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闻暗访(或称隐蔽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尚无准确的法律界定。用新闻学者的语言来说,新闻暗访就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简单地说,新闻暗访,就是新闻记者不暴露身份、不讲明目的的一种采访方法,这是同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这种采访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暗察私访,是掌握真实情况的一种特殊手段。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便直接采访的人和事,就必须随机应变,采取新闻…  相似文献   

2.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翻开你的“作品集”,看见你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的一篇又一篇的“大块头”,我诧异了。顺便和你一谈,发现在你身上似乎也有不少“新闻”。你说你一踏入军营,就在某部当上了一名炮兵侦察兵。之后,连队指导员、宣传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一级一级地“升”上去。到了八七年底,你脱下校官服、戴着两枚军功章,回到了生于斯、养于斯的家乡,“升”为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于是,十多年没沾过新闻边的人,搞起了新闻;副团职干部“玩”起了报道员干的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新闻”! 在许多人看来,既然是新闻科长,就肯定是专职专用了。其实不然,一年中,你采访写作的时间还不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是记者不公开记者身份而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也有人称它为“微服采访”、“隐身(形)采访”、“暗访”、“私访”等。这种采访方式对批评各种不良现象、揭露社会黑暗面,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随着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加强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隐性采访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因此,隐性采访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重大的社会题材,由于种种原因,公开以记者的身份出现是难以接近采访对象的。有时即使接近了也难以获得真实情况,特别是生活中的“假、丑、恶”现…  相似文献   

5.
感谢与祝贺     
《新闻知识》编辑部:值此《新闻知识》创刊三周年之际。请允许我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作为《新闻知识》的一位热心的读者,我常常为我们这些搞新闻报道的同志。有这样的良师益友而感到庆幸和自豪。在我们巴林草原深处的军营里,有很多战士是贵刊的热心读者,他们争相订阅《新闻知识》。我对《新闻知识》更有一种特殊感情和偏爱。她之所以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本人是江苏泰州市电台的通讯员,是新闻写作爱好者,经常给电台和报社写稿,但从未给电视台写过稿。给电视台写稿,成为我眼前的一大难题。我不知道发给电视台的文字稿和图片稿,有没有具体规定?希望能得到答复。江苏泰州师范学校吉林●吉林同志: 收到《新闻记者》杂志转来的你的信函。你信中所说的向电视台发文字稿和图片稿,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口播新闻和图片新闻。关于这个问题,至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口播新闻是“人头展览”,不适合电视新闻以图像为主的特点,主张取消;另一种意见认为,口播新闻是电视新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作为电视新闻的一种报道手段,将与录像新闻“长期共存”。我赞成后一种主张。因为口播新闻往往有着录像新闻所不能取代的作  相似文献   

7.
我看《工人日报》2000年7月1日第四版,有首题为《镰刀斧头的辉煌》的诗,该诗中将“锤头”误为“斧头”。于是,我即写一意见寄给《新闻三昧》。不几天,该刊编辑即打长途电话给我说:“你的意见正确,表示谢谢!欢迎多提意见,帮助办好《工人日报》……”随后在当年第9期刊出我的意见,题为《是“锤头”而非“斧头”》。《新闻三昧》上辟有一栏目名为《三昧书屋》。我认为“三昧书屋”应为“三味书屋”才正确。因为“三  相似文献   

8.
介入式隐性采访记者角色换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巍 《新闻知识》2006,(12):80-81
隐性采访,是相对显性采访而言,“指在一定条件下,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已的身份、不告之采访目的,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或通过模拟某种社会角色接近新闻源,获取新闻的一种非常采访,故亦称暗访’或‘私访’。”隐性采访可分为介入式采访与旁观式采访。介入式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方法的一种,它是显性采访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我国目前的国家立法中,对于它没有成文规定。然而在我国当代社会,隐姓埋名、变换身份的介入式隐性采访成了一种越来越常见的采访方式,对于某些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只要能挖掘到需要的信息,有时甚至角色产生错位。任何事物…  相似文献   

9.
感谢《新闻爱好者》给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与同仁议论议论新闻写作方面的问题。若不避“拔高”之嫌,我希望拙作《留得三分在明年》(编者注:此文获1985年全国好新闻三等奖)被看作一篇解释性报道。在此,想就这一类报道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在刚刚开始记者生涯时,我更乐意去做那些有情节、细节、现场感和人情味的文章,诸如人物专访、新闻故事、事件性报道、以及函义不甚确切的“报告文学”之类,满肚子热望人家夸一声“你的报道有文采”。但是,当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读者代表的  相似文献   

