设,缓解利益冲突;发挥政府作用,健全利益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9.
《成人教育》2020,(1):54-57
社区教育是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建立有效的社区农民工教育需求表达机制,既是提高社区教育有效供给的起点,也是调动社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农民工教育的机制保障。在社区教育共同治理的基础上,根据社区农民工教育的特点,通过完善信息渠道与信息整合、多元主体民主协商、政府回应绩效考核与监督等特色机制建设,以此构建完整的社区农民工教育需求表达机制,为农民工顺利实现自身教育诉求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折射出我国现行利益表达机制中利益表达主体政治素质不高、公共权力机关职能缺位现象较严重、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及利益表达机制效能不足等一些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有我国公民的政治社会化程度不高、有效的自下而上的公民权利监督制约机制的缺乏、政治制度建设滞后、有效的利益表达效果问责制和考核制的缺乏,为此,必须完善我国的利益表达机制以有效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1.
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权法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给予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权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权在法律制定、框架设立、司法监督、实施效果等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权法律体系,需要从加快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制定相对独立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社会救济法律制度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村转居社区新居民心理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特点以及三者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村转居社区新居民的年龄、居住状况、婚姻状况对心理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有显著差异。(2)居住状况为"三代同堂"的已婚新居民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居住条件的新居民。(3)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显著。(4)村转居社区新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明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2):31-33
以泉州市农民工参政状况调查为实证,指出:城市农民工政治参与既受制于制度、组织缺失等客观因素,又受到农民工自身权利意识淡薄、文化程度相对低下和经济基础脆弱等主观因素制约。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城市管理与治理改革,提升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素质,提高组织化程度,才能增强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效能。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主客体研究:盘点与梳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最近 2 0年的教学主客体问题研究囊括了教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观、价值论等不同层面的主客体问题 ,主要观点有 :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双主体论、主导主体说、三体论、主客体转化说、复合主客体论、过程主客体说、层次主客体说、主客体否定说等。尽管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认识 ,但弘扬师生双方的主体精神已为多数研究者所认同。深植于教学实践当中 ,并以促进教学实践的合理化为最终指向 ,应是今后研究所应把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量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但由于其人力资本匮乏造成自我发展和社会流动受到制约.对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发现,其在教育培训的目的、内容、费用、意愿和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特征,其培训需求受到主观心理、经济收入、社会关系网等个体因素和教育培训社会供给不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借助教育人类学视角,结合田野观察和问卷调查方法,针对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进行调研发现,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互动中,存在干预性教育行为、非干预性教育行为和情境性教育三种主要实践模式,在每种模式互动中,都彰显着人们对教育目标的理解、社会资本的局限、自我经历的复制等社会文化因素对教育实践的影响。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匮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需要和其学校教育一起,共同受到社会和政府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7.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性格和价值观的影响,客观因素主要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外在环境影响。针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不同因素,从健康人格的形成、价值观的培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四个方面提出全方位的解决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语境具有制约和解释功能,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其中非语言语境由影响言语交际的主、客观因素构成,有助于确定言语语义信息。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述非语言语境与言语选择的关系,认为:在特定的非语言语境中,交际者的言语选择受相应的语言规则的制约;非语言语境因素制约和解释着交际者的言语选择,而交际者的言语选择则反映出交际的主客观语境特征;在实际交际过程中,非语言语境的各功能常常相互交叉地发挥着作用,并且构成非语言语境的主客观因素同样互相交织,共同影响着言语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学选本是古代文学传统的批评形式之一,但是在批评实践中经常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在客观方面,选本批评效能主要受到选本自身机制、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主观方面,它主要受到选家批评意识、操选目的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只有认识到这些制约因素,我们才能对选本的批评价值有着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In China, there is a growing group of ‘migrant children’, who reside in the city but do not have full rights to access education. Many have been granted a chance to study in public schools after the policy change, but they continue to have lower educational outcomes than the local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inequalit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ducational goals of migrant families in Beijing. Based on the field interviews, it shows that even migrant children who aspire to attain higher education are nonetheless ‘blocked’ by discriminatory examination laws and limited resources. Their subjective outlook is derived from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concrete experiences. Their family of origin determines the types of resources available to them, and thu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justification of their educational goals. A realistic assessment of their chances of achieving their aspirations leads them to have lower expect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