10.
用现在的标准,华莱士很不专业南方周末:你在微博上贴出《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哪些问题让你非说不可?闾丘露薇:我看到很多关于柴静怎么做新闻记者、怎么采访的谈论,看到有那么多人认同这样的新闻操作理念,尤其认同的人很多是同行,还有更多是教新闻的,这让我觉得着急。《看见》这个栏目,官网上写的是一个专题栏目,柴静在官网上注明的身份是主持人。栏目关注人,我觉得没  相似文献   

11.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年第4期上看到了左漠野同志写的《新闻与宣传》一文。该文把广播(电视)发布新闻、传达政令的任务概括为六个字:政治、新闻、宣传。我试拟了十六个字:党的领导、人民主人、实事求是、社会责任。或许有人说:“你不赞成新闻的政治性!”“你不要宣传!”我说,有党的领导,有人民当家作主,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对社会主义社会负责的责任感。新闻的立场、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新闻与散文的关系,新闻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以近代报业为依附的新闻文体,最早是随着西洋传教士漂洋过海而来的,与中国的古典散文无亲无故”(《评“新闻散文同族”论》,这种意见,我们可以简称为“新闻散文无亲无故”论。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有不同的表述,但可依上述第一种意见姑称为“新闻散文同族”论。现序列于下: 一、“散文并不等于新闻,但新闻都属于散文,真实的散文”(李学来《正确理解“新闻散文化”》。这种意见本于穆青同志的看法。1963年,穆青以寄晨的笔名在新华社《新闻业务》上发表《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其中说到:“我觉得,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二、“新闻文体总的说来是一种叙事文  相似文献   

14.
新的突破     
过去,我写的新闻稿被编辑“枪毙”了不少。分析原因,一是采访粗糙,挖掘不深;二是内容混杂,主题不明;三是就事论事,立意不新;四是强扭角度,文不合体;五是套话连篇,表达陈旧。近两年,我以《新闻与写作》为理论指导,从中悟出了道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求时效性和适宜性,新闻报道应该多写点“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事儿。我曾写过职工盆景根雕展览的稿子。油画、水彩画、版画展等展览是常有  相似文献   

15.
明采者,正面采访也,即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名正言顺地,堂堂正正地去公开采访;暗访者,私访也,即不公开身份,隐去采访目的,暗下察访。明采有明采的优势。由于名正言顺,左右逢源,速度快,效益高,是采访的捷径。但明采也有劣势:由于公开采访目的,有些人拚命“拔高”事实,甚至弄虚作假,造成失实。暗访有暗访的优势,对方不知你采访目的,容易摸到实底,避免失实。暗访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工作麻烦,偏见多,意见难统一,速度慢,效益差。明采和暗访相结合,灵活变通,可以有效地敲开采访冷门,有效地避免新闻失实。我在十几年的采访生涯中对此有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6.
1999年第9期《新闻与写作》封底以《新闻界的书法之家》,刊登我们全家书法活动的一组照片。9年后,我带着自己出版的《书石穴位养生》一书回“娘家”寻寻故友,我发现如今的《新闻与写作》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她增加了三种意识之“花”:  相似文献   

17.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今年元月20日,我高兴地站上了“好新闻”领奖台。我写的《宾川儿童情意深》被铁道部第五工程局《铁道开发报》评为“机筑杯新闻大赛”好新闻三等奖。说起来这还是《新闻三昧》的功劳哩!请允许我说一声,感谢您,《新闻三昧》。去年三月初,我收到了我们宣传部订的《新闻三昧》之后,便向往常一样先翻阅“新闻夜大”专栏,一篇  相似文献   

19.
“我这篇稿子已发出半月多,还未见报,恐怕又‘吹’了。”这是笔者常听到的一句话,特别是初出茅芦的新秀,说这样话的人更多。 或曰:“我和编辑不熟,我的稿子他们不会用的。”还有作者说:“我要和编辑、总编都熟,或给他们打点‘砣子’,我的稿子就畅通无阻了。”如果你向外省和中央新闻单位投稿。两地相距数百、数千公里,去你都未去过,你和编辑怎么熟,“砣子”你又怎么打?以我为例:《鄂西报》、《北京晚报》、《西安晚报》、《新民晚报》、《中国交通报》、《少年文史报》、《棋牌周报》、《大江南北》、《江汉考古》、《中州今古》等报刊杂志上都用过我的稿子,他们编辑、总编连姓氏我都不知道,何谈上熟,更谈不上打“砣子”。可能还有作者会说,《孝感日报》、《湖北日报》用你的稿子多,你一定和他们熟。这句话勉强算你说对了。我从事“笔耕”40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